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初中物理公式解释生活实际现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1

利用初中物理公式解释生活实际现象

王艺华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桐梓镇初级中学校644200

摘要:初中物理教学要从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从公式中的物理量剖析量与量的关系上入手,熟练利用公式,解释生活现象,并归纳总结出运用物理公式解决问题的规律方法,让初中学生突破物理学习的难点,培养学生探究自然、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关键词:兴趣公式方法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解释生活现象并加以应用。有一种方法能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是我教书二十余年利用物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一、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物理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要让初中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必须以生活现象中的问题刺激他们,让他们迫切想知道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此时,如果大胆提出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就在我们的物理知识中,就会让他们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再进一步加以引导,何愁学生不进入物理学习的“圈套”。

列举的生活现象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生能看到的现象,这些现象不能脱离学生。学生始终是孩子,经历和观察没有那么丰富,只有与他们和生活相联系,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二、剖析公式,从公式的理解、物理量的关系上入手

物理公式的理解要借鉴数学模式,公式中有几个变量,哪些变量决定某个变量,它们的关系是成正比还是反比,要让学生能够完全理解。

三、同一类现象归纳于同一个公式,推导出普遍现象

1.压强与接触面积的关系,生活中的现象特别广泛

现象一:李白小时候偶遇一老太婆在石头上磨铁棒,原来她想把铁棒磨成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现象二:磨刀不误砍柴工。

现象三:书包带选择宽的而不选择窄的。

现象四:挖机和坦克都采用履带式运动。

释疑:这些现象都是为了改变物体的接触面积。当用力(指压力)一定时(大小不变),产生的效果即压强跟受力面积成反比。老太婆为了更加容易绣花,针容易刺入绣布,增大压强,采用减小受力面积。现象二也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小结:在生活现象中,只要是改变接触面积大小的情况,都是为了在压力不变时减小面积来增大压强,产生更好的效果。

现象三和四,压力一定时,压强跟受力面积成反比,增大接触面积,减小压强。书包带宽,带子与肩部的接触面积增大,对肩部的压强减小,背在肩上舒服;挖机和坦克采用履带式,也是为了增大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对地面的压强,机器不至于陷入松软的地面。

小结:生活中,像这种为了增大受力面积(还可以改变压力)来改变作用效果的现象,都具有普遍意义。

2.不能忽略不起眼物体的能量大小,它可能与生命密切相关

现象一:公路上看到一小车与一大卡车相撞而引发的交通事故,结果小车受损严重,而大卡车基本无事。

现象二:家住高层楼房的人,不能在高空抛物。如果一枚小小的鸡蛋从高十几层的楼上抛下,落在楼下路人的头上,就会让行人失去生命。

释疑:根据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中的能量公式,运动物体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速度的二次方成正比,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现象一中,小车和大卡车速度相同,但由于大卡车的质量远远大于小车,大卡车的动能远大于小车的动能,小车简直是飞蛾扑火,所以要远离大卡车。

现象二中,一枚小小的鸡蛋抛下,有可能危害一个人的生命,一枚鸡蛋质量虽小,但它从高空落下,根据E=mgh,重力势能的大小受质量和高度的影响,高度越高,能量越大。这枚鸡蛋如果恰巧掉落在路人的头顶上,有可能要了他的生命。类似的现象,被举高的物体,高度越高,具有的能量越大。如:狼牙山五壮士,弹尽后,举起了石头抛向鬼子,山坡上滚下的石头……

四、公式理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教学

初中学生对公式有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物理教学中,要符合学生心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从开始就没有畏惧的心理出现。

总之,让初中学生理解物理中公式并灵活运用,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们知道,物理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物理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培养自己了解、解释大自然现象的能力,让他们利用科学知识认识身边的一切现象,不再相信迷信,从而创造自己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初中物理新课标》。

[2]《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八、九年级》。

[3]《初中学生心理学》。

[4]《十万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