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纲》到课程——《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课程转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5
/ 2

从《大纲》到课程——《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课程转化研究

钱琦

(成都高新区社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大纲》落地须通过课程转化来实现。本文通过文本分析、调查访谈,将《大纲》中的动词、名词进行细化梳理,然后交错形成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以此丰富托育机构课程库,并总结提炼课程转化基本原则。

关键词:托育 课程 《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 课程转化

国家卫健委颁布《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以下简称《大纲》),旨在为托育机构开展高质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提供指导。但保教人员往往难以通过保教实践实现《大纲》中目标与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载体,《大纲》落地必须通过课程转化来实现。由此,亟待重视《大纲》的课程转化问题。

一、我国托育机构课程现状

我国托育事业尚处起步阶段,课程理论及实践经验尚不充分,主要表现出:托育课程理念的适切性有待考量,托育课程目标较为宏观且存在“超纲现象”,托育课程组织实施存在盲目、机械化倾向。托育机构课程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更多是基于主观认识和实践经验,较少依据规范的课程转化范式实现国家级指导文件《大纲》落地。

、《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的基本内容

《大纲》第二章“目标与要求”包含“目标”“保育要点”“指导建议”三个版块。其中目标版块提出了营养与喂养、睡眠、生活与卫生习惯、动作、语言、认知、情感与社会性七个领域的保育目标,指导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开展日常保育工作。保育要点版块提出了不同年龄段保育工作的要点。指导建议版块明确各领域保育目标和保育要点达成的指导建议。《大纲》的研制为托育机构提供科学、规范的服务提供支持,也为托育机构课程建设提供指导。

三、《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的课程转化方式

不同学者对“课程转化”有不同的理解与诠释。其中,曾朝安(2001)提出“能力解析转化模式”,指以各种方式将一条能力指标细分成几个具体的方向,他指出将能力指标的动词、受词(动作的接收者)予以分析,并将动词(活动)、受词(场所)交错形成所有学习与教学活动,随后筛选出适合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活动。[[1]]

研究者据此对《大纲》“语言”领域中的目标、保育要点及指导建议进行文本分析。梳理形成“发音、词汇句子、交流以及阅读”四个板块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方式上,研究者面向保教人员开展调查研究,以细化教学策略。以“引导”为例,调查结果如下:

表1 “引导”方式

引导前

选材符合幼儿兴趣

确保幼儿能听得懂

适宜的倾听环境

引导中

示范

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

游戏、儿歌等

幼儿参与

引导后

给予幼儿回应,肯定及鼓励

巩固

图 1 课程转化示例


例如:针对《大纲》中“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并乐意执行简单的语言指令,积极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可以设计围绕交流-语言指令的课程

课程目标会倾听并乐意执行简单的语言指令;

课程内容幼儿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指令,如“请开门”“请打开”“请给我”等;

课程实施:

·实施前:选材符合幼儿兴趣,确保幼儿能听得懂,适宜的倾听环境

·实施中:通过示范、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情、动作等)、幼儿参与

·实施后:给予幼儿回应,肯定及鼓励,并在环境中反复重复、巩固等。

再把这个大的课程内容进行细化设计个小的活动就形成了一个关于语言指令的主题课程。

如此,通过《大纲》中的动词、名词进行细化,然后交错形成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以通过此种方式,丰富托育机构课程资源库。最后,教师在课程资源库的基础上,根据婴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点及自身教学特点,筛选出适合的、最终执行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式。

四、《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课程转化原则

  1. 深入探究《大纲》,细化目标与策略

在开始课程转化之前,确保对《大纲》中的目标、保育要点及指导建议有深入的认识。这包括理解目标领域(如“语言”领域),以及其中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只有在明确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其次,再大纲中的目标和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例如,根据大纲要求“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并乐意执行简单的语言指令”,将其细化为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如倾听并执行“请打开”“请击掌”等常见语言指令,再根据细化后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开发适合的教学策略。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策略符合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和兴趣。

  1. 综合运用《大纲》,力求全面与连贯

婴幼儿是完整的个体,因此在进行课程转化时,要注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全面、连贯的教学体系,帮助婴幼儿整体而全面地发展。课程应该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合的课程体系。此外,也应该为每个课程主题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包括课程名称、目标、内容、教学方法等。这有助于确保课程的有序实施,并为保教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

  1. 灵活理解《大纲》,满足个性与差异

充分考虑每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一方面可以循序渐进地设置教学目标和活动,适度挑战他们的学习能力,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婴幼儿的情况和能力调整任务的难度,确保他们在学习中获得适当的挑战和成就感。此外课程设计应考虑到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教材可以提供不同的学习路径或活动选择,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兴趣与学习需求。同时,在课程实施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示范、肢体语言、幼儿参与等。这有助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1. 动态执行《大纲》,持续调整与改进

课程是在师幼互动中发展出来的,是师幼共同协商、共同探索的过程。因此,课程转化要重视过程评量,保教人员通过课程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分析幼儿,进而反思总结。在实际进行教学时,课程目标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再转换为教学活动。在课程实施后,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更多地参与学习活动。同时,反复重复和巩固课程内容,以确保幼儿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曾朝安.学校课程计划百面通[M].台北:康轩文教事业.2001:32-34.

[2] 李刚. 科学大概念的课程转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9.

[3] 洪秀敏.《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的研制目的、价值取向与主要内容[J].幼儿教育, 2021(15):3-7+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EB/OL﹞﹝2021-02-02﹞. http://www.nhc.gov.cn.

作者简介: 钱琦(1992.08-)女,四川江油人,成都高新区社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教育事业部教研员,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22年四川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托育机构保育指导大纲(试行)》课程转化的行动研究一-以语言领域为例”(项目编号:SCLS20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