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塞者心律失常的监测和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患者63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析心肌梗塞部位与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并予以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相应的护理监护。结果63例患者中,前臂、侧壁和广泛前壁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共有37例,其中有23例患者出现快速型心失常;下壁、后壁与右室心肌梗塞患者共有26例,其中有9例患者出现缓慢型心失常。结论在对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率失常患者进行护理监测时,需以患者的心电图情况,心律失常特点和表现为参照,及时给予患者对症治疗,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塞 心律失常 检测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浅析替米沙坦对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先后选取2016年07月至2018年04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0例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和参照组分别采用进行临床治疗,并在实验组添加了替米沙坦进行辅助,观察其添加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采用替米沙坦进行辅助治疗,其心房颤动有效控制率为91.08%,参照组没有采用替米沙坦进行辅助治疗,其心房颤动有效控制率为77.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房颤动患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而将替米沙坦与进行联合治疗,其治疗效果更佳,有效率达91.08%,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替米沙坦 胺碘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齐拉西和利培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安全评价。方法选取于2017年2月-2018年3月本院精神科所收治精神分裂疾病的病患80例为研究对象,以实际就诊的顺序为主,将病患平均分成两组,每组均40例。干预组实施齐拉西及利培联合疗法,常规组则为常规利培疗法。分析两组效果。结果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病患的临床疗效指标评分、不良反应的发生指标评分,均略占据一定临床优势,组间的数据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性,x2=4.251,P<0.05。结论对于接受患有开病症病患,实施齐拉西及利培联合疗法,能提升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可促进病患早日疾病转归。

  • 标签: 齐拉西酮 利培酮 精神分裂 临床疗效 安全性 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9月,88例急诊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手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组和护理组,平均每组各44例患者。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入心律失常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效果方面,常规组中有效率为79.54%;护理组有效率为95.45%。并且对护理工作满意程度方面,常规组满意率为77.27%;护理组满意率为97.27%。护理组的各项数据均优于常规组。结论对于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 心律失常护理干预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延伸护理在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3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随机筛查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41例,分别采取延伸护理及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理、心理、躯体、社会质量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采取延伸护理,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价值高。

  • 标签: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延伸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病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为本次研究的主体,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优质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复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中有效93.48%,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8.2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脏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可促进复律,协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 影响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 2013年 2月 ~2016年 3月我院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律失常患者 6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分为护理组与对照组各 3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心内科护理,护理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心律失常复发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组心功能Ⅰ级、Ⅲ级、Ⅳ级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心功能Ⅱ级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护理组心律失常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护理组护理满意度为 100.00%,对照组为 70.59%,护理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循证护理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复发率,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0.0%,观察组为10.0%;对照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为75.0%,观察组为95.0%;对比各组差异显著,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0.0%,观察组为95.0%,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应用循证护理的效果显著,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前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我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88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前位护理将所有患者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4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44例患者给予前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临床预后。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干预无效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1VS4),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前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标签: 前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应用舒胸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参研对象选取2017年9月-2018年2月门诊诊治的64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遵从随机的分组标准分为治疗组和参照组,后者行西药治疗,前者在后者基础上行舒胸颗粒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心电图效果。结果治疗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心电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总有效果和治疗效率能够通过舒胸颗粒治疗明显改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桔王舒胸颗粒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尼可地尔在治疗患者不稳定心绞痛的疗效安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5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安全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尼可地尔 不稳定型心绞痛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发热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金莲清热颗粒治疗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体温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的总有效率94.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2.0%,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27例,其中轻度皮疹6例、汗多12例、局部肿痛9例;治疗组患者出现不良症状33例,其中恶心8例、汗多9例、上腹痛7例、轻度皮疹9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在用药停止后减轻或对症治疗后消退。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发热,有效的降低了患者的发热症状,缓解了其临床痛苦,其药效维持时间长,不良反应轻,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发热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提升患者的生存机率。方法选择自2016年10月~2017年10月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的5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满意度为69.33%,两组满意度相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心律失常率61.33%,观察组心律失常率12.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11.97±1.04)d,对照组为(17.09±2.02)d,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分别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5年11月~2017年5月期间内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随机抽取92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心功能分级情况以及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心功能分级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能够有效的帮助患者改善心功能情况,降低心律失常发生的几率,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的改变与心率失常发生的相关率。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4年6月一2016年10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别回顾观察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心率失常发生类型及发生,探究分析心电图改变金额心率失常发生率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相关的形式。结果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典型心电图表现者11例,占55%;不典型心电图表现者8例,占40%;急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15例,占75%;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5例,占25%。与患者心率失常发生率结合比较发现,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且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T段抬高性急性心急性肌梗死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心急性肌梗死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医护人员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应着重观察预防和治疗ST段抬高心急性肌梗死患者是否出现心率失常的症状,科学有效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系统的抗心律失常的治疗。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电图改变 ST段抬高性 非ST段抬高性 心率失常 发生率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临床上,观察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研究采取循证护理的方案实施护理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7月到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20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0例,一组为对照组(常规护理模式),另一组为观察组(循证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失常例数、心律失常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指标数据。结果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在护理后,其心律失常例数、心律失常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指标,各指标得到良好改善,和对照组相比,前者处于优势地位,P小于0.05。结论实施循证护理模式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律失常患者当中,患者心律失常率降低、心律失常例数及平均住院时间减少,效果良好,在临床护理方面,值得医院推广、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率失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平行方式,将我院2015年8月~2018年8月撷取的3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人数均为17例。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心功能分级(IV级除外)、临床相关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患者实际住院的天数,加强患者对自身病症的认识。

  • 标签: 循证护理模式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功能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本次采取随机盲选法,将 2016年 2月— 2017年 2月我院收治的 8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 44例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 44例采取循证护理,进一步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评估。结果 经积极护理后,观察组心功能分级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心律失常再次发生率,观察组为 4.55%,和对照组的 25.00%比较明显更低( P< 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实施循证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态,并降低心率失常再次发生率;所以,具备推广及使用的价值意义。

  • 标签: 循证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心功能分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利培口服液与奥氮平治疗脑器质精神障碍的临床疗效安全。方法随机选取从2017年1月到2018年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60例脑器质精神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利培组与奥氮平组。两组患者分别给予利培口服液或奥氮平治疗。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利培组总有效率(70.00%)与奥氮平组总有效率(63.33%)间无显著差异(P>0.05)。利培组出现锥体外系反应比率(33.33%)高于奥氮平组(16.67%)(P<0.05);奥氮平组在体重增加(28.33%)及嗜睡症状(20.00%)上发生率均高于利培组(8.33%与6.67%)(P<0.05)。结论两种药物在临床疗效上差异较小而不良反应种类有所差异,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

  • 标签: 利培酮口服液与奥氮平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方法:选择 2016年 6月 -2017年 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 96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 n=48)和观察组( n=48)。对照组给予倍他乐克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心络治疗, 1个月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采用美国 BECKMAN DxC800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记录两组治疗后头痛、腹泻、血压降低、皮疹发生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安全。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8周 TC、 TG、 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 8周 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 1个月头痛、腹泻、血压降低、皮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将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用于冠心病患者中有助于改善患者血脂水平,药物安全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倍他乐克 通心络 冠心病 血脂水平 药物安全性 自动生化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