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油画起源于西方,进入中国有四百年历史,发展并且成熟也已百余年。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道家、儒家“天人合一”“情于理”等本土文化的影响,通过老中青几代人的努力,摸索出一条独具东方特色的油画发展之路——意象油画。吴为心正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前行,由西方绘画语言向本土语言转换,用带有东方情怀的色彩挥洒到画布上。吴为心运用各种灰色调,追求画面的和谐和美感享受,更追求画面外的意象表达。

  • 标签: 意象 常熟 和谐 情感色彩
  • 简介:队列训练的内涵,要求队列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规范肢体动作的层次上,而忽略队列训练对军人意识、军人素质、军人作风的内向性培养。队列教学要真正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加强意象诱导,“外功”、“内功”一起

  • 标签: 队列教学 意象 受训人员 队列训练 军人意识 素材
  • 简介:戴望舒的《雨巷》中有三个主要的意象:我、姑娘、雨巷。一致的看法是:“姑娘”象征理想。而“我”、“雨巷”是否有象征意义,各人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以为,“我”、“雨巷”不仅有象征意味,而且与“姑娘”这一意象一样,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

  • 标签: 《雨巷》 象征意象 戴望舒 诗歌鉴赏 新诗
  • 简介:散文诗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理解文章意象是课文鉴赏的关键一环。笔者在讲授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就联系了鲁迅的《秋夜》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从中窥到极具文学天才与时代责任感的两位伟人在散文诗意象艺术方面的灼灼才华。

  • 标签: 《海燕》 《秋夜》 比较 意象
  • 简介:初次涉及“意象”,是和学校的老师在相关专家的带领下为编写校本教材做筹划时。“意象”在《周易·系词》中指“观物取像”“立象以尽意”。这里的“象”是符号,由阳爻、阴爻配合组成,是试图诠释人间祸福的符号,属哲学范畴。诗歌借用其义并对“意象”加以引申,其中的“象”不再是卦象,而是作者想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又不想直接表达时所借用的具体可感的物象。

  • 标签: 意象 诗歌 张力 教学 校本教材 哲学范畴
  • 简介:陶渊明诗中出现的“南山”,成为一种象征,而非实指某座山。“南山”作为文化原型,在《诗经》中广泛出现,在汉代文化里也有充分的表现,陶渊明的回归“南山”是一种文化认同,因此,他回归之后同样很满足,甚至还有幸福感,达到真归的境界,以至于成为后世文人的一种人格楷模。

  • 标签: 陶渊明 南山 回归 影响
  • 简介:诗歌不同于一般文本的最大特征在于诗意的生发性,清朝王闿运说:“无所感则不能诗,有所感而不能微妙,亦不能诗”。诗的生命特征是蕴藉的,了解这一点是写诗和读诗的关键。

  • 标签: 诗歌意象 审美能力 中学 语文 教学方法
  • 简介:意象,融合于"意"与"象",介乎于具象与抽象之间,是难以形容之物,都是形而上的概念;它存在于脑际,是最有趣味、最想描绘的景象,但的确难以画出.观看中国画作,可以感受到它对意象的揣摩,具体又不具体的、虚又实的、明又暗的,那微妙关系的把握,堪称苦心孤诣.于是在中国画中涉及"意象"之诸般问题时,在相对中求绝对、在辩证中求统一成为权宜之方.

  • 标签: 中国画 意象 文艺理论 美学思想 造型艺术 写意
  • 简介:苏轼词中各类意象丰富,'小舟'意象贯穿苏轼整个词作生涯,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苏轼写词之初至被贬黄州之前,小舟在苏词中只是一种简单的交通工具或是词中无足轻重的一种景物;黄州时期,'小舟'意象呈现出归隐的内涵,也代表了苏轼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态度;离开黄州之后,苏轼经历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几经起落,'小舟'意象的内涵转而变成一种绝无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 标签: 苏轼 “小舟”意象 内涵
  • 简介:本文通过"女"字意象的分析,揭示"女"字以及从"女"字的汉字结构所蕴含的人文文化景观.分别从"姓"的意蕴、婚姻习俗等两个方面,探究从"女"之字形、字义所反映的古代文化观念.

  • 标签: "女"字意象 姓氏 婚姻习俗 文化意蕴 文化观念 汉字
  • 简介:<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学思想,非但不曾将审美主体心理功能的知、情、意分解为三,而且不曾将审美过程的对象形式和主体能力化分为二,它往往着眼于两者浑融一体所呈现出来的“象”。这个“象”,既不单是对象的结构与形式,也不单是主体的情和意,而是这两者的和谐统一,是“意中之象”或“象下之意”,是完整而鲜活的“审美

  • 标签: 传统美学思想 意象 审美主体 心理功能 审美过程 主体能力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诗经》中的白色意象:女性肤色、白衣素服、白玉白石、白色草木以及日月之光,从而得出白色在《诗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即美丽、纯洁与高贵,道德与完善的人格,愉悦的情绪与美好的情感。

  • 标签: 诗经 白色 意象 蕴意
  • 简介:生命的符码印记了空间本身的建构意义,以此为切点关注经典动画的研究成为文艺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影视动画作品以图像诠释主题,其对空间意象的建构展示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维度";本文以"现世""思维""转换""通连""异域"为观照层面,以"惯常的生活""奇异的想象""符号的传递""黑暗的预设"与"现实的超越"为论域,对经典动画的空间意象进行阐释分析,实现了对生命存生状态的关注与生命意义的追索。

  • 标签: 动画电影 成长主题 生命 空间意象
  • 简介:疾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经验,也是文学表现的原型母题。阎连科作为一名有着“健康崇拜”情结的作家,善于用密集的疾病意象点缀文学审美空间,其耙耧世界里的性病、喉堵症、热病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修辞和文化隐喻。

  • 标签: 阎连科 疾病意象 性病 喉堵症 热病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门”并非一个少见的意象。“门”的形成和意象化象征了自我和社会两个世界的区分和隔离。而在士大夫文人的笔下,“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寄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自甘寂寞,自珍操守,抗拒尘嚣俗流,注重素心默契的士大夫情怀。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还有“闺门”的意象,表现为对女性操守的规范,所谓“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唐·宋若华《女论语》)。多少女性在闺房内“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蓬门自珍”和“闺门谨守”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自律操守和压抑自然人性的局限。

  • 标签: 意象化 象征 元杂剧 自然人性 杜甫 陶渊明
  • 简介:<正>一、文化意象的来源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以及美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意象。比如在《周易》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古代的文学就十分注重意象。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意象也有类似的论述:"独照之匠……此盖驭文之首术……"在刘勰之后的文学大叔王昌龄、

  • 标签: 文化意象 文学作品 译入语读者 尽意 独照之匠 意译法
  • 作者: 佚名
  • 学科: 艺术
  • 创建时间:2019-06-27
  • 简介:书——如——象(像)——意象,而书法的艺术意象就在于这第二层意象,书法中人的意象

  • 标签: 书法艺术意象 意象构造
  • 简介:山川河海山摧——《秦汉魏四朝用笔法》云:钟繇作书,"点如山摧陷。"以山摧之力安点,千钧何足论之。坠石——"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卫铄《笔阵图》)。"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王羲之《笔势

  • 标签: 书评 梁武帝 势论 笔髓论 虞世南 书法意象
  • 简介:意象油画是中国当代油画价值体系和美学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日益关注的结果。“意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体现了艺术创造中“物我融一”的情态。本文论述了意象油画的文化价值和意象油画的美感魅力,揭示了意象油画属于中国文化本体丰富内涵的审美意象

  • 标签: 意象油画 文化价值 诗意魅力
  • 简介:"意象"按汉语情境的语义方式解读,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具体释义是艺术形象脱离客观物象而寄托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思。"意"是创作主体的反应,就是意念,"象"是客观物象的体现,就是物象。"意象"也就是以"象"载"意"及借物抒情。一、意象油画是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与审美的产物中国自古以来由于受儒、道、释、禅等哲学思想的濡染,"意象"渐成为中国美学思想的特征。南北朝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论述:"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在这里,刘勰阐述了艺术构思活动形成的艺术创作体系,用客观积累的事物经

  • 标签: 意象油画 传统文人画 文化特质 陈师曾 客观物象 抽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