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腺鳞癌的CT和临床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例经病理证实的胰腺腺鳞癌患者的临床及动态增强CT资料,重点观察病灶部位、大小、边缘、强化方式、胰周及胰腺外改变等.结果:9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为58.7岁.3例位于胰头、6例位于胰体尾部.肿瘤大小2.0cmx2.0cm至10.0cmx6.6cm不等,平均为3.7cmx4.8cm.9例肿块均呈浸润性生长,5例侵及胰周组织.2例发生肝、脾转移.8例肿瘤瘤体内发生坏死囊变,仅1例为实性组织.9例肿瘤均未见出血、钙化.肿瘤实性成分在平扫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平均CT值分别为(30.7±4.7)Hu、(60.2±14.5)Hu和(71.2±21.4)Hu.在发生中心坏死的8例肿瘤中,瘤体均呈环形渐进性轻度强化.仅1例实性瘤体呈不均匀中度渐进性强化,未见中心坏死.位于胰头部的2例肿瘤引起胆、胰管轻度扩张,远端胰腺未见明显萎缩.结论:胰腺腺鳞癌常发生瘤体内坏死囊变,实性成分在CT中表现为环形渐进性轻度强化,对该病的诊断具有提示意义.

  • 标签: 胰腺肿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胰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部孤立性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CT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表现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经病理确诊的孤立性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进行研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观察最高强化值和出现的时间。结果22例肺结核球中,18例不强化,4例呈周边环状强化;21例炎性假瘤中,均呈现高度强化,CT值都在100HU以上;7例增强后最高CT和主动脉最高CT值同时出现,分别为注射后的22s、24s、25s、29s、31s、32s、34s。结论CT动态增强扫描在反应肺结节的血供特点方面作用明显,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肺结核球和炎性假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结核球 炎性假瘤 动态增强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孤立性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 2016年 3月到 2017年 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共 5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同层动态 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 CT灌注参数和强化指标进行记录分析,同时对患者血流量( BF)、血容量( BV)、表面渗透系数( PS)以及平均通过时间( MTT)进行记录分析,分析患者的时间 -密度曲线特征。结果:结核瘤患者的 BF、 BV以及 PS明显低于炎性结节和原发性肺癌患者( P<0.05);进行增强扫描后,炎性结节和原发性肺癌患者的 CT值明显高于结核瘤患者( P<0.05);进行增强扫描后,炎性结节患者 CT值逐渐上升,结核瘤患者 CT值没有明显变化,原发性肺癌患者 CT值表现为动态平衡。结论:使用 CT灌注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患者进行鉴别诊断,能够改善诊断的正确率。

  • 标签: 孤立性肺结节 CT灌注成像 动态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三期动态增强 CT扫描用于小肝癌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筛选 2014年 10月 -2015年 10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共 33例,对其行三期动态增强 CT扫描,并和常规肝占位图像进行对照。结果:小肝癌患者于平扫图像,呈现为低密度灶,而在动脉期或是门脉期,扫描快速强化,且在延迟期,呈现为低密度无强化灶。结论:在小肝癌患者临床诊断过程中,对其行三期动态扫描,其呈现为动脉期或是门脉期快速强化特征性的低密度灶,三期动态增强 CT扫描可以提供较为准确、可靠的临床诊断方法。

  • 标签: 三期动态增强 CT扫描 小肝癌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和常规增强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效能对比。方法6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在注射时注射流率为3ml/s,观察组患者在注射时的注射流率并非匀速,其依次为4、2、1ml/s。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扫描后,与常规增强扫描相对比,应用平台型强化方案对患者进行扫描,平台型强化方案在给予患者注射药物后的64s进行1次增强扫描便的结果,在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上,与其相比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平台型强化方案在给予患者注射药物后的64s进行1次增强扫描便可以有效的满足临床上对该病变的诊断需求,也能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临床依据。

  • 标签: 多期动态CT增强扫描 平台型强化方案 孤立性肺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患者CT增强检查护理的方法及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CT检查的老年患者,探讨其护理方法。结果50例行CT护理的老年患者中成功率为96%。结论在老年患者行CT增强检查时开展全面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检查的质量。

  • 标签: 老年患者 护理 CT增强检查
  • 简介:心脏造影、血管造影、输卵管造影……如今人们对造影检查的方式已经不陌生,近年来CT增强检查也已成为一种需要提前注入增强造影剂到体内的常规方法。我们都知道影像检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辐射,那CT增强检查所使用的造影剂对人体的伤害是不是更大?如何尽快将其排出体外?如何将各种副作用降到最低?重庆市肿瘤医院影像科主任毛明伟为大家一一解释。检查前详尽告知以往病史用药史“对比剂(又称造影剂),是指临床检查和治疗中为了增加某一内脏组织或腔道对比度,更加清晰地显示器官或腔道的形态、轮廓及病变特征,常需要应用的某些特殊物质。”

  • 标签: 身体伤害 增强CT CT增强检查 增强造影剂 影像检查 输卵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理指导应用于CT增强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以及措施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CT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122例,并11随机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各61例,对分别应用常规检查干预和心理指导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SAS评分、SDS评分而言,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参照组9.84%vs.29.51%,组间差异经t和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指导应用于CT增强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CT增强扫描 患者 心理指导
  • 简介:摘要目的客观了解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临床诊断中施以CT平扫技术、CT增强扫描技术的价值。方法此次抽选79例因腹部肿瘤而于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间入院检查的确诊患者,均存在腹腔转移现象,以CT扫查技术的差异分组39例甲组施以CT平扫技术,40例乙组则施以CT增强扫描技术,并将病理结果视作诊断工作金标准,分别统计两组病例检出结果及其符合率。结果39例甲组病例符合率69.23%(27/39),40例乙组病例为95.00%(38/40),(P<0.05)。结论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时,通过展开CT增强扫描技术,可提升临床诊断工作符合率,推荐选用。

  • 标签: 临床诊断 腹部肿瘤 CT平扫技术 腹腔转移 CT增强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CT增强CT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70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均经手术病理确诊,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n=35)和乙组(n=35),甲组采用CT诊断,乙组采用增强CT诊断,对两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明显低于乙组,乙组最小种植病灶及其宽度、长度高于甲组(P<0.05)。结论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临床诊断中,增强CT诊断准确率较CT诊断更高,定性更准确,可有效诊断出微小种植灶。

  • 标签: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CT CT增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CT平扫、CT增强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84例,分成实验组42例,对照组42例,实验组给予CT平扫进行辅助诊断,对照组采取CT增强进行辅助诊断,对两组诊断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的诊断准确率为61.9%,最小种植灶为(2.4×1.7)cm,平均宽为(5.0±1.9)cm,平均长为(5.9±1.7)cm;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0.4%,最小种植灶为(1.1×0.8)cm,平均宽为(3.6±1.7)cm,平均长为(3.9±0.8)cm,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组采取增强CT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更加准确,对小种植灶的诊断更加准确,可在临床广泛推广和使用。

  • 标签: CT 增强CT 碘海醇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CT增强CT对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灶的诊断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2月至2015年11月间已经被我院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确诊的腹腔肿瘤腹腔转移患者10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CT增强CT检查,分析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增强CT组诊断符合率为94.3%,显著高于CT组的60.4%(P<0.05),同时其最小种植灶、种植灶宽、种植灶长均显著优于CT组(P<0.05)。结论在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灶方面,增强CTCT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其不但诊断准确率更高,而且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尤其是对小种植病灶的诊断,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腹部肿瘤 转移灶 增强CT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平扫与CT增强在腹部肿瘤腔转移诊断中的应用效能。方法将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我院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114例腹部肿瘤腹腔转移患者按采取的影像检查方法不同分为CT平扫组与CT增强组,通过对比两组诊断准确性以此评估两种不同检查方法在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CT增强检出肝转移12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3例,肾上腺转移5例,网膜种植转移11例,腹部转移6例;CT平扫组上述部位转移检出病例分别为8例、13例、2例、9例、3例,CT增强检查诊断效能明显优于CT平扫诊断效能(P<0.05)。结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诊断采用CT增强扫查诊断结果更具客观性,是临床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理想检查方法。

  • 标签: CT平扫 CT增强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CT增强扫描中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接收的需进行CT增强检查的患者80例纳为本组参研的样本,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常规组与干预组,前者实施常规心理护理;后者在前者护理的前提下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护理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干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4.4%与常规组17.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CT 增强检查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确诊为肝脏疾病的患者80例,采用多层螺旋CT对所有患者行双期或三期增强扫描,观察扫描结果。结果80例患者中诊断为肝癌24例,肝血管瘤20例,脂肪肝13例,肝囊肿10例,肝脓肿13例。所有患者影像显示均较满意,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显示满意率分别为66.0%、100.0%、100.0%。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技术在肝癌诊断中检出疾病率较高,并能完成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全肝扫描,可为肝癌患者提供明确诊断,值的临床推荐。

  • 标签: 多层螺旋CT 肝脏增强扫描技术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T增强检查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5年7月期间放射科性CT增强检查的患者共10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舒适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率及图像治疗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并且试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较,差异就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增强检查应用舒适护理能够有效提高CT检查的一次性成功率,同时能够让图像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对于准确掌握患者病情有很大帮助。同时,舒适护理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对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CT增强检查 舒适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增强扫描患者围检查期的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CT增强扫描患者80例进行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8.54%,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86.45%,经对比,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研究组的焦虑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数据对比差异(P<0.05)。结论对CT增强扫描患者采用针对性患者,可有效提高患者检查的依从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CT 增强扫描 围检查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舒适护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实施CT增强扫描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患者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有4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对照组中有15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满意率为82.22%,试验组总满意率为95.56%,试验组患者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CT增强扫描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 标签: 舒适护理 CT增强扫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增强CT应用于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80例在我院进行手术或组织活检确诊为腹部肿瘤腹腔转移的患者84例,并随机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实验组予以常规CT检查,对照组予以增强CT检查,比较两组病理诊断情况,并评估上述两种诊断手段的临床准确度。结果对照组临床准确度为64.3%,最小种植灶为(2.4×1.8)cm2,平均种植灶宽度为(5.2±2.1)cm,长度为(6.1±1.7)cm;实验组临床准确度为90.5%,最小种植灶为(1.1×0.9)cm2,平均种植灶宽度为(3.8±1.9)cm,长度为(4.1±1.0)cm,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常规CT诊断方法,采取增强CT诊断腹部肿瘤腹腔转移具有更高的准确性,能够有效提高小种植病灶的诊断率,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CT 增强CT 碘海醇 腹部肿瘤 腹腔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