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三青少年博客的社会文化意义,青少年博客社会身份文化符号消费方式,博客的出现对于青少年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还在于形成了青少年一种新的消费方式

  • 标签: 博客社会 意义研究 文化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社会责任感,是衡量当代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前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普遍不强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和社会的不良风气以及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可以通过四种途径:一是家庭教育的正确引导;二是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整肃社会风气,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标签: 青少年 社会责任感 教育 培养
  • 简介:近些年来,青少年网络被害现象的普遍性及其消极影响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预防网络被害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社会预防为视角,对网络被害社会预防的性质、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对策。

  • 标签: 网络被害 网络道德 社会预防
  • 简介:根据大量关于情绪调节及其相关变量发展的研究,本文对社会变迁下青少年的情绪发展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情绪调节、情绪体验、情绪智力以及情绪调节态度的发展如何反映了社会变迁对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同时,根据情绪研究和发展研究在方法上的特点,指出了情绪发展研究的挑战并提出了方法上的改进——追踪法研究和时间取样法研究。最后,介绍了有关青少年情绪发展追踪和时间取样的实证研究,通过其会聚式的结果推论在中国当前背景下减弱调节策略是一种有效且具适应价值的调节策略。

  • 标签: 社会变迁 青少年 情绪 发展
  • 简介:充分认识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而且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尤其是当代社会闲暇增多,青少年社会教育更为急迫。青少年社会教育不仅范围无限,而且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影响具有复杂性,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并存。面对复杂的社会教育,发挥其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关键是提升社会教育力。这就要在终身教育视野下确立教育的整体观,政府有意识地建构社会教育,提升社会成员的教育意识,增强社会的教育责任感。

  • 标签: 青少年 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力
  • 简介:运用绘本开展幼儿社会行为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有效模式。该模式以阅读治疗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集体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以幼儿社会行为培养的四个关键问题为核心教育内容,通过绘本阅读讨论、实践体验活动、随机教育、家园合作和环境创设等途径实现教育目标。为期8周的运用社会主题绘本开展幼儿社会行为教育的教学实验表明,该模式的实施有如下几方面意义:(1)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2)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发展。(3)有助于幼儿园教师高效率地开展幼儿社会行为教育。

  • 标签: 社会主题绘本 幼儿亲社会行为 社会性教育 教学模式
  • 简介:父母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减少、避免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需要对父母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父母支持度、父母教养方式与控制、亲子关系以及父母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并取得初步成果.但父母行为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远不止于此,重视父母行为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父母行为方式 青少年 攻击性行为 影响
  • 简介:青春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各类行为问题层出不穷,其中药物滥用和反社会行为常常相伴而生。长期以来,青少年社会行为被视为药物滥用的后果之一,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关系复杂。基于最新的基因-心理-环境视角,它们之间可能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共生关系。这种从基因-心理-环境角度出发的解释模型,有利于澄清两者背后的发生机制,对于识别、预防和干预都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因-心理-环境 青少年药物滥用 反社会行为 青春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青成年暴力犯攻击行为及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采取问卷调查法测评青成年暴力犯的攻击性及领悟社会支持,分析6次团体干预训练对青成年暴力犯的影响效果。结果团体心理干预训练后,青成年暴力犯的攻击行为和领悟社会支持有明显的效果。结论团体心理干预是降低青成年暴力犯攻击行为和领悟社会支持的一种有效方式。

  • 标签: 青成年暴力犯 攻击行为 领悟社会支持 团体心理干预
  • 简介:当前,国际国内环境空前复杂,各种思想、价值观及社会风险并存。青少年生活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容易受到不同思潮的影响和不同观念的碰撞。本文将网络暴力与青少年视为风险社会中的一个有机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互动特征及规律,探讨青少年在接触网络暴力后可能产生的越轨行为,以及由此引起的身心危害及对社会安全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网络暴力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和对策。

  • 标签: 风险社会 网络暴力 越轨行为 青少年 方法对策
  • 简介:大多数人以为,青少年社会行为青少年由于遗传及教育失调等而未能积极适应环境的产物。潘光旦综合生物及文化因素,认为人的行为同时决定于自然天性与后天环境的作用。故而,青少年社会行为可归结为先天遗传素质不良与后天教养环境失调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青少年社会行为需从生育优生化、人性教育、社会机会均等化以及建构折中家庭等方面着手。

  • 标签: 青少年 反社会 人文生物学
  • 简介:摘要青少年时期的教育是人的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青少年处于角色转换的时期,要面临家庭角色、学校角色等多重角色,在每一个角色都有不同的心理变换,所以要求各方针对青少年这一特殊的时期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教育。本论文从青少年的家庭、学校角色出发简述了在不同角色里青少年的责任,并论述了家庭和学校面对青少年角色转换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

  • 标签: 青少年 教育 家庭 学校
  • 简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受科学和技术理性支配程度的增强,在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发展的同时,社会上违背道德、违反法律等事件发生率有所增高。青少年抗干扰能力低,极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侵害,这无疑会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 标签: 青少年 不健康行为倾向 社会风气 德育工作 学校教育 家庭环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家庭矛盾与青少年自杀行为间的关系。方法在山东省3个县(市)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共选取8所中学作为调查学校,选取7、8和10年级的学生进行基线和随访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自杀行为、家庭矛盾和抑郁等信息,研究共纳入7 072名研究对象。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的关系。结果7 072名研究对象的基线年龄为(14.58±1.45)岁,有任何自杀行为的有750人(10.6%),其中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人数(报告率)分别为707人(10.0%)、258人(3.6%)和190人(2.7%)。有自杀行为者的家庭矛盾得分高于没有自杀行为者。调整其他因素后,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矛盾与自杀行为(OR=1.05,95%CI:1.01~1.10)、自杀意念(OR=1.05,95%CI:1.00~1.09)、自杀计划(OR=1.08,95%CI:1.01~1.16)和自杀未遂(OR=1.10,95%CI:1.02~1.19)的风险增加有关。进一步对性别进行分层后,分析结果显示,女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无统计学关联;男生的家庭矛盾和自杀行为有统计学关联,尤其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计划,且男生家庭矛盾对于自杀计划的预测作用大于自杀意念。敏感性分析显示该结果对于男生稳定。结论家庭矛盾可能会增加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风险,尤其是男生。和谐的家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自杀行为 家庭矛盾 青少年 队列
  • 简介:目的了解并分析广州市流动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问题。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对广州市360名流动青少年及331名本地青少年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得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P<0.05);而不同年级流动青少年的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的UCLA孤独感量表、直接攻击分量表、间接攻击分量表以及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得分均高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青少年在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分量表、知识性分量表及娱乐性分量表上的得分均低于本地青少年,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动青少年存在严重的情绪与行为问题,心理健康亟待改善。

  • 标签: 流动青少年 本地青少年 家庭环境 孤独感 攻击行为
  • 简介: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将烟草依赖作为慢性成瘾性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成人可通过医院戒烟门诊借助药物减轻戒断反应、平稳度过戒断期,而孕产妇、青少年等人群不适用药物,类似吸毒的成瘾性行为本身和戒断反应均对青少年心身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扬州市爱卫办与市疾控中心联合相关部门展开调研,发现本市初中生吸烟率约为5%,吸烟初中生中烟草依赖达25%。及时介入控烟心理行为干预是青少年心身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 标签: 健康教育 控烟 青少年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女青少年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情况。方法抽样调查本地1342例青少年学生,通过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在营养知识、态度与行为上的现状。结果男女在营养知识认识上,对于基本常识性内容知晓率较高,但是在胆固醇、维生素等知识的了解上,学生认识度较低,同时男同学了解度更低。男女青少年在态度与行为上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在偏食情况上较为凸显,不合理饮食与运动情况比例较高。结论在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上,男女学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做针对性宣传教育。

  • 标签: 青少年 营养知识 态度 行为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伴随着时代形态的不断进步以及家庭经济的不断提升,孩子们的衣食住行这些硬性条件再也不是教育的最大问题。现在教育所面临的难题是进一步的心理问题。亲子依恋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是在家庭教育这种发现的问题行为却又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环节出现了问题。而如今的青少年衣食无忧未受过磨难,所谓“打不得,骂不得”的心理承受能力让我想起了一个名词:“心理韧性”。而青少年亲子依恋、心理韧性与问题行为究竟蕴藏着何等关系。本篇文章从青少年亲子依恋、心理韧性、问题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开解析入手,最终到达三个名词之间的关系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个人见解。

  • 标签: 青少年 亲子依恋 心理韧性 问题行为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