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4 个结果
  • 简介:介先生为人儒雅敦厚,为学博大精深,有代大儒之风范。我介先生接触虽不多,但在收到“汤研究会”约稿函后,我几乎不假思索回函表示愿意撰写篇纪念性的文字。能以这种方式缅怀我所敬仰的学界前辈,是我的荣幸。

  • 标签: 中国诠释学 汤一介 纪念性 为学
  • 简介: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和理想中的“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

  • 标签: 人类进步 价值观 文化 上海世博会 国际组织 国家
  • 简介: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变革,不仅表现在它的具体理论观点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的哲学观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的对象、性质和功能。改变了哲学问题的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才有可能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哲学观 批判精神 恩格斯 列宁 西方哲学
  • 简介:当代的社会凝聚力正面临来自从地方到全球不同层次上的多种方式的挑战,尽管远非经济伦理学能解决,但作为种三层次的研究方法,经济伦理学应该而且能够作出尽管有限但是重要的贡献。首先,将企业和经济的目的解释为财富创造,定义财富是私人财富公共财富的结合,包括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并且特别强调,公共财富的创造意味着需要不同于市场的机制和不同于利己主义的动机。其次,需要讨论凝聚社会的不同方案:开明的利己主义、新博弈论方案和天主教社会教义倡导的共同善概念。最后,提出经济伦理学关于加强社会凝聚力的如下观点:(1)聚焦企业和经济创造自然资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目的;(2)倡导通过伦理审查的公共产品;(3)保障作为公共产品概念来理解的人权。

  • 标签: 经济伦理 资本(自然的、经济的、人力的、社会的) 人权 市场机制的潜力和局限 利己与利他动机 公共产品
  • 简介:刘述先先生于2016年6月6日晨驾鹤西去。惊悉噩耗,不胜震悼!刘先生是江西吉安人,1934年出生于上海。他是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曾在该校任教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讲座教授兼任哲学系主任,退休后在台湾“中研院”从事研究,并兼任台湾数所大学的讲座教授。

  • 标签: 刘述先 牟宗三 当代中国哲学 儒家思想 当代新儒家 理一分殊
  • 简介:"古今之争"在传统中国儒家观念中是指三代与其后的时代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个历史哲学问题,在古今优劣问题上,王船山作为名仍属于宋明道学范畴的儒者,固然承继北宋以来"回向三代"的传统,但又有创见,认为三代以后也有践行"仁义之道"者,如汉光武帝、唐太祖、宋太祖。其次这个问题也是个政治哲学问题,在如何效法三代的问题上,船山认为后世效法三代正确的做法是效法三代先王之德和先王之道,而不是因时而设的三代之法(政)。可以说,王船山在古今问题上的思考方式当代思考传统现代之争有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王船山 三代 古今之争 井田 先王之德 先王之道法
  • 简介:晚期狄尔泰的哲学主题乃是精神科学的诠释奠基,这规划尤其体现在狄尔泰1900年的《诠释的诞生》和1910年的《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的建构》之中.在《诠释的诞生》的导论和补充部分,业已出现了将诠释从某种技术手段转换为某种哲学规划的尝试,亦即探讨对生活表达之理解的结构特征,但诠释在此仍然是持久固定的文本的解释和阐释.这诠释奠基方案在1910年达到了高峰.在《历史世界在精神科学中的建构》中,狄尔泰详尽阐释了自然科学精神科学的区别,阐发了精神科学的独特结构,亦即生活、表达理解之关联,最终落脚于客观精神和效果关联.客观精神是人类生存于其中的超个体的文化世界,使人们他人的理解得以可能,保证了理解的客观性;效果关联则刻画出精神世界的根本特征,它塑造了客观精神,使其成为精神科学的对象.只有在此基础上,精神科学的诠释奠基才是可能的.

  • 标签: 诠释学 精神科学 体验 客观精神 效果关联 狄尔泰
  • 简介:胡塞尔现象和玄奘唯识都是意识或心识的卓越研究。耿宁通过二者的比较得出了这样两个结论:意识般之三分结构、过去之特殊现实性。但是他玄奘唯识中四分说的性质的理解可能并不准确,这导致他依据三分说来质疑唯识三世说。玄奘四分说本质上是种意识发生描述,陈那三分说才是意识结构描述。唯识三世说可以在发生学上借"自缘返缘"结构得到完满说明。

  • 标签: 现象学 唯识学 耿宁 双重意向性 自缘返缘
  • 简介:为了获得人的本真理解,海德格尔反对康德的"先验主义",批评传统的真理观,他认为,真理以"是"为基础,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而且,传统逻辑中的同律,必须根据真理的本质重新进行解释,同是"是"的自我呈现。当代诠释植根于海德格尔所谓的回到最本源开端的彻底本体论之"还原",即生命的根基处。海德格尔"是"的思考激发了彻底诠释的进步发展,有伽达默尔出自共属意义上的同性立场方面的发展,也有德里达从发而为事意义上的"发"的立场方面的发展。

  • 标签: 彻底诠释学 本真理解 真理
  • 简介:现象生活的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个是主张现象脱离生活,另个则主张现象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的关系,而是包含调和的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的现象是不足的。虽然胡塞尔本身的哲学最终以彻底的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的转向可以达到彻底的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和生活之间的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的关系,还存在非对立的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的现象心理学才或可竟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自由的概念能动性的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的。在相容论的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的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个相应的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的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的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有约束的能动性思想的接受,以及与此相应的行动自由概念的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政治自由概念的流行时、但纯属虚构的“二分法”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生存论现象通常将置身其中的活动视为种基本的行为类型,但在某种意义上忽视了思想或理性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德雷福斯和罗丹—罗路的对话围绕受意识驱动的活动展开,所涉及的行为类型不同于置身其中的行为。通过重构德雷福斯和麦克道尔的论战可以发现,理性因素以某种方式上渗透进了置身其中的行为,而后者可以进步划分为两种亚行为类型。这些工作深化了有关人类具身行为思想或理性之间关系的认识,拓展了行为现象的论题域。

  • 标签: 德雷福斯 生存论现象学 行为 具身性
  • 简介:张祥龙以现象方法儒家思想的重新解读已构成当代儒学的种新形态——现象儒学。这现象儒学的核心是“亲亲现象”,即对于亲子关系的现象研究。“亲亲现象”之首要特色是从时间性出发来阐明亲亲之爱的深层人性根据。时间性的思想是现象的基本内容之,而亲子关系或亲亲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根本,因此,当张祥龙以现象的时间性构成思想为视野重新阐发亲亲之爱时,他就从根本上核心处实现了现象儒学的会通。由此,张祥龙的现象儒学就具有双重的思想史意义:方面,它为现象的中国化或汉语现象的建立开辟了条可能之路;另方面,它也为传统儒学的当代转换打开了种新的可能。但同时,究竟是“亲亲为大”还是“时间为大”,也将构成现象儒学或亲亲现象内部的可能张力。

  • 标签: 亲亲 亲亲现象学 时间 意义源头
  • 简介:《文心雕龙》中的《宗篇围绕以圣王及其经典调教文人的主题,教育的落足点尤其在于引导文人的心性也即文心。刘勰的主张乃针对文人时代开启以降,个体性文心偏离经典所导致的文弊状况,提倡回到圣王经典中汲取教化,通过个体文心在经典的涵泳体味中被塑构,文人个体体性重树圣王经典权威两种诉求得以综合起来,以是,纯粹个体文人也相应被塑造为君子—文人。

  • 标签: 《文心雕龙》 文心 文人 圣王
  • 简介:皮尔士直试图为他的实效主义提供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的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嵌入到了他的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的实效主义的基础是他的现象以及来源于他的现象的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的元素”,并且给出了自己的归约论题的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的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的努力”.

  • 标签: 皮尔士 现象学 实效主义 实用主义 关系
  • 简介:里贝特是人类意识和自由意志的实验研究领域的个先驱性神经科学家。里贝特的意识研究关注的问题包括:(1)心—身问题;(2)无意识意识中的计时;(3)自由意志和有意识意志的因果作用;(4)意识体验的统性。里贝特为解决意识体验的统性和因果作用构想了有意识的心智(ConsciousMentalField,CMF),但CMF实验检验不可能获得肯定结果,因为在CMF的界定中存在个先验矛盾。这个矛盾是科学物质论二元论混合的产物。

  • 标签: 里贝特 意识 有意识的心智场 自由意志 意识体验的统一性
  • 简介:信息的基本特点是必须依赖于载体而存在,这种依赖性在本体论意义上是随附于载体上,基本理由有三点:第,两个物理载体的属性如果存在着物理意义上的不可分辨性,那么载体之上随附的信息也是不可分辨的;第二,信息载体之间具有典型的不对称性;第三,从不可分辨性和不对称性中我们可以进步得到信息具有多重实现现象。信息随附性特征的哲学意义在于揭示了,信息在本体论意义上是种随附性存在,在认识论意义上它是随附于科学。

  • 标签: 信息 随附性 载体 信息哲学
  • 简介: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史序论》的“预备部分”,现象直到当时为止的发展做了精简扼要的回顾。在此部分第三章,他提出了现象的“内在批判”。海德格尔分析了胡塞尔纯粹意识的四个规定,指出它们都不是按存在而对之所作的规定。他的分析虽然在些地方误解了胡塞尔,但批判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内在于现象的根据的。

  • 标签: 海德格尔 胡塞尔 现象学 意识 存在 内在批判
  • 简介:“先验-偶然知识”是克里普克研究指称理论时做出的个引人注目的认识论断言.“标准米”“海王星”“朱利叶斯”是三大指称理论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断言案例的合法性问题共同构成当代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的热点难点.指称指称对象的区分是个新颖的方法论,借助它不仅可以澄清三大经典案例合法性论争中的混淆错解,而且可以为先验-偶然知识何以可能提供个新的研究视角.

  • 标签: 指称固定 先验 从物-知识 指称 指称对象 偶然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教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这三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章即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的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的主客统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的三个变形的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的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的分析和停留于词句的表层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的深处才有可能真切把握到。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义务 准则 敬重 定言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