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8 个结果
  • 简介:在康德之后的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时间》。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的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而海德格尔的《存在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的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的《如何认识百年共和的历史含义》文中“启蒙”观念的批判和“德政”的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当代中国”“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的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重要且合理的问题。但是,学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所做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的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的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的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审美共通感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发挥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在词源和哲学的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的""无耻的",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的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的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的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的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的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作为思维的个先验主体的“我”是个伴随着切概念的意识,它只能和意识到它的作为内感官的经验性意识同“出现”,这是康德“我”的最为基础性的认识。在实践哲学里没有出自感性的病理学的我的地位,尽管也考虑到了肉体性的“我”的有限性,但理性自己就已独立地规定了意志。理论化的“我”也探入到情感领域,情感得依赖种朝向知识的可传达性。所以康德理论化的“我”伴随着写作,风格是先验哲学无风格的风格。但理论化的“我”在康德那里是无疑具有情感侧面的,如对道德律的敬重始终是这理性原理的最为紧密的伴随物。另外,康德字面上并不出现的理性的“我”即使是理论化隐匿加以表达,还是必然具有参与世俗生活的社交性。

  • 标签: 康德 写作 风格
  • 简介:本文通过《精神现象》中相关内容的分析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的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的批判、启蒙的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的局限性而走向自己的否定。绝对自由的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的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的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能够保障所有人的最大自由的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的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的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的国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的,目标是要建立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的“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的,目的是要建立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的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自然权利学说“形式的自由”的批判及当时英国现实的五个问题的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的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所谓学术翻译,就是“理解和理解的塑形”,而塑形的个标志就是将那些体现原作者思想的各种基本概念在母语中概念化、达乎语词;而这塑形过程必然既受制于自己已然的文化、思维方式和语言,但同时又承袭、改变和塑造着它们。因此,从根本的意义上看,翻译奠基在理解和解释之上。本文尝试以《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1为例来说明这点。

  • 标签: 理解 翻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 简介:康德在般判断力下区分了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然而,受黑格尔的影响,伽达默尔认为,在现实的认识和实践中,二者是很难分开的,伽达默尔不仅意识到了这点,而且将反思判断力实践智慧联系起来了,这既具有解释意义,也具有般哲学的意义。它可视为伽达默尔哲学的重要贡献。

  • 标签: 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解释学
  • 简介:本文以海德格尔的早期哲学为例探讨了海德格尔的世界理论,这种世界理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在存在的顺序上认为世界先于人的认识和人的语言,由于它在世界向人发生之前就预设了世界的存在并把它作为最为原始的研究对象,所以,它在陷入独断论的情况下先后经历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到语言退守的命运。海德格尔则相反,他在发生的顺序上认为在人的生存活动中向人发生的世界是最为原始的世界,人则在世界发生的过程中成其为人。在此过程中,既有着生存论的认识(视),也有着生存论的语言(话语),它们都是人之生存以及人和世界在生存活动中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的世界以及认识论和语言,都不过是发生意义上的世界以及视和话语的派生物。因此,传统形而上学从古代的本体论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他的世界理论不过是种纠错性的理论。我们认为,世界只能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人来说,发生意义上的世界才是最原始的世界,所以海德格尔的世界理论意味着哲学思维的进步。

  • 标签: 世界 本体论 认识论 语言学 存在 发生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和意谓概念非常关注,该概念的正确理解对于把握语言哲学具有至关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围绕学界对于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该概念的翻译问题出发,分析和比较弗雷格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的理解之间的差异,并同时勾勒出前期维特根斯坦关于这对概念理解的思想变化过程,分析清楚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命题具有意义,只有名字具有意谓的原因,最后阐明和揭示前期维特根斯坦意义图像论中的命题如何具有意义的逻辑和语义根据。

  • 标签: 前期维特根斯坦 意义 意谓 弗雷格
  • 简介:施莱尔马赫是现代新教神学之父和著名的古典语文学家,他创造性地综合了新教神学的解释传统古典学界的修辞和语文学传统,使解释从特殊解释转变为般解释(hermeneuticageneralis),由此成为门专门的学科,他也因此被称作"现代解释之父"。他在1805-1833年围绕解释做了近10次学术报告和演讲课。可惜的是,他的辩证法和哲学伦理学样,他始终没有公开出版他全面深入论述解释体系的专著。不过,他的解释的基本理论框架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了连续性和贯性。他在1805年首先以格言的形式陈述了他解释些随想,接着在1809-1810年以草稿的形式描述了他的理论设想,最终在1819年以更具体的纲要阐述了他解释的比较成熟的看法,他的1828年和1832-1833年演讲都以此纲要为基础,并增加了些边注和评论。在这个纲要的导言中,施莱尔马赫解释的本质、目标、种类和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基本上呈现了他的般解释的理论框架。

  • 标签: 特殊解释学 一般解释学 艺术 语法解释 心理解释重构 解释学的循环
  • 简介:康德的批判哲学蕴含了种先验人类意向,要义是追求自然自由在主体中的统。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由于他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从而导致了自然和自由的割裂。尽管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已经试图二者关系进行调和,但康德认为,直到《判断力批判》,他才真正解决这问题。然而,康德问题的思考却倒向了道德神学的怀抱。因而,他的批判哲学并未真正解决自然自由之间的矛盾,也未真正结出成熟的先验人类果实。

  • 标签: 批判哲学 先验人类学 自然 自由 “第三者”
  • 简介:本文将借助康德的认识理论,构造个康德的道德程序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道德律是管理准则的程序,该程序要求准则中的关切及其满足方式获得从小群体到大群体再到所有理性行为者共同体的逐渐承认。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尤其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提示了这种理论的可能性,但这两本书的重点在于描述种批判的道德理论与其他独断论的道德理论的区别,而没有着力阐述批判的道德理论是如何运用的,本文试图弥补这不足,因此虽不是康德明确论述的,但依然是康德的。第节说明认识的程序论,第二节提出道德程序论,第三节将此理论若干竞争理论对照。

  • 标签: 认识的程序论 道德的程序论 管理准则 承认的外部协助
  • 简介:文德尔班作为个价值哲学家,反黑格尔从逻辑概念来为哲学史上的哲学家定位的做法,强调个人的特殊个性,认为历史是有个人特征的人物的王国,而不是抽象概念和逻辑的王国,不能把哲学史写成概念的发展史。他把康德的先验哲学阐释为"规范的"实践哲学、价值哲学,把个人放在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并结合心理学来确定每个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对于整个哲学发展的价值贡献,形成了以问题来定向的哲学史描述风格,现代哲学史观具有重要的开创性的"意义"。

  • 标签: 哲学史 逻辑 价值 个人特征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笛卡尔哲学开端的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笛卡尔前提的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的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的“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的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的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个有限且不完满的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开端的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自我的发现及这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海德格尔的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的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的学说这线索,来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的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布伦塔诺解释中的这决定性要点的解读,是极具批判性的。他的批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的位置)的解构,然后是存在(ousia)的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的真理含义的明确提出。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的发生方式揭示范畴的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或者种“范畴演绎”的尝试。自此,重要的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的背景的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的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的。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的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的前期后期思想上。但他的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个思想剧烈变化的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的新的思想——现象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的就是他提出的"现象语言"。现象语言作为描述现象的工具以及现象显示的域,在对现象的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语言的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现象思考的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个实体的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的直接经验得来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逻辑形式要用现象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语言描述现象选取的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的"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的可能性不是事实的可能性而是逻辑上的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的逻辑形式决定的,表达它的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的规定。所以现象语言是种先验性的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在时间中的现象语言是矛盾的,并且现象语言由于自身描述的是个体的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样,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交流功能的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内在的原因,现象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的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从1765年开始,康德直计划撰写《道德形而上学》。由于批判事业的推进和其他事务的发展,直到1797年康德才正式出版该书。正式的《道德形而上学》不同于预期的著作,这些变化体现了康德哲学体系的张力。《道德形而上学》康德所使用的讲义在内容上有密切的关系,不过后者是在批判哲学的新的角度上考察而纳入体系的。《道德形而上学》涉及纯粹哲学应用到人的理性的内容,给予了消极的定言命令以积极的内容。康德没有辩护这种积极的内容,这是他希望发展,但是没有发展的另外个主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批判哲学 德行 法权 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 简介:现象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的对象。近代认识论中的对象都是不言而喻的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认识论中的对象是构造的意识对象,是意识体验中被给予的东西,是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认识论中对象的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最为基本的意识的构造,另部分是时间意识的构造。意识自身的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的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黑格尔《逻辑》“量的关系”概念的个基本含义是,它(们)是当时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规律的内容的种纯粹、理想而绝对的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量的关系”诸概念是有质的意义的内涵量领域的本质东西,这与数学化的自然科学规律是那些可量化的自然现象的本质这点是致的。“量的关系”诸概念的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尔借量的概念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成就的理解消化,同时也整部《逻辑》的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量的关系”诸概念在量的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从存在论本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运动。这我们深入理解“量的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在“量的关系”概念的论述中的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