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人脑胶质大部分在原发切除部位复发,常规化疗效果不佳。本文就新的胶质化疗方法——间质内化疗的理论依据。各种间质内给药途径、缓释材料及近年来间质内化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间质 人脑胶质瘤 常规化疗 研究进展 效果不佳 原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GIST)的诊断,免疫组化特点,良恶性的判断和治疗。方法本组38例中胃镜检查18例发现病灶13例,仅3例确诊,通过钡餐CT检查10例确诊8例,CD117阳性率86.84%(33/38),CD34阳性率94.73%(36/38),本组均行肿瘤切除或局部消化道部分切除,或得随访的良性12例全部存活,21例恶性交界性间质,患者2例复发,3例口服格林卫两年,5例口服半年,4例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超声内镜结合胃肠道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主要方法,确诊需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外科手术是治疗GIST的首选,对恶性及潜在的GIST的病人需行伊马替尼治疗。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间质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1例直肠间质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直肠腔内灌注胃肠声学造影剂后肿块灰阶超声特征,及患者静脉内注射微泡造影剂后病灶微循环灌注特点。按照肿瘤直径和核分裂象计数对胃肠道间质进行分级,包括极低度危险性、低度危险性、中度危险性和高度危险性。其中极低度危险性与低度危险性为低危组,中度危险性与高度危险性为高危组。对照超声表现与病理类型,评估不同危险度间质的不同超声表现。结果11例直肠间质中,低危组7例(63.6%),超声表现为肿瘤直径<5cm,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内部低回声为主,整体均匀低增强,液化坏死少见;高危组4例(36.4%),表现为体积≥5cm,形态不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也可呈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均匀,整体不均匀高增强,见丰富或粗大血管,液化坏死区常见。直肠间质的生物学行为与病灶大小、内部有无液化坏死、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有关,与病灶边界、形态无关。超声双重造影对直肠间质诊断准确率为90.9%(10/11);超声灌注造影对直肠间质诊断准确率为72.7%(8/11)。结论超声双重造影可对直肠间质定性并评估其危险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微气泡 直肠间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彩超对胃间质进行诊断来探查其表现特点,进而对彩超对胃间质进行诊断的价值来进行评估。材料和方法对过往的21例胃间质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这21例患者都是经过手术而证实其胃间质,并且在术前术后都进行了超声检查。结果胃间质其病灶大多呈现出圆形好的低回声特点,在这21例胃间质患者中,有三例良性肿瘤直径小于5厘米,边界清晰,并且形态十分规则,回声均匀,其突出方向为向腔内突出。具有光滑的粘膜面。其余18例均为恶性胃间质。其中15例直径大于5厘米、16例具有不规则的形态、17例内部存在出血坏死、并且围墙向外突出。如果粘膜层没有规整,可能会出现溃疡,在肿块内往往存在着的丰富的供血,所以可以对其血流频谱进行测定。结果针对胃间质采用彩超来进行检查,可以清晰判断出其成长和结构方面的特征,并且也可以确定周边组织的关系,胃周淋巴结在情况判定上也存在很高的价值。但是其表现形式仍然缺少必要的特异性,所以如果想要进行确诊,仍然需要从病理方面进行检查。

  • 标签: 胃间质瘤 超声 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0例胃肠道间质病患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病理和免疫化学检查,总结患者临床症状,分析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结果病理形态,胃肠道间质病患其肿瘤细胞多位于粘膜下、浆膜下及肌壁间,其中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细胞呈上皮样、梭形/上皮样混合型、类癌/副神经节型。肿瘤危险分级,高危险性12例、中危险性15例、低度及极低危险性23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92%(46/50)、CD34阳性率(阳性表达较弱)80%(40/50)、S-100阳性率12%(6/50)、VEGF阳性率68%(34/50)。结论胃肠道间质作为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医者可综合分析病理组织学特征联合免疫检测结果以科学诊断疾病,以便为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奠定基础。

  • 标签: 胃肠道间质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检测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恶性胃肠道间质的(MGI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60例M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22例为潜在MGIST,38例为MGIST。病理检查,潜在MGIST患者肿瘤直径3.2~7.2(平均5.3)cm,组织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或有出血囊性变;MGIST患者肿瘤直径3,0~25.0(平均9.2)cm,组织呈鱼肉样,肿瘤细胞丰富,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测定:54例CD117阳性,53例CD34阳性,48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27例S100阳性,16例SMA阳性。全组患者均行手术完整切除肿瘤,2003年7月后有19例患者术后给予伊马替尼辅助治疗。41例单纯手术的患者术后2年内有80,5%的患者出现转移复发,而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仅有21.1%的转移复发率(P〈0.05)。结论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诊断MGIST最有价值的血清学指标;确诊靠肿瘤病理切片。手术加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效。

  • 标签: 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胃肠间质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方法进行分析,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2016年0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胃肠间质46例,对病例资料及病理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情况。结果:46例胃肠间质,组织形态学:梭形细胞为主型的患者有37例(占80.4%)、以上皮样细胞为主型的患者有4例(占8.7%)、以两种细胞混合型的患者有5例(占10.9%)。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117阳性率为93.4%(43/46)、DOG1阳性率为95.6%(44/46),CD34阳性率为56.5%(26/46)、SMA阳性率为2.1%(1/46)、S-100阳性率为4.3%(2/46),Desmin均呈阴性,Ki-67阳性率2%-15%。结论:胃肠间质的病理诊断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 CD117、DOG1、CD34阳性是确诊的重要依据,联合使用SMA、S-100、Desmin能帮助进行鉴别诊断,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检查对胃肠道间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术前采用常规超声检查。研究组患者术前进行CT平扫和/或增强检查。分析间质的CT表现,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误诊率和漏诊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前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学结果的符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胃肠道间质误诊率和漏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CT检查技术对胃肠道间质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T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 简介:摘要胃肠间质为胃肠道十分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随着人们对胃肠间质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临床上对于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加深,胃肠间质已经成为肿瘤多学科联合诊断与治疗邻域的典型疾病。本文将对胃肠间质临床病理诊断、治疗、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临床医生对胃肠间质的诊治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临床诊断 临床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GIST)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2月—20015年12月间32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30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2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性26例,CD34阳性17例。结论间质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主。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伊马替尼进行治疗。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问叶瘤
  • 简介: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GIST)的诊断。方法结合临床病例就胃肠道间质(GIST)的发病和诊断作简要综述。结果绝大多数GIST可表达特异性的KIT蛋白(CDll7),但其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经偶然发现,消化道钡餐造影、消化道内镜、超声内镜以及CT或MRI有助于诊断。GIST的预后与肿瘤大小和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肿瘤破裂具有高度危险性。结论GIS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及诊断手段,对无症状体征的腹腔内肿块要考虑到该病;肿瘤CDll7(+)可诊断。

  • 标签: 胃间质瘤 误诊 诊断
  • 简介:摘要:胃肠道间质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充质肿瘤。它们具有潜在的恶性肿瘤特性,并且有一种不可预测的进化过程。肿瘤的起源是名为Cajal的间质细胞,这些细胞位于壁内神经元和消化道平滑肌细胞之间。胃肠道间质的特征是基因c-Kit的突变,但也有其他基因突变,如平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A)的突变。这些肿瘤最常见的部位是胃和小肠,尽管它们可以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偶尔也可以发生在大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的病例是散发性的,约5%的病例是家族遗传综合征的一部分。胃肠道间质的正确诊断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来确定的。根据组织病理学分析,胃肠道间质主要有三种类型:梭形细胞型、上皮样型和混合型。胃肠道间质的治疗管理包括手术、内镜治疗和化疗。胃肠道间质患者的预后取决于许多因素,如风险类别、胃肠道间质分期、所应用的治疗方法和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本文主要是关于胃肠道间质的全面综述,包括当前的临床病例研究,与当前有效的治疗方式。

  • 标签: 胃肠道 间质瘤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 CT对胃肠道间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3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的平扫及增强 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全部为单发,其中发生于胃 21例、十二指肠 6例、空回肠 8例,食道、直肠及肠系膜各 1例。肿块的 CT表现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大部分有分叶;良性 22例、交界性 5例、恶性 11例;良性者肿块直径多≤ 5 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均匀强化;恶性者肿块直径多> 5 cm,边界清或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不规则坏死和囊变区域。本组有 24例肿块内有坏死、液化,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动脉期、静脉期到实质期呈渐进性强化; 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可以明确胃肠道间质的发生部位、肿瘤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根据胃肠道间质的特征性 CT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胃肠道间质的良恶性,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间质瘤 胃肠道 体层摄影术 CT 诊断
  • 简介:[摘要]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等是局部晚期、转移性胃肠道间质靶向治疗的一线药物。但仍存在部分患者对该治疗方案不敏感,因此早期评估治疗反应对制定患者获益最佳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尤为重要。影像学具有无创、简便和整体性的特点,是评估胃肠道间质靶向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就不同影像方法(CT、MRI 、PET)对胃肠道间质的靶向评估进展予以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 标签: [] 胃肠道间质瘤,靶向治疗,CT,MRI,P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