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及时正确治疗护理早产儿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现就早产儿117例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早产儿 临床分析
  • 简介:近年来,由于FGR对小儿健康和智力有很大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充分重视。胎儿生成受限是指胎儿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其潜在的和应有的生成速率,具体表现为足月低体重儿,是围生期重要并发症。本文对我院出生的256例FGR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减少足月低体重儿的发生,寻找预防和改善预后的办法。

  • 标签: 胎儿生成受限 足月低体重儿 高危因素
  • 简介:背景与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延长,脑转移瘤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但总体预后还很差,关于治疗模式的选择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总结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脑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疾病特点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各种可能因素,旨在为脑转移瘤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984年1月至2010年7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治疗经影像学或病理诊断的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所有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原发灶的诊治情况,有无脑外转移灶,原发灶与脑转移瘤诊断的间隔时间,诊断依据,临床表现,病灶大小、部位、数目,治疗方法,KPS评分等。根据上述资料,将患者纳入RPAⅠ、Ⅱ、Ⅲ级3个亚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448例脑转移瘤患者,男性953例(65.8%),女性495例(34.2%),诊断为脑转移瘤时的中位年龄为55岁。原发灶中,肺癌1173例(81.0%)、乳腺癌84例(5.8%)、结直肠癌43例(3.0%)、肝癌23例(1.6%)。457例(39.8%)患者在诊断脑转移瘤之前存在脑外转移灶,原发灶与脑转移诊断的平均间隔时间为8.7个月。898例(62.0%)患者诊断依据为颅脑MRI,524例(36.2%)为颅脑CT,26例(1.8%)为PET-CT。944例(65.2%)患者的转移灶位于幕上,其中额叶及顶叶最为常见;单发病灶522例(36%),201例(13.9%)具有两个病灶,621例(42.9%)具有两个以上病灶。临床表现中,头痛呕吐378例(26.1%),运动感觉障碍364例(25.1%),精神变差或体重下降230例(16.0%),无症状203例(14.0%)。379例(26.1%)患者接受了全脑放疗联合化疗,110例(7.6%)接受了单纯全脑放疗,23例(1.6%)全脑放疗后联合手术,42例(2.9%)联合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107例(7.4%)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854例患者具有完整的生存随访资料,中位生存时间为9.5个月;6个月、12�

  • 标签: 转移瘤 放射治疗 手术 化学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4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在北京平谷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841例,回顾性分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根据研究需要设计标准的脑梗死患者登记表.结果841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2.021,男性好发于64-75岁,女性好发于70-79岁;患者既往史中高血压患者552例(65.6%),糖尿病患者138例(16.4%),高血脂症262例(31.2%),吸烟病史446例(53%).患者初发症状主要为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714例,头晕、头痛84例,意识障碍43例;首发脑梗死病人当中可见,多发梗死病灶较多见,其中前-后循环供血部位同时累及的最多为466例(55.4%);单发梗死病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最易受累为171例(20.3%)结论脑梗死以老年男性为主,常有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患者初发症状以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头晕、头痛为主,多部位供血区同时受累常见,单发梗死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最容易受累.关键词脑梗死;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中图分类号R73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1164-01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SNS)的临床病理、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鉴别诊断,并评估PAX3和PAX8抗体在BSN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0—2019年东部战区总医院手术治疗的鼻腔鼻窦梭形细胞肿瘤30例(包括3例BSNS、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3例纤维肉瘤、1例蝾螈瘤)。对BSNS标本进行HE、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随访患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所有肿瘤标本中PAX3及两种PAX8抗体(包括PAX8鼠单克隆抗体,克隆号OTI6H8,以下简称PAX8-OTI6H8抗体;PAX8兔单克隆抗体,克隆号EP298,以下简称PAX8-EP298抗体)的表达,比较PAX3及两种PAX8抗体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结果3例BSNS患者均为老年女性,临床多表现为鼻塞,伴出血。影像学显示鼻腔鼻窦软组织密度影,伴骨质破坏。光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界限不清,常衬覆纤毛柱状上皮,并可见黏膜内陷及鳞状上皮化生。肿瘤细胞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排列,细胞异型性较小,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间质血管多为薄壁血管,部分呈鹿角样改变。2例肿瘤组织出现横纹肌分化区域,2例可见骨组织侵犯。免疫组织化学标记,3例BSNS均表达PAX3抗体和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8例神经鞘瘤、5例血管外皮瘤及1例蝾螈瘤均不表达PAX3、PAX8-OTI6H8及PAX8-EP298抗体,10例腺泡状横纹肌肉瘤中8例有PAX3及PAX8-OTI6H8抗体的阳性表达,而不表达PAX8-EP298抗体,3例纤维肉瘤中1例局灶弱阳性表达PAX3及PAX8-OTI6H8抗体,不表达PAX8-EP298抗体。FISH检测显示3例患者(4份标本)的肿瘤细胞均存在PAX3基因断裂。结论BSNS是具有神经和肌源性双重分化的独特的鼻腔鼻窦低度恶性肿瘤,易与其他梭形细胞肿瘤相混淆。PAX3基因断裂是诊断该肿瘤的金标准,PAX3在BSNS中阳性表达,但特异性有限。PAX8-OTI6H8抗体也会在BSNS中表达,PAX8-EP298抗体则均为不表达。

  • 标签: 鼻窦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腹痛患者的临床病理依据,为以后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此次研究是根据2012年至2013年我院的50例急性腹痛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对患者的急性腹痛病理因素进行探讨。先对60例进行临床辅助检查方案,利用X线、CT、B超等辅助检查为依据,根据患者的情况来制定急救计划。主要有自我救治、入院救治两种。结果结合患者出现急性腹痛的症状以及病情来选择自我救治或入院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在一周的治疗后,48例患者的病情治愈,病症消失,有效率为95%。结论急性腹痛的病理学研究可以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为患者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腹痛 病理学 救治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肠肿瘤中TP表达的临床病理关系,为疾病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胃肠肿瘤患者184例,按照肿瘤类型分为胃癌组(n=71),结肠癌组(n=58)、直肠癌组(n=55),行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调取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各组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不同分期患者患者TP阳性率。结果直肠癌T1+T2+T3浸润阳性率高于T4患者,直肠癌Ⅰ+Ⅱ分期TP阳性率低于Ⅲ+Ⅳ分期,胃癌组、结肠癌组患者TP阳性率高于直肠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胃肠肿瘤、不同病理表现患者TP表达呈现一定差异,胃癌、结肠癌表达水平相对较高,直肠癌T1+T2+T3浸润、Ⅲ+Ⅳ分期患者T片表达率相对较高,适用于TP相关药物治疗。

  • 标签: 胃肠道肿瘤 TP 病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探讨以脐带因素为主要致死原因的死胎临床病理特征,对860例围产儿尸检结果进行统计,总结出与胎儿死亡有关的脐带病变94例,并列表分析。脐带扭转压迫出血坏死(37.2%)及脐带缩窄(20.2%)为最主要的脐带因素致死原因。前者大多以足月妊娠为主(48.6%),脐带扭转程度与胎儿死亡的快慢成正比。后者胎儿死亡多发生在孕36w前(78.9“),缩窄的程度和胎儿体重大小与胎儿死亡的孕周成反比。另外脐动、静脉炎,脐动、静脉周围炎,血栓形成,单脐动脉等也各占不同的比例。这些死胎中部分病例是以脐带病变致死的直接原因。还有些病例因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因素而致死。脐带因素是引起死胎的一重要原因,而且绝大多数目前在国际国内医学上均无法预防。如果在临床上加强产前宣传教育,提高孕妇自我监护的能力,小部分病倒的围产儿是可能有生存机会的。

  • 标签: 脐带因素 死胎 病理特征
  • 简介:作者报道自1996年12月至2006年12月间具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手术切除的乳腺小管癌标本15例,本组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和1例术后骨转移均为混合型,而小管癌的小管结构常呈放射状或不规则状分布

  • 标签: 临床病理 乳腺小管 例临床
  • 简介:目的:分析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类肿瘤的认识。方法:复习行外科手术治疗的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肿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6例肾集合管癌患者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69岁,平均51岁;肿瘤直径4.0-13.5cm。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以呈管状、乳头状结构为主,部分表现为片状生长,肿瘤细胞表现为靴钉样改变,其中特征性变化为间质纤维增生及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集合管上皮的异型增生;免疫标记显示,肿瘤细胞表达CK19、上皮膜抗原(EMA)、波形蛋白(vimentin)、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34βE12、CK7、Ksp-cadherin和P504S,而均缺乏CK20、CD10、TFE3、CEA、Villin及CD117表达。结论:肾集合管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患者预后差;其诊断时应与乳头状肾细胞癌、肾髓质癌等鉴别,而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鉴别诊断。

  • 标签: 肾集合管癌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临床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皮肤血管炎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12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得出皮肤血管炎患者的组织病理基本有血管炎半脂膜炎、肉芽肿性血管炎、阶段透明性血管炎、淋巴细胞血管炎以及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五种。而患者的发病因素主要有过度劳累、食物因素、药物、季节因素、系统性免疫疾病以及感染。绝大部分皮肤血管炎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符合其发病组织病理。结论依据皮肤血管炎组织病理学特点对皮肤血管炎进行类型划分,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准确治疗各种皮肤血管炎疾病。

  • 标签: 组织病理 临床探析 皮肤血管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生、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特点。方法对8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疫组织化学观察及文免献复习。以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用即用型抗体SP染色法。结果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痛经或无临床症状;疫组织化学显示AE1/AE3、vimentin、calretinin阳性,ER、PR、CD31阴性。主要应于平滑肌瘤、血管平滑肌瘤及淋巴管瘤、腺肌症及腺肌瘤等相鉴别。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支持间皮起源,仔细取材,准确把握镜下形态及鉴别诊断要点,合理应用疫组织化学技术,有助于正确诊断该疾病,避免临床病理的误诊误治。

  • 标签: 子宫腺瘤样瘤 临床病理 鉴别诊断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