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小儿肺炎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序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儿科2019年10月-2020年9月接收的90例肺炎患儿分成常规组(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治疗)、研究组(抗菌药物序贯治疗),各45例。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高于常规组(p

  • 标签: 小儿肺炎 抗菌药物 序贯疗法 治疗效果
  • 简介: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其耐药株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其β—内酰胺环而失去抗菌作用。过去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研究是通过改变其化学结构以阻碍细菌产生的酶的降解,从而达到提高抗菌活性的作用,目前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 标签: 内酰胺酶 酶抑制剂 抗菌作用 头孢哌酮 抗菌活性 头孢唑啉
  • 简介:摘要抗菌药物虽在临床上有广泛应用,但却长久以来存在着使用不当的现象。不合理使用以及滥用会使致病菌的耐受性增强,削弱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价值,以致不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院药剂科通过加强抗菌药物控制管理可以有效防止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促进疗效。鉴于此,本文对医院药剂科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 标签: 药剂科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 简介:细菌耐药性是21世纪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最重要元凶之一。传统的细菌耐药机制主要有:1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使极少量的耐药菌可继续生长繁殖;2抗菌药物可诱导高突变细菌(hypermutator)发生某些基因的突变;3敏感菌通过接受外源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和转座子等载体的横向传递,成为耐药菌[1-3]。

  • 标签: 细菌耐药机制 抗菌药物 靶标 网络
  • 简介:摘要常见的颈部疾病,外周血管疾病,乳房疾病和胃肠疾病属于普通外科的范畴。一般手术患者主要用于帮助患者通过手术恢复,普外科基于患者疾病的类型,术后发生较多并发症,但大多数普通手术患者手术后会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感染后患者的光线会影响正常生活,但危及生命。因此,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抗感染治疗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重要部分。

  • 标签: 普外科 抗菌药物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对感染创面的修复作用及机制。方法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C57BL/6小鼠伤口感染模型,按不同处理方式分为3组:阴性对照组(A组),普通医用凝胶对照组(B组),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实验组(C组)。在第1、3、6、9、12天,比较三组干预方式对小鼠创面的愈合面积、痂下菌量的影响;鉴定创面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前胶原,比较三种处理方式对伤口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变化;并通过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情况比较三组处理方式对伤口修复过程中炎症的抑制作用。结果在第1、3天,三组创面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9、12天,三组创面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6天,B组、C组创面面积[(1.23±0.16)、(1.14±0.12)cm2]均小于A组[(1.56±0.16)c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9、12天B组创面面积[(0.97±0.13)、(0.76±0.10)cm2]、C组创面面积[(0.66±0.06)、(0.48±0.07)cm2]均小于A组[(1.49±0.11)、(1.39±0.13)cm2],且C组小于B组,以上项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1天,三组每克痂下菌量对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6、9、12天,B组和C组痂下菌落数均小于A组(P<0.05),且C组细菌菌落数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核酸电泳图显示C组中条带灰度明显较A组、B组深。C组成纤维细胞早期凋亡率[Low-right阳性荧光占比(LR%):9.72%]要明显低于A组(43.99%)和B组(38.43%),B组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天C组成纤维细胞中的IL-6和β-actin的灰度值比值(0.64±0.10)、TNF-α和β-actin的灰度值比值(0.34±0.05)表达均较A组(1.22±0.21、0.60±0.14)和B组(0.88±0.02、0.41±0.06)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压力可调控的大孔隙抗菌水凝胶对感染创面有较强的抗炎及组织修复能力,其机制与减少成纤维细胞凋亡相关。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感染 组织工程 水凝胶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药师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应用中的干预作用进行观察研究。方法:选取河源市中医院 2019年 8月份至 2020年 5月份收治的 9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感染患者作为分析对象,依据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 A、 B两组,每组 45例, A组采用常规用药管理的治疗方法, B组采用临床药师干预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将 A、 B两组的抗菌药物各项使用情况以及临床情况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B组抗菌药物各项使用情况以及临床情况的各项指标均好于 A组。结论:临床药师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抗菌药物应用中发挥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临床药师 社区获得性肺炎 抗菌药物 干预作用
  • 简介:目的观察K562细胞在昆虫抗菌作用下细胞表面的变化,探讨抗菌肽杀伤肿瘤细胞的机制。方法用针刺对家蝇幼虫感染大肠杆菌,诱导其产生抗菌肽,然后提取该抗菌肽,作用于K562细胞。36h后用扫描电镜(SEM)观察其细胞表面变化。结果K562细胞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孔洞。结论抗菌肽杀伤肿瘤细胞可以从细胞表面穿孔来进行。

  • 标签: 昆虫抗菌肽 肿瘤细胞 穿孔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前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合理性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药剂科干预的接受院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共60例,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实验组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基础上进行抗菌药物药剂科协同用药管理的方式。观察采用不同药品管理手段的两组患者抗菌药物应用策略、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恢复情况、并对患者整体药物使用费用以及用药合理性等进行评估。结果 实验组患者在经过药剂科参与的抗菌药物管理应用后其住院时长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效果也较单纯采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干预的患者评估结果好。对比两组入院后药品费用能够发现实验组患者药品费用更低,P<0.0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药剂科联合干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的办法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用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医疗成本,有助于入院就诊质量以及医疗环境的提升。

  • 标签: 药剂科 用药管理 特殊使用级 抗菌药物 合理应用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临床药师干预对提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积极作用。方法:选择2021年09月-2022年09月到本院接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50例,按照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析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用药满意度、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药物使用评分、药物运用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临床药师干预方式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价值较高,值得运用。

  • 标签: 临床药师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药物使用评分 药物运用强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喹诺酮类抗菌药药理作用和该类药物抗菌治疗合理性。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喹诺酮抗菌处方1000例,分析不良反应和用药合理性问题。结果:不良反应率为16.000 %(160 / 1000),不良反应率分别为消化系统0.076 %、神经系统0.052 %、代谢系统0.017 %、皮肤系统0.011 %、心血管系统0.004 %(P<0.05);不合理用药发生率10.600 %(106 / 1000),其中重复用药0.041 %、联合用药问题0.026 %、剂量问题0.021 %、配伍不合理0.015 %、禁忌症0.003 %(P<0.05)。结论:喹诺酮类抗菌治疗具有特殊药理作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应加强处方审核,促进合理用药。

  • 标签: 抗菌治疗 喹诺酮类抗菌药 用药合理性 安全性
  • 简介:要说感冒的危害,医生肯定能列举一大堆,而普通患者可能对感冒带来的症状更为关注,鼻塞、头痛、发热、流涕、头昏脑胀……别提多难受了!感冒事小,难受事大。很多人把快速消除症状作为治疗感冒的第一目标,被认为“起效缓慢”的中成药通常不是这类患者的首选。为了让感冒快快地好,

  • 标签: 感冒 抗菌中药 普通患者 中成药 症状
  • 简介:摘要肺炎包括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与医院外获得的肺炎(CAP)的菌类不完全相同。对于HAP在治疗用药时,需要考虑使用能对抗一些比较难治的多重耐药菌株的抗生素,特别是遇到MPSA、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耐药严重的阴沟肠杆菌和沙雷氏菌等,应适时使用新一代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复合制剂,对于CAP由于多重耐药菌株较少见,应用老一些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往往凑效。

  • 标签: 肺炎 细菌 耐药 抗菌药物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