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2

浅谈小学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方法

吴文雯

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青河镇第一小学 836200

摘要: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整体不强,如若缺乏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指导,容易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语文学习的首要环节——预习入手,结合教材内容和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完善语文教学的过程,探讨小学生应当如何开展预习,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预习环节,更好地参与语文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策略

引言

课前预习教学活动的组织设置,是决定语文科目课程教育成果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正如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所言:“语文课程教学成功与否,其根本在于学生能否离开教师,自己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作文写作之中。”从这一语文课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展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内容、预习指导流程、反馈学习等环节的设置,加强学生语文理论知识学习、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注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指导理念、指导方法的合理实施,才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课前预习指导教学效果,以及为后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后总结与反思等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

一、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指导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明确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目标

多数小学生在长期思维认知中,将课前预习看作为例行公事的课文阅读活动,以及对课文内包含的生字、词汇进行简单了解,这种观念使得语文课前预习的形式化问题严重。而教师作为小学语文课程教育的指导者、引导者,其通过对不同年级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整合,可以梳理出语文课前预习的知识体系,以此为依据对学生的课前预习目标做出指导。如教师会对学生提出以下的语文课前预习要求:每节课课文简单泛读一遍、精读两遍,之后关注课内存在的重难点生字词,不仅要达到生词识记、书写的目标,还要全面理解不同生词所包含的多个意思。学生根据教师语文课前预习系统知识框架的引导,制定明确的语文课前预习目标,有的放矢、有侧重性地展开语文课前预习活动,使其逐渐走出理论知识机械性记忆的误区,达到更为良好的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效果。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意识、探究能力

课前预习学习作为先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本身即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等方面的特征。正如荀子《劝学篇》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语文课前预习是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新起点,为学生全学年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前预习学习的指导中,可以根据自身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课前课文、生字、词汇或语法等知识的预习,进行循序渐进的学科理论知识、课外扩散内容的启发引导,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深入文本,加强语文理论知识、生活实际应用案例的探究学习,培养与塑造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习惯,促进其学习探究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的不断提高。

二、小学语文预习有效策略

(一)预览文本,学习陌生字词

小学语文预习环节最主要最基础的步骤就是预览文本。预览和阅读课文时,字和词是基础,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勾画自己不熟悉的字词,提前获取印象。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做好标记,等待上课时听老师讲解,并在恰当的时候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学生自己通过自学和预习能够解决一些生字词问题,那么当课堂上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学习的时候,则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其记忆,有效提高其语文学习效率。例如,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内容涉及生物和科技方面的知识,因此用语上具有一定专业性,给学生预习生字词带来了一定难度。整体来看,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科普文章,通读和预览文本是学生预习时的第一步。阅读过后,学生可以根据标题中的“蝙蝠”和“雷达”这两个关键词,把所有的生字词分类。如“蝙蝠”“苍蝇”“铃铛”“敏锐”等关于蝙蝠活动的词是一组,“荧光屏”“障碍物”“证明”“研究”等涉及现代科技的词是一组。由于教材在编排生字词时是按照其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相邻字词之间表意相差很大,将生字词分类后,更加便于学生有规律性地理解词义。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按词性给生字词分类,如“蝙蝠”“雷达”“苍蝇”“荧光屏”“障碍物”“铃铛”等是名词,“研究”“证明”“驾驶”“避开”“系上”等在文中是动词,“隆隆”是拟声词,“漆黑”“敏锐”等形容词。按照词性分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字词的用法,比如形容词和名词搭配、动词和名词摘要:预习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学习环节,在当前的语文教育环境下,预习愈来愈被师生重视。以往的语文教育虽然也有预习任务,但要求较为笼统,学生的预习效果不甚理想,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优化小学生语文预习策略迫在眉睫。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课文为出发点,结合文本特点和学生实情安排预习任务,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预习指导,优化学生的语文预习过程,提升小学语文预习的策略性和系统性,更好地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二)大声朗读,深入课文内容

大声朗读、深入课文是语文预习的重要环节。大声朗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发音,还可以通过音调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这是教师开展语文预习指导必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不可或缺。纵览小学语文教材,文体多样、内容广泛、表达丰富,每篇课文的思想立意、写作技巧、行文章法等都各有千秋。在预习时解决陌生字词问题是学生接触文本的第一步,而大声朗读则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体味文中的思想感情,加深对文本的认识。适合朗读的文章体裁有诗歌、散文、短篇小说,这些都是具有浓厚抒情性的文体,在朗读时能够引人深思、发人联想。例如,《马诗》情绪愤懑饱满、读来令人感慨万千,字字珠玑、毫不拖泥带水,学生大声朗读的时候自然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洒脱又振奋。《石灰吟》则一气呵成、不事雕琢、富有感染力,诗歌虽短,但诗人熊熊燃烧的高尚品格却屹立在每一位学生心中,学生大声朗读自然可以感受到本诗浑然天成的艺术魅力。《竹石》一字千钧、寓意深刻,朗读时要铿锵有力,这种情感和态度的融入仿佛在人眼前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竹石图》。同样是抒情言志的诗歌,三首诗的写作方式、情感取向存在较大差异,但归属于同一课却显得如此协调有序,一首接一首地读下去,学生在心中泛起层层涟漪。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课文通常三首为一组,三首之间互相照应、同中有异、相得益彰,需要学生大声朗读以品味其中似断似连的思想感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三首诗一般最多用两节课开展教学,留给学生练习朗诵的时间并不多。即使有早读安排学生背诵古诗词,学生大多也都奔着完成背诵任务的目的,而非真正有感情地投入到诗歌朗读中。因此教师可以借着预习环节让学生尽情地大声朗读,没有来自教师和同学的压力,而是真正地开展一次心灵之旅,将读与文深度结合。

结束语

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是否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本在于语文课前预习实施过程中,教师是否全面地从语文课前预习任务、预习内容到预习评价,都给予学生较大的帮助。通过在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执行中,由学校、教师等多元主体相互配合,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语文课前预习的问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作用,从而提高语文课前预习活动的实施质量。

参考文献

[1]闵珏英.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29).

[2]郝平.预则立不预则废:探讨小学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3]张晓娟.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的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