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当前,恐怖主义犯罪主体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和低龄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且也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办案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为适应恐怖主义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调整执法办案的策略和方式,深入研究未成年恐怖犯罪的深层诱因,概括总结出未成年恐怖犯罪的表征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推动我国未成年反恐警务机制的发展和完善。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暴力恐怖 成因 警务机制
  • 简介:成年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成长过程中权利的实现和福利的保护是一个国家法治进步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如何保障未成年的权利实现即需要改革和完善有关未成年法律体系的建设。此不仅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预防和减少未成年犯罪的重要方面。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未成年法律体系的现状,提出构建我国未成年法律体系的宗旨理念以及总体框架,并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以及借鉴国际社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从立法与执法这两方面切入,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未成年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从而切实地保护未成年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健康成长。

  • 标签: 未成年人 保护 法律体系 法律平台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第271条至273条确立了未成年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实践先行的一项司法改革创举。但在司法适用中,该制度在适用范围、附加条件、监督制约、考察帮教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建议扩大适用范围、明确规定附加条件、简化适用程序、明晰与相对不起诉的逻辑关系、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考察帮教配套措施。

  • 标签: 未成年人 附条件不起诉 适用 完善
  • 简介:2012年我国未成年刑事诉讼程序规定了一系列新制度,增强了对涉罪未成年的司法保护力度,许多新制度的走向是为了实现对涉罪未成年惩罚的非监禁化和社会化这一重要目标。在这一前提下,建立涉罪未成年的观护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要素。目前构建专业、科学的观护制度是国家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旨在探索我国未成年观护制度构建的发展方向和具体方式。

  • 标签: 未成年人司法程序 非监禁化 社会化 观护制度
  • 简介:在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对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作出不起诉处理的数量在未成年犯罪嫌疑处置措施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有相当一部分案件被起诉到法院。在新刑事诉讼法新增附条件不起诉的情况下,对未成年犯罪适用相对不起诉制度仍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应扩大适用,但与此同时,针对未成年适用相对不起诉存在的诸多风险,如不起诉标准未予明确、品行调查的不确定、再犯罪的可能性、对被害人造成进一步伤害等,应建立风险评估机制,从明确适用条件、限定主观及客观条件、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加强对未成年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建设。

  • 标签: 未成年人 相对不起诉 风险评估机制
  • 简介:随着刑诉法未成年特别程序的出台,司法改革的深入,检察职能的延伸,全国各地未成年检察机构在"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其中,对不捕、不诉和适用缓刑的轻罪未成年的帮教是未检工作的重要方面。在开展轻罪未成年帮教工作的过程中,各地均有探索引入非政府组织参与对轻罪未成年的帮教,寻求实现未成年利益最大化的工作方式。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非政府组织参与轻罪未成年帮教工作的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的力量,实现轻罪未成年这一社会群体权益最大化提出建议。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轻罪未成年人 帮教
  • 简介:保护未成年是一种普世性文化价值追求。世界各国未成年刑事政策,经历了从“惩罚主义”到“保护主义”的嬗变,从早期仅仅对未成年给予实体性保护处遏措施,到后期实现对未成年的实体性保护与程序性保护并重的嬗变。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中的权利保障存在两极化趋势。在对未成年被告人给予刑事处分的案件中,强化了对未成年的程序性权利保障。作为体现对未成年实体性保护处分的附条件不起诉,却牺牲了未成年的正当程序权利。

  • 标签: 保护处分 正当程序 刑事政策 未成年人
  • 简介: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深化对未检规律与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推动未成年保护走向深入,由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诉讼制度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办,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承办的未成年检察改革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于11月12日在北京召开。

  • 标签: 理论与实践 预防青少年犯罪 中国人民大学 全面深化改革 研究中心 法律监督
  • 简介:成年刑事案件中的程序性制裁机制是未成年刑事诉讼特别程序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这种程序性制裁机制的建立在法理学、程序正义、未成年身心特点等三个方面均具有正当性。我国刑事诉讼法未成年刑事诉讼特别程序虽然规定了法定代理到场、法律援助等诸多旨在保护未成年合法权益的程序性规范,但在很多情况下却没有规定违反这些程序性规范应当承担何种法律后果、当事应如何救济等内容,需要从进一步明确后果、完善救济程序等角度予以规范。

  • 标签: 未成年人 程序性制裁 机制
  • 简介:审前羁押中的未成年义务教育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长期被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所忽视。这些问题主要有:义务教育中断、形式化、部门壁垒、组织困难。其主要原因包括:在宏观上缺乏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微观上看,少捕慎诉的政策影响了被押未成年的数量,干警的角色冲突与教育能力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充分发挥未成年保护委员会的职能,解决部门壁垒问题;建立日间(或夜间)报到制度,解决教育中断问题;创新教育形式,解决资源匮乏问题;充分利用工读教育资源,替代看守所的教育;准确定位检察机关的职能,强化对义务教育的监督。

  • 标签: 未成年人 审前羁押 义务教育
  • 简介:我国未成年单位监护制度始建立于计划经济时期,虽经《民法通则》等法律的完善,仍然未能发挥其应有功能。其原因在于立法指导思想与实际的偏离,立法技术的落后致使立法目标无法实现以及成文法自身的滞后性。将未成年单位监护问题置于民法典视域下,可以赋予其时代特征,利用民法典丰富内涵为制度创新打开新思路,以及利用成熟的立法技术实现立法的精细化。结合外国经验,单位监护立法应当从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其功能重点应当是监护救济而非直接监护;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借鉴保险、信托等制度对单位监护制度进行重构。

  • 标签: 民法典 未成年人 监护 单位
  • 简介:将涉罪未成年置于自由社会进行观护,以替代羁押和监禁的传统矫治模式.已经成为国际少年司法的趋势和潮流,也符合我国对涉罪未成年“教育、感化、挽救”“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方针和政策。本文在对涉罪未成年社会观护体系构建的价值探析、基本依据探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涉罪未成年社会观护体系构建的实践探索情况的梳理和反思,提出了完善我国涉罪未成年社会观护体系的解决路径。

  • 标签: 涉罪未成年人 观护 社会观护 观护体系
  • 简介: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的大范围普及,网络从最初的犯罪对象逐步演变为犯罪空间。现存的针对网络犯罪法律尚不完善,无法有效遏制网络犯罪。因此通过网络传播消息、煽动或教唆犯罪有着低门槛、低成本的特点。在我国,未成年也是网络空间的主要参与者,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组织通过网络煽动、教唆、帮助未成年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严厉制裁影响和争取未成年成为犯罪人的行为,完善未成年网络空间权益的刑法保护刻不容缓。

  • 标签: 恐怖主义犯罪 网络传播 未成年人 刑法保护
  • 简介:随着“教育、感化、挽救”司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理论和实务界对未成年犯罪人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而对比之下,对未成年被害人的保护却不够重视。在严重侵害未成年身心健康的犯罪案件发生后,刑事诉讼关注点聚焦在如何依法严惩犯罪分子,却较少思考其各项权利是否得到及时充分保障,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被遗忘的人”。在刑事司法中,应该从诉权保护、隐私保护、司法救助、监护权变更等方面着手,构建起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立体化保护网。

  • 标签: 未成年刑事被害人 权利保护 办案机制
  • 简介:以教育为手段、预防为目的是少年司法的工作理念,也是区别于其他司法活动的本质特征。“大医医未病”,作为超前犯罪预防的重要形式,法制教育理应受到少年司法的特别关注和积极参与。“春天的蒲公英”改变了以往对未成年“判后帮教”的传统模式,不仅将教育挽救的方式提前到“事前预防”,更重要的在于创造机会增进来沪青少年的身份认同感及城市归属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规则意识、法制意识真正走进未成年的心灵,从根本上实现“防患于未然”。

  • 标签: 超前预防 法制教育 春天的蒲公英
  • 简介:新刑事诉讼法确立的未成年刑事案件特别诉讼程序,标志着我国未成年刑事司法制度日趋完善,在保障未成年刑事诉讼权益方面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该程序的设立也对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成为各级检察机关探索未成年刑事案件办理机制的宗旨。秉承该宗旨,应运而生的“圆桌审判”方式已经在法院系统初见成效,但检察机关在“圆桌审判”中的地位和作用很少被提及。“圆桌审判”对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影响,检察机关应当携手法院从完善“圆桌审判”的制度设置着手,进行全面规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 标签: 圆桌审判 检察机关 未成年人 刑事案件
  • 简介:成年财产权的保障是未成年监护中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飞快发展,现行未成年监护制度已不能适应和满足当前未成年合法权益保护。以抚养信托、特殊需要信托、禁止浪费信托、自由裁量信托、保护信托等为主的特殊信托制度是美国未成年监护中较为重要的替代性制度。这些信托制度之所以逐渐被美国司法和立法所认可,取得了较快发展,并成为未成年监护制度的重要替代和补充,主要得益于特殊信托对外效力的保护与限制、委托人意思自由与受托人专业管理,以及立法机构与司法机构的认可等方面的原因。在现行信托法框架下,我国目前还不能实现禁止挥霍信托、特殊需要信托的法律效果,尚需完善相关立法,不仅包括信托法还包括社会救助政策以及税收等配套制度,从而推动特殊信托的发展,更好地保护未成人的合法权益。

  • 标签: 未成年人 监护 特殊信托 美国未成年人监护
  • 简介: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引入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司法实践中,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运用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遭遇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在于附条件不起诉对象的监督考察,从而制约该诉讼制度应有功能的发挥。基于“儿童的最大利益”的考虑,我国应积极借鉴域外未成年保护管束制度的有益经验,建立适合我国司法实践需要的未成年保护管束制度,确保未成年司法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

  • 标签: 少年司法 监督考察 保护管束 制度设计
  • 简介:2008年江阴市未成年观护基地成立以来,累计接纳100余名涉罪未成年,获得认可的同时,实践中也暴露出设立观护基地、开展社会化帮教与矫治存在法律依据不足、运营方式单一制约发展等问题。问题的根源一方面在于我国少年司法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在于观护基地运营模式不系统、不规范,定位不明,社会支持不充分。以"帮教、感化、挽救"的方针为基准,从少年司法的独立视角出发,分析国际条约、立法精神、法律原则,未成年观护基地有着法律依据与现实需求。以江阴市未成年观护基地为例,探析观护基地替代羁押措施、提供司法处理依据、预防再犯罪的功能,提出建立"政府支持、司法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观护基地工作模式。

  • 标签: 观护基地 法律依据 帮教矫治 再犯罪预防 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