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漪,女,汉族,1966年7月生,四川省盐亭县人,经济学博士,教授。全国千县工程信息员培训基地副主任、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院长、绵阳师范学院“三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 标签: 师范学院 工程信息 三农问题 副主任 四川省 经济学
  • 简介: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城市规划正由政府主导的专家规划转变为公众参与的民主规划。社会主义法制化的建立、健全要求规划师从面向政府转而面向公众。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设计规划作品。实现政府、公众、业主三者的统筹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充当公共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维护者。这就要求规划师具备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前瞻性的思维、开拓的视野,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较高的表达能力。

  • 标签: 公众参与 政府主导 城市规划 社会主义 设计规划 专业知识
  • 简介: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集注》引赵日:“船橹在轻鸥之外,匆匆遂行,不得如鸥之游漾,所以含情,而觉鸥之胜我也。”《臆》以为:“柔橹相送,轻鸥伴行,橹、鸥之外,但觉汝贤。此感判官之厚,亦怆人情之薄。”(转引自《详注》)修远亦谓:“既不得上岸,则移舟而行矣。柔橹方举,但见轻鸥荡漾于外。此句是写别况。

  • 标签: 十五 评注 《杜少陵集评注》 文学评论
  • 简介:今人多以为张问陶的诗学思想与袁枚相同,且前后始终一致。其实张氏的诗学思想前中后三期变化颇大,前期论诗主张"诗发乎情,情触于遇",特别推崇杜甫以及李白,崇尚清狂大气与风骨,所谓"狂到陵甘作客"",清狂才称谪仙人"",大声有骨是奇才",核心当是"大声有骨",但也提到"真"与空灵,为中期诗学的发展嬗变奠定了基础。这种诗学观当是张氏少年壮志与巴蜀先贤影响的结晶。

  • 标签: 张问陶 《船山诗草》 早期诗学 清狂 大声有骨
  • 简介:<正>《诗学》第一次被全面介绍到中国是1925年,《小说月报》上刊发了傅东华的中译本。七十多年来虽然有不少的美学史都在介绍《诗学》,但是具体针对《诗学》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这表明,我们与《诗学》的对话还没有更全面、更深入地展开。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主角 理解问题 悲剧艺术 悲剧情节
  • 简介:爱伦·坡诗学是爱伦·坡留给文艺界的一笔遗产,也是西方爱伦·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爱伦·坡的文艺思想的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从寂寂到崛起、从关注其美学思想到研究其小说理论、从探讨其单篇作品到研究其作品整体和系统思想的历程。

  • 标签: 爱伦·坡 诗学 研究 西方
  • 简介:马一浮平生很少著书立说,除为尊长亲朋作铭志序跋、为门人问学作答疑解惑外,几无夫子自道之著述。盖以圣言之外,更无二谛,往哲先贤均已道尽,故诗乃马老平生直摅胸襟的自著之辞,尝日:“后世有欲知某之为人者,求之吾诗足矣。”

  • 标签: 诗学思想 马一浮 著书立说 著述
  • 简介:孔子的知识和思想不仅来源於上古文书、典籍,也来源於上古图文献。上古图文献数量来多,曾作为仪式器具,用於分辨民族关系、沟通神灵、象徵天赋权利。从《山海经》、《齐谐》等物怪之书和现存上古图文献看,当时人对鸟兽草木的记录和描绘,其实是对仪式事项的记录和描绘。因此,从本来意义说,“兴观苇怨”、“事父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等诗学命题,谈的不是文学的审美功能,不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不是所谓“足以资多识”的博物之学,而是礼仪政教的技能,是对“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这个三段式的形象表述。本文主张结合上古文化史上从仪式中心到伦理中心的思想转变,结合孔子学礼的过程,认识孔子的知识结构和诗学思想,也了解经典世界和前经典世界的深刻联系。

  • 标签: 图文献 孔子诗学 礼仪政教 从仪式中心到伦理中心
  • 简介:英诗汉译的翻译策略、语境、风格和互文性是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要素。诗歌翻译的特殊性要求把诗歌翻译纳入诗学之中,探讨文本价值和隐含意义,延伸诗歌的文学生命。翻译诗学就是要使原诗与译文在时间、空间和文化体系内的种种矛盾得到相对融合。翻译过程中要考虑文体、主题、原型、象征和角色,不仅要翻译诗歌的语言要素,而且要再现诗歌的文化要素。

  • 标签: 翻译诗学 语境 风格
  • 简介:金源一代伟大诗人、诗论家元好问将陶诗的美学品质提炼为自然真淳,被视为评价陶诗本质特性的不刊之论,元好问认为陶渊明的诗歌符合风雅传统,由此达到金源陶渊明接受史的高峰。

  • 标签: 元好问 陶渊明 接受史 诗学视野
  • 简介:甚至有时在半梦半醒之间,恍惚而真切地觉得自己前世可能就是一个江南人——一个在流水旁将白鹅养肥的人,一个在明月中证悟前世的人。而这也只能是一场自日梦而已。想想当下在“江南”写作的人也只能在文字中空怀“故人”“故地”之心了。鲁迅说:“相书上有一条说,北人南相,南人北相者贵,我看这并不是妄语。”

  • 标签: 诗学 梦想 南人 明月 鲁迅
  • 简介:邹绛先生的生活完全是围绕诗歌展开的。他读诗、写诗、译诗、选诗、编诗、评诗、教诗,七个方面相互关联,彼此辉映。他的一生,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意的安居"!虽然,相对翻译和创作,邹先生的诗评文章不算多,而且主要论及"现代格律诗",但他的诗学视野却绝非仅此一隅,而是十分宽广的。有关他在格律诗研究方面的建树,已经获得几乎一致的肯定性评价,我们就不

  • 标签: 中国现代格律诗 诗歌比较 诗学 译诗 中国新诗 翻译
  • 简介:语言是间性诗学的重要关联域,是不同文化视界融合的媒介。我们对各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的理解主要是通过语言而运作的,许多思想家都认识到了语言对人类思想或精神的重要性,而语言并非如西方语言科学主义那样认为的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抽象的符号和工具。

  • 标签: 西方语言 诗学 误读 传统 视界融合 形式主义
  • 简介: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研究范式,认知诗学的研究目前大多带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缺少审美阐释的关注。通过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和语境的认知构建的探讨,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诗学独特的阐释机制,在坚持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坚持文本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这种对语言形式和读者认知过程的倚重,使认知诗学具有"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在对不确定性的解读中,认知诗学消解了深度美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达到一种平面美学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气质,与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艺术观颇为一致。

  • 标签: 认知诗学 意义 体验 阐释 审美
  • 简介:主要根据《瀛奎律髓》,分析了方回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心态,认为其在诗选中极力推尊诗人杜甫,以"格高"作为评诗的首要标准,倡导诗歌的"熟淡"之美,意在证明自己爱国情怀与人格修养,表现了其自我反思和道德辩解的强烈愿望。

  • 标签: 方回 《瀛奎律髓》 道德 诗学
  • 简介:重庆晚报讯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昨日在西南大学开幕。两年一届的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是我市拥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泰国、日本等国家约150位学者、诗人应邀参加。

  • 标签: 国际论坛 名家 诗学 华文 港澳台地区 西南大学
  • 简介:摘要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完备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在《诗学》中称赞德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在情节安排上具有整一性,同时性,悲剧性的特点。悲剧性主要体现在乱伦方面。在悲剧感受方面,《俄狄浦斯王》带给观众的悲剧感受是“怜悯”与“恐惧”同时发生的。从审美体验上来看《俄狄浦斯王》具有崇高美。

  • 标签: 情节安排 悲剧性 悲剧感受崇高美
  • 简介:方东树的诗学观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其《昭昧詹言》一书中,此书可视为桐城诗学之大成。本文意在梳理方东树的诗学渊源,主要从三个方面:家学、父执辈的影响及师承,通过对方东树诗学渊源的把握和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辨明桐城诗学的渊源和走向。

  • 标签: 家学 父执 师承 以文论诗
  • 简介:研究方回,对于研究宋代诗史和宋代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回顾了20世纪百年来方回诗学研究的状况.20世纪的方回诗学研究,30年代和40年代是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清人论争的继续,并有新的见解.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个时期,其中,80年代老一辈的研究者,上继前辈学者的思路继续推进,同时引进新的理论作新的思考;而新一代的学者已经开始以新的理论眼光加入讨论.90年代则在新的宽广的理论视野的观照下审视方回诗学,推动研究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 标签: 方回 诗学研究 瀛奎律髓 一祖三宗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