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9
/ 2

网络教育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应用分析

赵玉琴

云南省保山市 腾冲市第五中学 云南 腾冲 679100

摘要: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课程之一,新形势下创新语文教学活动,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积极应用网络教育模式,为学生呈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教学活动,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落到实处。本文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探讨网络教育模式的应用价值与应用对策,期望能有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网络教育模式在语文课堂的积极影响,并深入探索新颖、多元、实效的教学应用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 网络教育; 综合素养

“互联网+”新时代,挖掘网络教育模式的优势价值,探索更多趣味、实用、可行的创新教学方案,这是每一位一线语文教师肩负的重大使命。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善用网络教育工具,深入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给语文课堂带来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激活学生求知动力,提升自主学习有效性,以此实现语文素质的整体提升与全面发展。

1.网络教育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应用价值

1.1 有利于激活探究兴趣

网络教育模式是“互联网+”新时代的产物,相较于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改变了单靠语言讲解的单一性和枯燥性教学过程,而是广泛汲取网络资源,融合音像、图文与动画于一体,打造趣味、生动、真实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独特的视听感受,有利于唤醒主观能动性,激活探究兴趣,这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挖掘网络资源,呈现生动的“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叶”、“袅娜羞涩的白花”等场景,激发学生情感认知,再对比鉴赏李白、王昌龄等诗人描写“荷花”的诗词,调动学生积极情绪,保持阅读学习的浓厚兴趣。

1.2 有利于创新学习方式

新课标正在努力从根源改善“应试教育”模式,把握新高考的改革方向,着眼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需求,亟需挖掘网络教育模式优势,带来全新的学习思路与学习方式,将高中语文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由“被动灌输”转向“主动探索”,实现深度学习。例如,学习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时,通过网络空间下载各种图片,课上直观地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类型,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观察,获得真实感知,也能借鉴作者写作手法。最后再拓展“国外建筑的特征”微课主题,由学生自己上网收集资料,模仿作者写作结构和写作手法,介绍国外建筑的特征,读写结合,创新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提升与发展综合素质。

1.3 有利于深化感性认知

语文本身是一门人文性学科,核心素养教育也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审美素养等综合发展。从高中语文教材收录的课文内容来看,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美感,传递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与哲理内涵;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打造新型语文课堂,应借助网络教育工具再现真实场景,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情境,实现自由对话,深化感性认知。例如,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时,课上播放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片段,理清小说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当时封建社会的“吃人”氛围,体会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感性认知。

2.网络教育模式在高中语文课堂应用对策

2.1 网络教育模式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否成功导入新课,一定程度决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将网络教育模式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打造生动的课堂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实践,教学成效事半功倍。以《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为例,为了让学生对“故都的秋”形成深刻认知,课前播放一段网络短片,对比展现“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在此基础上设问启发:“这篇文章的‘故都’是指哪里?”“你如何理解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何韵味?”将网络资源与问题设计相结合,成功吸引学生融入学习状态。

2.2 网络教育模式在自主探究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及网络教育模式的应用,归根结底要体现以生为本教育理念,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学习能力,创设生动、多元的学习情境,挖掘丰富、直观的网络资源,引领学生从感性认知过渡到理性认知,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收获。再以《荷塘月色》教学设计为例,先从题目切入,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说一说自己心目中荷塘月色的样子;然后再播放一段歌曲《荷塘月色》,营造浓厚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拓展思维。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荷塘月色”的网络图片和短视频,提出问题:“作者在文中描写了荷塘的哪些景物?”“作者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是如何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发生转变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深入浅出地剖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辅助学生理解文本重难点。

2.3 网络教育模式在互动交流中的应用

高中生倾向于具象思维,导致阅读学习中常遇到思维阻碍,包括如何实现深度阅读,如何体会文章深刻的思想情感等等。如果运用开放的网络教育模式,则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路,积极互动交流,深化阅读理解,提高学习有效性。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为例,课前通过在线网络平台搜集短视频,学生通过看短片就能初步认识主人公,在此基础上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如果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你认为林冲还能成为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吗?为什么?”“林冲上梁山,从‘官’变成‘寇’,他内心经历了什么样的情感转变?”“林冲上梁山是内心真实想法还是无奈之举,为什么?”打造网络化课堂,驱动互动交流,将课文中碎片化知识点整合起来,大家畅所欲言,促进语文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综合发展。

总之,网络环境下探索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方向与新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无论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还是教学过程都更具优势,其价值作用无可比拟。高中语文教师在积极践行课程改革方案过程中,牢牢抓住“核心素养”目标培养方向,深挖网络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借助先进的学习工具打造高品质、高效率的语文课堂,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过程,切实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赵晓霞.现代化网络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运用中的反思[J].南北桥,2020(10):85,157.

[2]韩奇.浅谈网络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的融合研究[J].文渊(中学版),2020(1):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