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些年来,羊肉在人们餐桌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因为它本身就有营养价值高和口味比较独特的特点,所以说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基于以上的现状,也刺激了羊肉养殖规模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养殖过程中,农村地区的技术和专业知识都相对缺乏,这也就导致了羊在养殖的过程中具有较高的流行病发病率,这也就对基础牲畜养殖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 标签: 养殖 大肠杆菌病
  • 简介:摘要:我们讨论的是大肠癌。无可否认,没有人喜欢谈论或思考这个问题。大肠癌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既可以预防,又可以治愈的疾病。然而其发病率却并不因此降低,究其原因就是在于很少有人谈论或思考它,换言之,就是对大肠癌掉以轻心。

  • 标签: 大肠 大肠癌 检查 如何预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鸡大肠杆菌病在养鸡生产中十分常见,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感染导致,致病性强,传播途径多,如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及黏膜接触等,任何日龄、性别和品种的鸡均能感染,且疾病分型较多,病情复杂、进展快,危害性较强,影响禽健康生长的同时,严重阻碍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做好疾病的防治工作十分必要,本文对治疗鸡大肠杆菌病的效果进行分析。

  • 标签: 大肠杆菌病 治疗措施
  • 简介:刘端祺教授现任《癌症康复》杂志副主编,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康复部主任,北京癌症康复与姑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十余年主要从事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是肿瘤的姑息治疗。

  • 标签: 大肠癌 早期 预防 息肉 癌症康复 中国抗癌协会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遗传性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对大肠癌的认知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精简的香港中文大学《结直肠癌认知调查问卷》和一般资料调查表,对274例遗传性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进行调查,分析该人群的大肠癌认知特点及水平并采用χ2检验、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遗传性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对大肠癌具有较高认知者占60.2%(165/274),部分认知者占23.7%(65/274),较低认知者占16.0%(44/274),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医疗保险情况、血亲亲属中患大肠癌人数等因素影响遗传性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的大肠癌认知水平(P<0.05),年轻、女性、文化程度高、家庭收入高、单身、公费/城镇医疗保险、有商业保险及血亲亲属中患大肠癌人数>4例者大肠癌认知水平较高。结论遗传性大肠癌患者一级亲属的大肠癌认知水平整体较高,但仍有部分研究对象认知水平很低,其大肠癌认知水平受多因素影响,应采取措施提高部分一级亲属的大肠癌认知水平以更好地防治大肠癌。

  • 标签: 遗传性 结直肠肿瘤 一级亲属 认知水平 筛查
  • 简介:目的探讨p21活化激酶1(PAK1)蛋白与大肠癌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0例正常大肠黏膜、40例大肠绒毛状或管状腺瘤及60例大肠癌组织进行标记分析。结果PAK1蛋白在正常大肠黏膜中的阳性率为10.0%,在大肠腺瘤伴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5.0%、33.3%和33.3%,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65.0%。大肠癌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0.01)及大肠绒毛状或管状腺瘤(P〈0.01),且高于伴轻度异型增生腺瘤(P〈0.01)及伴中度异型增生腺瘤(P〈0.05)。低分化大肠癌患者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高分化大肠癌患者(P〈0.05);而有淋巴结转移者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Dukes分期中的C期和D期患者PAK1蛋白阳性率高于A期患者(P〈0.05)。结论PAK1蛋白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一个有用指标。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p21活化激酶1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大肠癌并发肠梗阻外科治疗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8年收治的78例大肠癌并发肠梗阻手术病例资料。结果78例患者中一期行右半结肠切除14例,一期行左半结肠切除36例,一期行左半结肠或直肠上段癌切除,近端结肠造瘘、封闭远端结肠或直肠二期吻合l9例,直肠癌晚期无法切除根治行乙状结肠造瘘9例。术后并发症发生14.1%(11/78),围手术期死亡5.1%(4/78)。结论合理选择外科治疗方法,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大肠癌 肠梗阻 外科手术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泌尿系统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耐药性的发生。方法收集泌尿系感染患者清洁尿标本,筛选出480株大肠埃希菌。纸片扩散法(K-B)对分离菌株做药敏试验。结果480株大肠埃希菌感染病例中,产ESBLs有182株(37.9%),对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等耐药,对磺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呈交叉耐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喹诺酮类等耐药。可选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如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病情严重者应选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非产ESBLs有398株(62.1%),对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等耐药性均大于50%,不宜经验首选。对头孢哌酮、阿莫西林、头孢他啶耐药率较低,可以经验用药。阿米卡星耐药率13.4%,可作首选。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上升趋势,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逐年增加,临床医生参照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标签: 泌尿系感染 大肠埃希菌 ESBL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肠自发性破裂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7月至2009年12月所收治的11例大肠自发性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病人均手术探查证实破裂部位在乙状结肠、直肠交界处5例,乙状结肠中段3例,乙状结肠起始部1例,升结肠1例,脾曲1例,既往有慢性便秘史8例,合并轻度直肠脱垂2例,余3例无特殊记载;8例术前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穿孔,上消化道穿孔,结肠癌穿孔,炎性穿孔或粪块性穿孔;3例单纯修补术后康复,8例术后3月行闭瘘术后恢复,3例术后死亡。结论大肠自发性破裂与病人本身结肠所处的形态和位置有很大关系,腹内压和肠管内压增高是该病的诱因;该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提高术前确诊率的关键在于对本病有充分的认识;治疗以手术为主,术式根据病人的年龄、全身情况、腹腔污染程度、发病时间来定,以修补关闭穿孔或肠管切除吻合加乙状结肠造口术为最佳术式。

  • 标签: 大肠自发性破裂 病因 病例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作者根据临床体会探讨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方法和意义。方法对1989~2003年间同期经外科治疗大肠癌368例中的58例DukesA期病人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分期、主诉症状、首诊方法、治疗及预后回顾性分析和体会。结果为15年同期大肠癌病例早期诊断率15.8%,58例仅6例大肠癌无症状,其余均有相应症状,治疗全组均行根治性手术,术后随访率100%,5年生存率96.6%,其中A1、A2期5年生存率100%。结论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率,在于减少临床的误诊误治以及注重标准诊断意识、门诊常规化的检查、把握好肠镜下的检查操作、剖腹探查的精细等。

  • 标签: 大肠癌 早期诊断 Dukes A期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