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微信为基础的CT增强检查流程对CT增强检查患者检查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介入)科接受CT增强检查的1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9年1—12月的87例患者为对照组,以2020年1—12月的91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流程,观察组患者实施以微信为基础的CT增强检查流程。采用简式患者满意度量表(PSQ-18)、中国职业紧张反应量表(COSS)对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两组患者CT增强检查效率、患者满意度及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感。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职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线(介入)科的12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流程优化对医护人员工作状况的影响。本研究针对医护人员共发放问卷12份,回收有效问卷1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结果观察组患者预约时间、等待时间、检查前准备时间及总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随访人员人际交流能力和随访人员的沟通水平2个领域之外,观察组患者PSQ-18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COSS各领域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微信为基础的CT增强检查流程有助于提升CT增强检查患者的检查效率,并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减轻医护人员职业紧张感。

  • 标签: 护士 患者 CT增强检查 流程优化 检查效率 满意度 职业紧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比CT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在近期入住我院接受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确定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完全随机法均分为A、B两组,每组41例,对A组行CT诊断,对B组行增强CT诊断,对比病理诊断结果,评判两种诊断方案准确率。结果A组患者诊断准确率达61.0%,最小种植灶(2.5×1.8)cm2,平均种植灶宽为(5.1±2.0)cm,长为(6.0±1.8)cm;B组患者诊断准确率达95.1%,最小种植灶为(1.0×0.9)cm2,平均种植灶宽为(3.7±1.8)cm,长为(4.0±0.9)cm。结论相较CT诊断,以增强CT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定性更为准确,对小种植灶的诊断率更高,因此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CT 增强CT 碘海醇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胃淋巴胃瘤及浸润性胃癌的诊断,提高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胃淋巴瘤及28例胃癌的CT资料,观察病变的部分、形态及累及周径、病灶的厚度、病灶的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胃周浸润情况及腹腔淋巴结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变部位及范围:11例胃淋巴瘤中,5例累及胃窦部,4例累及胃体,2例累及胃底,2个或以上部位同时累及7例;28例浸润性胃癌中,10例累及胃窦部,7例累及胃体,3例累及胃底,3例累及贲门、胃底,5例胃窦、胃体同时累及,2个或以上部位同时累及8例。胃周径〉50%者中,胃淋巴瘤7例(64%),胃癌6例(21%)。强化方式:胃淋巴瘤主要为轻中度强化,胃癌主要为不均匀强化。黏膜:胃淋巴瘤中,浅溃疡1例;胃癌中,黏膜集中、中断或破坏消失18例(64%),出现"白线征"19例(68%),溃疡22例(79%)。胃腔改变:3例胃淋巴瘤(27%)病变部胃壁形态固定,近端出现胃扩张;15例(54%)胃癌出现胃壁固定及近端胃腔扩张。胃浆膜面模糊及软组织结节影:胃癌21例(75%);胃淋巴瘤中未见。胃周肿大淋巴结2个区以上,胃淋巴瘤5例(45%),胃癌4例(14%)。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于胃淋巴瘤及进展期胃癌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

  • 标签: 淋巴瘤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质量及优化窗口设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均于术前1周内接受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扫描后重建常规120 kVp混合能量图像(PI)、40 keV虚拟单能量图像(VMI40 keV)。测量比较动脉期、门静脉期PI与VMI40 keV图像中正常胰腺实质、胰腺病灶、腹壁脂肪、腹主动脉及门静脉的CT值,计算病灶对比噪声比(CNR),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胰腺实质CT值、病灶CT值及CNR。调节并记录动脉期及门静脉期VMI40 keV的个性化窗口自设值(W-Ind,包括窗宽和窗位),通过对W-Ind与动脉期腹主动脉CT值、门静脉期门静脉CT值进行回归分析,获得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窗口校准值(W-Calc),并拟合出窗口优化值(W-Opt)。以5分法记录PI在标准腹部窗口(W-Std)设置下与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W-Opt各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采用Friedman检验比较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W-Opt各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在W-Opt窗口设置下与PI在W-Std设置下图像主观评分。同时测量各组图像不同窗口设置下病灶的最大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中病灶CT值[(464.0±136.7) 、(375.4±79.2)HU]高于PI中病灶CT值[(168.8±38.0)、(140.5±23.5)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6.107、-22.225,P均<0.001);CNR(16.5±11.1、10.9±6.1)明显优于PI(4.5±2.9、3.0±1.9),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 =-7.838、-9.781,P均<0.001);而图像噪声[(11.8±1.5)、(11.8±1.4)HU]小于PI[(13.1±1.5 )、(12.9±1.3)HU],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56、3.891,P均<0.001)。动脉期PI在W-Std窗口设置下与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W-Opt各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分别为4(1)、1(0)、5(0)、5(0.75)、5(1)分,门静脉期分别为3.5(1)、1(0)、5(0)、5(0)、5(1)分。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在W-Std、W-Ind、W-Calc和W-Opt窗口设置下主观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6.143、76.000,P均<0.001)。动脉期、门静脉期VMI40 keV在W-Opt窗口设置下图像主观质量评分均优于PI在W-Std窗口设置下评分(Z=4.685、4.235,P均<0.001)。动脉期、门静脉期各组图像不同窗口设置下肿瘤病灶最大径测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08、0.004,P均>0.999)。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胰腺动态增强扫描VMI40 keV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混合能量图像,但由于VMI40 keV图像中组织CT值改变明显,常规默认腹部观察窗口建议调整至合适的窗口设置(窗宽、窗位:动脉期880、230 HU,门静脉期840、260 HU),以获得最佳的图像效果。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胰腺 神经内分泌瘤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并比较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占位病变的诊断,以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收治的44例肝脏占位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进行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并由专业医生对二期和三期的CT动态增强图像进行分析,比较病灶扫显示描情况、肝动脉显示情况以及肿块定性诊断情况。结果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后在病灶以及肝动脉显示方面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期与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肿块定性诊断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期CT动态增强扫描加大了肿块定性诊断的价值,但同时也对患者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辐射伤害,临床上选择需谨慎。

  • 标签: CT动态增强扫描 肝脏占位病变 辐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诊断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4年6月到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抽取102例做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得到确诊,均接受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探查病灶状况,如位置、大小、数量等,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102例患者病理检查共136个病灶,接受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后,共发现118个病灶,确诊率为86.76%,21个直径<1cm,41个病灶直径1-3cm,35个病灶直径4-5cm,21个病灶直径>5cm。病灶位置39个病灶处于肝左叶,其中肝左内叶共28个,肝左外叶11个;79个病灶位于肝右叶,包含肝右后叶42个,肝右前叶37个。患者均接受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检查,70个病灶有包膜,其中49个病灶边缘整齐光滑,环形强化;21个病灶边缘模糊,环形强化具有不完整性。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118个病灶中,共17个病灶强化方式不典型,其中12个病灶,门脉期为稍高密度,动脉期为等密度,延迟期稍微降低。5个病灶强化方式与血管瘤表现具有一定类似性,呈渐进性。结论建议临床诊断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癌可考虑采用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确诊率高,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价值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4例肺内硬化性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CT平扫诊断,观察组行动态增强CT扫描诊断,对比两组诊断正确率。结果观察组诊断正确率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中,动态增强CT扫描的结果更理想,可推广于后续工作中。

  • 标签: CT平扫 动态增强CT扫描 肺内硬化性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情况。方法:2018年7月-2020年6月,开展良恶性骨肿瘤诊断研究工作,对本院接受的良恶性骨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患者37例,恶性患者32例,全部患者接受3.0T动态增强MRI、CT诊断,比较评估诊断准确性。结果: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良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93.70%、96.88%,恶性肿瘤诊断准确率为,均高于3.0T动态增强MRI、CT扫描,P<0.05;在恶性肿瘤检查中,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特异性、敏感度为100.00%、96.88%,均高于3.0T动态增强MRI、CT扫描,P<0.05。结论:在良恶性骨肿瘤诊断中,3.0T动态增强MRI联合CT扫描诊断准确性较高,同时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值得推荐。

  • 标签: 骨肿瘤 良性 恶性 3.0T动态增强MRI C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肝内胆管细胞癌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增强CT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资料。结果60例患者中,60例均为单发病灶,肝叶萎缩25例,局部肝包膜回缩11例,伴肝内胆管扩张12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3例,门静脉癌栓4例。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肿瘤外周部分呈轻度、较薄、不完全的环状增强或不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向心性逐渐增强,呈“延迟强化”,病灶内部呈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增强特征性表现为渐进性、向心性强化,病灶内部的片状、网格状或线状强化,能与大多数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癌 螺旋 CT动态增强 肝内肿瘤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癌进行诊断,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近几年诊断的30例肝癌病例进行研究,使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诊断。结果在CT增强扫描检查后,弥漫型为7例,巨块型10例,结节型13例,在其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螺旋CT增强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及特异性,能观察到病变是否有腹腔转移以及门脉癌栓形成等情况,还可检出直径约1.0cm左右的微小癌灶。

  • 标签: 肝癌 CT增强检查 影像表现
  • 作者: 严云华段素蘋许淑芳(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江西鹰潭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09-12-22
  • 出处:《健康文摘》 2009年第16期
  • 机构:造影剂增强扫描是当今CT诊断中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有些CT平扫不易辨认、境界不清的病变,通过静脉大剂量快速注射造影剂,可以提高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更清楚地显示病灶结构及范围。在CT增强造影中,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准确地控制造影剂的注射总量、速度和时间,可以准确获得被增强脏器的多期扫描图像。认真做好护理工作,密切配合医生做完检查,对碘过敏病人进行抢救尤为重要。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