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预防未成年被害,同预防未成年犯罪同样重要。预防未成年被害同样是法学领域、犯罪学的范畴,是预防犯罪的一体两面。未成年是弱势群体,未成年保护面临困难和挑战,各种侵害未成年的违法犯罪频繁发生,严重侵犯了未成年权利,迫切需要提高对未成年的保护能力。社会应当尽到保护未成年的责任,未成年要学会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因此,预防未成年被害,加强未成年的自我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司法保护和社会保护极为重要。

  • 标签: 未成年人 被害性 犯罪预防 被害预防 综合预防
  • 简介:成年作为弱势群体需要国家、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由于父母疏于照顾、监护不力、遗弃未成年子女,使未成年无人监管的社会现象日渐普遍。未成年监护制度的不完善无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诸如重视亲属监护和伦理道德调节作用、忽视国家、法律的规制作用、监护监督机制缺位等,急需建立国家监护制度、完善变更撤销监护资格制度、建立监护监督制度。

  • 标签: 未成年人 监护制度 国家监护 监护监督
  • 简介:中国未成年检察工作二十八年的历程,走出了一条变迁工作机构、完善运作模式和探索特殊制度的不平凡发展之路,教育、感化、挽救了一大批未成年。新刑诉法专章设立“未成年犯罪案件诉讼程序”,为进一步做好未检工作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此,在认清和克服诸多挑战和质疑之后,应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深化专门机构和一体化工作模式建设,进一步开创特殊制度和社会化辅助体系构筑,进一步加强未检检察官选任和培养工作,进一步推进未检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并推动制定少年法。

  • 标签: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 回顾 展望
  • 简介:本文以2013年农村未成年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当前农村未成年运用网络的现状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主要涉及农村未成年运用互联网基本情况、热点应用、网络社交和不使用网络的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互联网在农村未成人中得到了较高的普及率;上网的主要内容以娱乐休闲为主,学习为辅;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父母的限制;父母对子女上网持保守态度。同时,发现家庭对农村未成年上网有显著影响作用,未成年在网络运用中存在着非理性行为。在对农村未成年网络运用基本特质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基本的应对措施。

  • 标签: 农村 未成年人 互联网
  • 简介: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使用人群中的重要部分,青少年使用互联网产生了复杂的社会问题。本文依据"2013年中国(城镇)未成年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基本数据,采用State11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城镇未成年上网更加普及,呈现低龄化、娱乐化、移动化的趋势,青少年持续上网时间有减少的趋势。移动上网设备的普及加大了青少年网络管理的难度,网络游戏的娱乐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家庭和学校管理不善,使得青少年网络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本文在城镇青少年上网现状以及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几条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标签: 城镇未成年人 上网问题 对策建议
  • 简介:互联网作为一种集搜索引擎、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等于一身的常用工具,受到了广大未成年的极大喜爱。本文在《2013中国未成年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基础上,探讨并分析了城乡未成年在触网情况、上网途径、上网时间、常用功能、常用网站等方面运用互联网的具体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城乡未成年在上网率、家庭上网情况、上网地点、首次触网年龄、上网时长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性;在上网频率、常用网络功能、常用网站、最熟悉的网站、最熟悉的导航网站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相同点。结合上述统计数据,文章接下来分析了城乡未成年互联网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未成年人 互联网运用 城乡 现状 对策建议
  • 简介:12月26日,未成年法律完善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出席研讨会并讲话,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主持研讨会。来自全国人大内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 标签: 未成年人 顶层设计 法律体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 最高人民检察院 中国法学会
  • 简介:反恐战略是关系反恐斗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在反恐斗争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立足于治标、着眼于治本、战略与战术有机结合更显重要。未成年因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其教育问题是中国反恐战略设计中的重要考虑因素,一定意义上,未成年教育问题是遏制恐怖组织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高度重视恐怖主义思想对未成年的影响,认真解决未成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提升到反恐斗争的战略高度。

  • 标签: 反恐战略 视阈 未成年人教育
  • 简介:近年多发的性侵未成年案件中,对未成年被害人关注较少。这不仅不利于保护未成年,更不利于犯罪预防。从未成年保护角度看,预防未成年被害人化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要针对被害人的第二次被害、第三次被害分别做出立法完善、司法规范、心理干预以及国家补偿的应对,以保障被害人从被害经历中恢复并重新步入社会。

  • 标签: 性侵 预防 未成年人 被害人化
  • 简介:在未成年收养过程中,如何平衡保障各方权益,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在德国,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在经过实现收养人之意志、社会救助等基本原则和核心目的之后,现行《德国民法典》将未成年最大利益标准确定为未成年收养制度的首要原则。以该基本原则为核心,法律实践主要从被收养未成年当前所处的境况、收养人的一般资格以及特殊资格等方面,来判定未成年收养是否合乎最大利益原则。

  • 标签: 未成年人收养 最大利益 界定标准
  • 简介: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增设了未成年刑事案件诉讼程序专章,推动了我国未成年司法制度的发展。然而,未成年司法制度依然存在众多问题,非监禁刑适用率过低、社会调查、合适成年参与以及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规定粗疏、案件分流机制构建忽略了侦查阶段和审判阶段的分流。远景上看,未成年司法制度应当与刑事司法制度相脱离,跳脱刑罚中心主义的思路。

  • 标签: 未成年人 司法制度 刑事诉讼
  • 简介:成年刑事案件不公开审判作为一项原则为各国立法例所确认,但具体规定各不相同。本文根据英、美、日、德、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等的相关立法,从未成年刑事案件审判不公开的范围、时点、阶段和媒体对于未成年刑事案件报道禁止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未成年刑事案件审判不公开制度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为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立法借鉴。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不公开审判 比较
  • 简介:近年来,社会调查在未成年刑事案件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亦面临着现实国情与国外惯常做法的双重冲击。当下,尤要妥善处理社会调查之“过”与“不及”,复归本源,全面考量其价值取向,审慎推动本土化。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 安置前报告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司法机关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情况等进行调查,标志着作为现代未成年司法最基础、最核心制度之一的社会调查制度在我国正式以立法形式确立。目前新法实施已逾周年,贵州作为未成年犯罪易发高发省份,社会调查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如何,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是否得到发挥,还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如何完善,即是本文试图探讨的内容。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社会调查 实证研究
  • 简介:就未成年轻罪案件而言,非刑罚化处理的价值主要体现为有利于减少未成年被告人回归社会的障碍,有利于在量刑上体现“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以及有利于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感召力等方面。当然,未成年轻罪案件适用非刑罚化应当具备犯罪事实清楚,侵犯被害人个人法益,对公共利益损害较小,犯罪时的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较轻,社会危害后果较小,教育、矫正环境适宜,以及社会关系得到恢复等要件。对于未成年被告人轻罪案件的审理,应采用“先定性再和解”的审理框架,在明确未成年被告人有罪无罪,此罪彼罪,罪重罪轻的基础上,再决定要否和解,如何和解。

  • 标签: 未成年人 轻罪 非刑罚化 刑事和解
  • 简介:美国法认为校园骚扰指教师对学生强迫提出违反学生意愿的不当要求,是一种侵害人格尊严和受教育权的性别歧视行为,具体包括交换利益型与敌意环境型。学校作为教师的雇主应当承担代理责任,这种责任属于连带责任而非替代责任。为了对未成年被害人进行特别保护,学校应当制定反骚扰政策和申诉程序,法院应当不容许被告律师将原属个人隐私的私生活情况作为攻击未成年被害人的抗辩理由。

  • 标签: 校园骚扰 现象调查 防治机制 美国启示
  • 简介:伴随新刑诉法未成年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设立,检察系统也诞生了一个新兴的专业群体--未成年刑事检察官群体。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罪案件与成年犯罪案件公诉人在出庭工作中角色区别的分析,进一步明确未成年犯罪案件公诉出庭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从而探索未成年刑事检察公诉出庭工作模式,更好地贯彻新刑诉法特别程序的规定,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公诉人出庭 角色定位
  • 简介:成年犯罪的家庭原因主要有家庭结构残缺,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父母关系破裂,家庭关系不和睦;以及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等解决未成年犯罪的家庭诱因,需要家庭成员以及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家庭因素 对策建议
  • 简介:恢复性司法程序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倡导的用以替代刑事审判的刑事司法新模式。其核心理念与我国"教育、感化、挽救"涉罪未成年的刑事司法宗旨如出一辙。然而,单纯的恢复性司法程序偏重社会关系的修复,而忽略了对涉罪未成年内在思想的修复及外在行为的再社会化,因此未从根本上化解其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将心理辅导机制纳入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具体实施中,能够更好地帮助涉罪未成年形成健康心理、顺利回归社会。当前,对涉罪未成年的心理修复已具备可行性,但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因此,需从参与主体、流程设计、辅导形式等角度进一步构建未成年心理辅导机制。

  • 标签: 涉罪未成年人 恢复性司法程序 心理辅导机制
  • 简介:成年犯罪案件的量刑目的决定了量刑制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会影响到个案的公正审理。本文把这一目的界定为“惩罚为辅、预防为主、特殊保护为根本”,立论的理论基础是犯罪心理学和犯罪学有关原理,现实基础是未成年的远大发展前景,历史传统是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特殊保护说”与双面预防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惩罚和预防只是手段而已,而特殊保护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目前要从四条途径实现这一目的:对有关未成年犯罪的量刑规定进行细化;建立刑罚个别制度;处理好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的冲突和矛盾;重视有关未成年的权利并充分规定在有关法律法规中。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量刑目的 双面预防说 特殊保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