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于1916年继《彩虹》之后创作的另一姐妹篇,整部作品借助隐喻和象征的掩护宣扬了菲勒逻格斯中心主义。小说赋予男性在婚姻中的主平地位方式来抗衡同时期的女权主义运动,标志着其由鲁权运动的支持者蜕变为反对者。

  • 标签: 劳伦斯 女性主义 菲勒逻格斯中心主义
  • 简介:今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讨论时.发表了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将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八荣八耻”概括精辟。言简意赅.内涵深邃,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丰富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每个行业和部门均努力将“八荣八耻”内容学深一层.做细一步。联系化工企业实际,牢固树立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应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扎实开展,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深入每名员工的心灵.成为指引其努力工作的思想坐标和行动指南。

  • 标签: 实践社会主义 化工企业 中心工作 荣辱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
  • 简介:审判中心主义要求诉讼活动应该围绕审判建构和展开,侦查、起诉、执行的制度设定都是为了使审判能够有序进行,庭审阶段证据调查对于事实的认定具备实质化影响。因此,审判中心主义使证据成为诉讼活动展开的基础,而预防关键证据灭失的保全措施成为举证的制度保证。与民事、行政诉讼不同,刑案证据采集具有很强时效性,个别证据如果不进行妥善保存,就会面临灭失风险。被告人的依申请取证程序虽然存在,但由于启动条件设置较高,对于辩方合法权益保障能力发挥有限。刑事诉讼的追诉犯罪性质要求证据收集与保管主要由追诉方完成,这使追诉方通常重视收集对追诉有利的证据,而忽视对被追诉人有利的证据采集。刑事证据保全的重要性直接源于控辩双方的权利对等,建立完善的刑事证据保全制度。赋予被追诉人证据保全申请权,不仅对于维护被追诉人的诉讼权利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审判中心主义的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行也将形成促动。

  • 标签: 刑事诉讼 证据保全 审判中心主义
  • 简介:1920年代创刊于中国大连的《亚》被公认是体现了日本现代主义诗歌特点的重要杂志,而同期创刊于广州的《铜锣》则被视为具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重要杂志,代表了日本1920年代广义上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另一个谱系。本文以《亚》和《铜锣》为中心,从两者创刊时的历史语境、不同的都市背景,以及杂志中心人物安西冬卫与草野心平各自不同的越境体验等方面,论述日本现代主义诗歌与中国的至深关联。

  • 标签: 现代主义诗歌 大连 广州 安西冬卫 草野心平
  • 简介:协同主义观念下的民事证据收集制度是一种当事人收集证据为主并强调法院与对方当事人辅助与协作义务的证据收集制度。相比传统当事人主义或职权主义证据收集,它具有保障当事人充分履行证明责任、维护实体权益,保障弱势当事人的收集证据权利的落实,提高弱势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的可接受性,缓解现代型诉讼中的证据偏在问题,保障诉讼证明活动中正义原则的落实,抵消证据党派性的负面影响,克服传统对抗制的不足,实现证据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负面影响并减少当事人的诉讼成本等诸多功能。

  • 标签: 协同主义 证据收集制度 书证收集
  • 简介: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对我国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防教育方式的分析,揭示了加强以爱国主义中心的国防教育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凝聚全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爱国主义 国防教育 凝聚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微滤膜分离技术用于疾控中心生物检验中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哈尔滨市阿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0份微生物待检样本,均为阳性。回顾性分析其检测情况。根据不同分离技术将其分为研究组(采取微滤膜分离技术完成微生物检验)和参照组(采取平板分离技术完成微生物检验)各40例,统计两组微生物的检出率、灵敏度并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检测中的污染发生率、检测所用时长展开评测对比。结果:研究组检测灵敏度、检出率测验结果同比参照组均呈更高显示,数据对比具显著差异(P

  • 标签: 微滤膜分离技术 疾控中心 微生物检验 检出率 灵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了实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现代化、化管理系统。此管理模式体系完整,管理灵活,正规化管理,本文设计出了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对于实现资源共享,杜绝浪费和提高管理效率有重要的实际价值。

  • 标签: 生物学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信息化管理 管理效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通过调查分析国内相关高校类似实验教学中心开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办学定位和专业特点,研究中药与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以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化培养、分层次培养要求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

  • 标签: 实验室开放 管理模式 初探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评定该洁净室洁净度,确保减少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系统误差。方法微生物洁净室空气中沉降菌的测试。结果通过6年来的测试,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标准。结论平桥区的微生物检测结果均顺利通过各级的实验室室间质控,结果均准确可靠,杜绝了因实验室污染造成的误差。

  • 标签: 洁净室 检查方法 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疾病控制中心生物检验标准不合格原因,提出控制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的方法。方法选取我中心2014年3月—2015年1月接收的240份需要进行微生物检验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微生物样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结果在240份送检的微生物样本中有68份(占总数的28%)不合格。在不合格样本中,水质检验标本22份(占不合格样本总数32%),公共卫生用品不合格18份(占不合格样本总数26%),一次性消毒餐具不合格11份(占不合格样本总数16%),其余17份(占不合格样本总数25%)均为空气检验样本。结论从研究中发现,水质微生物和公共卫生用品微生物样本不合格所占比率最高。这就要求在质量控制方面加大对这两类型的监控力度,协调疾控中心各部门,发挥各部门的不同职能,规范质检行为。从而降低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概率,并推广应用。

  • 标签: 疾控中心 微生物检验 不合格原因 质控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疾控中心生物检验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的效果。方法 从我单位接收的微生物检验样本中选取此次的研究对象,入选的样本均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入我单位,共入选80份样本。其中采取常规平板培养的样本纳入对照组,采取微滤膜分离技术的样本纳入研究组,各有40份。对比两组在不同检验方式下的情况,包括检验准确性、检验用时、样本污染情况。结果 在检验准确性上,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在检验用时、样本污染率方面,研究组少于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疾控中心生物检验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能有效优化检验质量、提升检验效率。

  • 标签: 疾控中心 微生物检验 微滤膜分离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微滤膜分离技术在疾控中心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 2018 年 4 月~ 2019 年 4 月在我疾控中心 76 份阳性微生物待检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 38 份,对照组采用常规平板培养方法进行微生物检测,而实验组采用微滤膜分离技术进行微生物检测,分析两组检测方法的应用效果。 结果 实验组采用微滤膜分离技术检测微生物的应用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采用平板培养方法检测微生物的应用效果。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在疾控中心生物检测中应用微滤膜分离技术有着十分良好的效果,不仅可以大大减少检测时间,而且还可以减少微生物培养期间污染风险的发生。

  • 标签: 微滤膜分离技术 疾控中心 微生物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强化护理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生物监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为实验组,实验组对照组各进行生物监测500次,对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对于实验组采用强化护理质量管理方法。在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生物缺陷事件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满意度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实验组500例生物监测中,灭菌异常0例,结果读取不当0例,生物指示剂错误0例,操作错误0例,生物缺陷事件发生率为0(0.00%)。24例护理人员中,护理非常满意14例,护理总满意度为24(24.00%)。实验组生物缺陷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护理人员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强化护理质量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可以较为明显的减少生物缺陷事件的发生率,实现护理人员满意度的有效提升,可以在消毒供应中心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强化护理质量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 生物监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滤膜分离技术应用对疾控中心生物检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微生物检测阳性的样本60份进行检测,按照随机抽取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分别采用样本平板培养和微滤膜分离技术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检出率和样本污染率等。结果:观察组检测灵敏度和检出率比对照组显著较高p

  • 标签: 疾控中心微生物检测 微滤膜分离技术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