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早上6点“起床、锻炼、吃早饭”,40分钟后便开始一天的学习,晚上10点半“听英语新闻”,11点到深夜1点“读书、背单词”……最近几天,清华大学博士一年级学生马冬晗、马冬昕姐妹俩原本平静而忙碌的生活被这张不胫而走的“学习计划表”打破。

  • 标签: 规划 人生
  • 简介:山西永乐宫壁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毫无雷同之感,人物服饰更是丰富多彩。为我们更加全面了解元代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服饰的发展提供了全面和直观的历史资料。

  • 标签: 永乐宫 壁画 服饰 文化
  • 简介:在江南作家盛永明的短篇小说集《爹是英雄》中,其贯穿于作品中的江南民俗文化深深吸引了我,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文关怀深深感染了我。令我惊喜的是,当我用文学研究的方法去分析和细读文集时,我发现了一个隐藏在作品中的、富有江南民俗特色的、可供现代人心灵栖息的"幸福家园"。在这本书中,盛永明最为突出的创作风格是对江南民俗文化的详细记录、艺术书写和理性思考。

  • 标签: 文学叙事 永明 短篇小说集 创作风格 民俗特色 人文关怀
  • 简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彰显,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本文从人文关怀的内涵、人文关怀的作用、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等三个方面做了具体阐述。

  • 标签: 企业 人文关怀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三更提帚朝朝早,扫净全城天未晓。满腔热血涤污尘,十里长街红日照。山环水绕楼亭俏,烂漫江花迎客笑。骚朋墨友赋佳篇,共赞蕉乡新面貌。

  • 标签: 诗词 文学 文学作品 诗集
  • 简介:《古今跨界——中国文学文化研究》收入十八篇论文,涉及文学史、诠释学、观念史,翻译史、印刷传播、视觉文化、电影等领域,反映了作者近十年来不拘古今、跨学科文学文化的研究兴趣轨迹。这些文章表明了作者治学的基本理念:秉持人文精神文化

  • 标签: 中国文学 十八篇 观念史 人文精神 诠释学 十年
  • 简介:自20世纪30年代文学界的京派海派之争以来,对京派海派文学的比较研究就从未停止过,并且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很多研究者从地域文化、城市乡村、现代与传统等等方面对京海两派小说做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本文同样是京派海派小说的比较论,是通过分析京派海派小说中具体感官描写内容,即小说中对色彩、声音、光线等内容的描写,来比较京派海派小说对感觉的不同认定,从而深化对京派和海派小说的审美旨趣及文学理论的理解。

  • 标签: 京派 海派 感官 审美理想 文学理论
  • 简介: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转折时期。这是一个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时代。此时,尚酒之风盛行,这一时期的文人名士都好饮酒,文学史上著名的魏晋风流,也酒有着不解之缘。而竹林七贤作为这一时期重要的文人团体,其成员及作品更是酒有着密切的联系。

  • 标签: 中国历史 文化视角 作品 解读 阮籍 魏晋风流
  • 简介:谈到茅盾的著名长篇小说《虹》,不能不谈到两位革命女性,一为秦德君,一为胡兰畦,是秦德君将其好友胡兰畦的事迹讲述给茅盾而成为《虹》的写作素材。秦德君茅盾的相识、相恋是同去日本避难之时,曾情深意重,共同生活两年,终却成为一场“樱蜃”。其后政治、历史因素的夹缠,爱与恨的纠葛,更让人感慨良多。

  • 标签: 茅盾 政治 历史 爱情 长篇小说
  • 简介:结构作为构成一部完整的文学作品的主要因素,一般是指作者利用特定的章法和适当的语言风格,将生活中的题材展现给读者,但具体的过程还需要作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若想将一部完美的作品展现给读者,通常在艺术结构方面有双线式、单线式、网络式等几种布局方式,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明暗双线式的布局结构

  • 标签: 艺术结构 线式 文学作品 语言风格 布局方式 布局结构
  • 简介:1930年10月20日,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第3版刊登了一条重磅消息:"没落的小资产阶级蒋光赤被共产党开除党籍"。消息开列出的第二条理由是:去年全国斗争发展,白色恐怖加紧的时候,他私脱离组织,逃到日本俟(嗣)后骗党说到青岛去养病,党给他最后一个警告,而他未能彻底认清自己错误。所谓"逃到日本",指的是蒋光慈1929年8月至11月的东京之行。这个说法,看似言之有据,而且有杀伤力,但实际在刻意回避蒋光慈旅居东京抱病开展革命文学活动的史实,特别是他与日本文论家藏原惟人交往中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有益探索,从而使得文学史上的蒋氏东京之行,至少还遗留三个问题没有解决:其一,蒋光慈为何在1929年春夏之交东渡日本;其二,

  • 标签: 蒋光慈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共中央机关报 东渡日本 考论 交游
  • 简介:任何一种批评都代表着批评者的态度。《批评的体温》透出了批评者对批评对象的热情。该书是活跃于文坛的"80后"批评家杨荣昌的第一本文学评论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于《文艺争鸣》、《创作评论》、《民族文学》等刊物上的40多篇评论,既有宏观的思潮扫描和整体性的作家研究,又有细致的文本解读。作为一位勤奋的青年作家,杨荣昌从自我经验出发,把文学创作和批评相结合的批评文

  • 标签: 文学评论集 文学创作 青年作家 批评对象 文艺争鸣 文学批评
  • 简介:彰显青春气息,书写校园故事,这是一代代青年写作者必涉的主题。年轻的吕魁也未能免俗,尤其在他的创作之初。就像评论者所说的:"吕魁的小说多是关于青春的记录,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世界,青春的气息如风如潮扑面而来,让人躲闪不及无法拒绝,只能欣然面对。"①然而,吕魁的独特之处并不在此,与其说他是一个十足的青春写手,不如说他探讨得更多的是青春时代终结以后,如何面对庸俗的日常生活的问题。当然,其间也有那些"伟大的小人物",连同他们顽强而卑微

  • 标签: 小说论 小染 漂泊者 上海姑娘 成长小说 无处告别
  • 简介:本文由鲁迅编纂“人史”之设想人手,指出历史的兴味及对理想人性的追求,才是鲁迅这一设想的意图所在。再由此上溯浙东学派的治学特色,重史之风以及对人性的关注正是这一学派的治学传统,鲁迅编纂“人史”的设想正是在浙东学人的直接启发下形成的。不仅如此,某种意义上鲁迅“立人”方案的提出以及国民性批判亦是对于这一传统的自觉继承,即延续了浙东学人长期以来对最理想的人性的不懈追求。

  • 标签: 浙东学派 鲁迅 理想人性 关联 精神 治学特色
  • 简介:母亲曾经对我讲,外祖父陶希圣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是1924年初的事情。因为特别喜欢读书,所以外祖父总想找个职业,能够书为伴。在去上海商务之前,他曾有机会到北京修订法律馆做调查员,那也是个有书可读的职业。外祖父喜欢北京,

  • 标签: 商务印书馆 外祖父 陶希圣 调查员 上海 职业
  • 简介: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查阅相关文献,首先阐述了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存在的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应对策略,旨在提高我国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水平,增强我国儿童的体能和运动能力,进而促进我国儿童的综合能力的提高,为推动我国儿童体质教育训练奠定基础。

  • 标签: 儿童 感觉统合训练 问题 建议
  • 简介:二战后的美国诗坛上,覆盖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的诗歌流派,恐怕当属"深度意象派"(也称"新超现实主义").这个流派虽然较为松散,但其中很多诗人自上世纪60年代登上诗坛以来,便以自己独特的声音说话.数十年来,他们不断推出新作,即使到了21世纪初,他们当中也有不少人依然健在,且笔耕不辍.而这个流派的主将之一——詹姆斯·赖特,虽然已于1980年去世,但他的作品还活着,且仍然具有十分强劲的生命力,成为各种现当代美国诗选必选的对象.

  • 标签: 中的诗 意象中的 深度意象
  • 简介:2006年10月,经厦门市委编办批复,厦门市群众艺术馆更名为厦门市文化馆,并与原由厦门文联管理的厦门市美术馆(划归厦门市文化局管理)合署办公,2007年3月,厦门市文化馆(厦门市美术馆)在新建成的厦门文化艺术中心正式开馆。至2011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出台《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近四年的时间里,厦门市文化馆(美术馆)一直坚持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理念。

  • 标签: 免费开放 美术馆 文化馆 公益性文化机构 改革 文化艺术中心
  • 简介:我所向天渊教授获准台湾“中华发展管理基金会”的项目经费资助,于2013年10月16日至11月15日在台北教育大学从事“当代台湾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并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中国中心观’的兴起”、“草根诗歌的民间价值取向”、“重庆当代文艺创作及研究的历史现状”等话题台北教育大学、

  • 标签: 学术交流 教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学科理论研究 中国中心观 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