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0 个结果
  • 简介:华人社会为'义务本位'社会,个人依其名分执行角色义务是华人社会最重要的人际道德准则。本研究以'角色义务'观点,探讨子女角色义务的内涵以及子女执行或违反不同角色义务的冲突事件对冲突后亲子关系的影响。首先,研究一以问卷调查203名大学生,显示大学生可以将子女的行为根据不同义务类型进行归类。为人子女:(1)一定要做到的'强制积极义务'为奉养照护、感恩父母等;(2)最好要做到的'非强制积极义务'是沟通、耐心等;(3)一定不可做的'强制消极义务'是贬低、暴力对待父母等;(4)最好不要做的'非强制义务'是敷衍、态度不佳等行为。其次,研究二以情境故事法探究亲子间的实虚性和谐关系与角色义务冲突事件对冲突后关系复原时间点的影响。在221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1)对于'实性关系'的亲子,子女因'执行积极义务'在一周后关系可能比原先还要好;子女'违反非强制义务'引起冲突一个月后,关系恢复得和原来差不多;若子女'违反强制义务'引起冲突后,一年后关系才和原来差不多。(2)对于'虚性关系'的亲子,子女若'执行积极义务'一周后关系和原来差不多;子女'违反非强制义务'一年后,关系才和原来差不多;若'违反强制义务'引起冲突,一年后关系不但不会和原来一样,甚至比原来差。

  • 标签: 人际道德 角色规范 家庭伦理 义务本位 亲子关系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及问卷法,考察学步儿行为抑制性、母亲养育方式和问题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行为抑制性正向预测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母亲保护担忧负向预测外显问题行为。(2)性别能调节母亲养育方式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母亲鼓励独立负向预测男孩内隐问题行为:母亲拒绝正向预测女孩内隐问题行为;保护担忧负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母亲惩罚正向预测男孩外显问题行为。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母亲养育方式 问题行为 性别 调节作用
  • 简介:本文对待岗人员应付压力的方式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1)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使用程度依次为退避、合理化、自责、求助、发泄,女性更善于调动应付资源,年龄偏大的待岗人员偏爱合理化、退避;(2)待岗人员表现出轻度的强迫、抑郁症状,少数人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偏执症状,女性和年轻的待岗人员属于压力易感人群;(3)自责、发泄的应付方式与健康不良症状之间存在着普遍性关联。

  • 标签: 待岗人员 应付方式 健康状况 心理研究
  • 简介: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92名初一学生数学错题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探讨了数学错题管理与数学成绩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数学焦虑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初一学生的错题管理存在性别的差异。女生在错题管理态度、错题管理行为上要显著优于男生;(2)错题管理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初一学生的数学成绩,而且还能够通过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产生影响。结论:数学焦虑在错题管理与数学成绩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管理态度 数学焦虑 数学成绩 中介作用 错题 初一学生
  • 简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了体育锻炼量、持续时间、体育锻炼项目、锻炼伙伴、锻炼场所、锻炼设施、锻炼时的指导等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交互影响,发现体育锻炼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都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揭示了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内在关系。为体育锻炼提升主观幸福感提供证据。

  • 标签: 体育锻炼 主观幸福感
  • 简介:对6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羞怯量表、SCL-90、同伴侵害量表的施测,以考察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羞怯程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敌对倾向;(2)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3)羞怯也可以通过同伴侵害对偏执思维的影响预测敌对倾向。

  • 标签: 羞怯 同伴侵害 偏执 敌对.
  • 简介:本文以分析决策与执行的关系为出发点,对人类理性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指出决策研究中存在的“理性分析范式”偏面地把认知分析当作人类理性的本质,忽视了行动的作用,提出了人类理性是“行动理性”的思想。行动既是一种分析方法,是人们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决策问题的独特手段,也是人们创造外界环境、实现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由此提出,决策研究,尤其是组织决策研究,应该重视“行动分析范式”。

  • 标签: 决策 分析理性 行动理性
  • 简介:使用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94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探讨了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对家庭、自我、学习、同伴交往、教师及生活条件各方面比较满意。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3)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标签: 初中生 主观幸福感 生活事件
  • 简介:该研究分别考察了儿童中晚期(9~12岁)、少年期(13~15岁)和青年早期(17岁、19岁、21岁)个体心理时间旅行的发展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年龄阶段,情景记忆和自我对情景预见作用模式的转换。研究采用访谈法评估心理时间旅行,以自我描述(儿童期和少年期)或自我连续性(青年早期)作为评估自我的指标。研究发现:(1)儿童中晚期,想象未来情景细节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少年期和青年早期的情景预见能力则趋于平稳,与情景记忆的发展趋势一致;(2)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情景记忆对情景预见都是有效的预测源;(3)自我描述在少年期才开始对情景预见产生预测作用;(4)青年早期,情景记忆以自我连续性为中介变量作用于情景预见。

  • 标签: 情景记忆 情景预见 自我描述 自我连续性 发展
  • 简介:主要探讨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工作倦怠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劳动量表、心理健康量表和工作倦怠量表对山东省5家医院的20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具体表现为对躯体化、焦虑、妄想和精神病性有负向预测作用;情绪劳动与工作倦怠呈显著正相关,对工作倦怠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现在情绪衰竭和去人格化两个方面。工作倦怠是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变量,工作倦怠对情绪劳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情绪劳动通过工作倦怠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 标签: 情绪劳动 心理健康 工作倦怠 中介作用
  • 简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断乳”期,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精力旺盛,求知欲强,自我意识迅速发展,道德行为习惯开始形成。在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都很大,其中又以家庭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尤为直接。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200位初中学生,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青少年行为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父母严厉的教养方式、不良的学校环境与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有相关关系,而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则不显著。本文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建议。

  • 标签: 父母 教养方式 青少年行为 反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家庭教育
  • 简介: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获得了27项研究和42个独立效应量,共包含25911名被试。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元分析发现,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r=0.47),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有显著的负相关(r=–0.38)。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群体类型和消极结果类型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干预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减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儿童青少年 心理弹性 心理健康 元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与自尊、社会技能的关系。方法采用UCLA孤独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会技能量表对35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孤独感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感及自尊间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对大学生孤独感具有显著预测效应,在控制社会技能的预测作用后,自尊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但自尊在社会技能的社会敏感性与孤独感之间并不起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技能、自尊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孤独感。

  • 标签: 孤独感 自尊社会 技能大学生
  • 简介:为考察学龄儿童心理理论与情景记忆的关系,111名小学4—6年级儿童在两周内完成了心理理论(包括二级错误信念、失言和白谎等)和情景记忆(回忆过去“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和“一年内”亲历的具体事件;以及想象将来“一个星期内”、“一个月内”和“一年内”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等任务。控制了年龄效应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儿童回忆过去时“谈及他人”、想象将来时“谈及自我”和“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认知成分存在显著关联。而儿童回忆过去时“谈及他人”与心理理论的情感成分有显著关联。结果表明,学龄儿童心理理论可以分为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情景记忆与心理理论不同成分的关系存在差异。

  • 标签: 心理理论 情景记忆 回忆过去 想象将来
  • 简介:研究通过采用家庭情绪表露问卷、表情辨识程序和幼儿社会行为教师评估问卷,对82名3~4岁幼儿的家庭情绪表露气氛、情绪认知和社会行为表现进行测查,并分析三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幼儿的情绪认知与其亲社会行为和退缩行为显著相关;(2)家庭情绪表露与幼儿情绪认知发展显著相关;(3)家庭情绪表露可能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认知发展,进而影响幼儿的社会行为表现。

  • 标签: 幼儿情绪 教师评估 亲社会行为 退缩行为 关键词 认知发展
  • 简介:本研究使用儿童一般性信任信念量表和卡特尔十四种人格因素测验,考察8-12岁小学儿童信任倾向的年龄特点,以及人格特征对其信任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1)三个年龄组儿童之间在信任倾向的发展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即随着年龄增长,信任倾向水平越来越高,并且女生的信任倾向要显著高于男生。(2)人格特征各维度与信任倾向之间的偏相关(控制性别)在不同年龄是不同的。随着年龄增长,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的维度越来越多。即在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的相关。在10岁组中,人格特征中的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的相关。而在12岁组中,除了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的相关与10岁组相似外,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都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的相关。(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对儿童的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10岁组中只有自律性对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而12岁组除了自律性仍有显著作用外,还增加轻松性这一人格特征。

  • 标签: 信任倾向 人格特征 小学儿童
  • 简介:本研究考察了个体早期自主位移运动———爬行经验与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的关系。对79名8、9个月婴儿的母亲进行访谈,结果发现,在8个月婴儿中,婴儿会爬与否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有一定作用,但这种作用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9个月时,婴儿是否会爬则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有显著影响,表明爬行经验对母婴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的影响存在累积效应与年龄特异性。

  • 标签: 婴儿 运动经验 社会性情绪互动行为
  • 简介: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的关系近年来是婚姻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承诺是保持婚姻的意愿,会导致婚姻中牺牲行为的产生。然而,承诺和牺牲对婚姻质量的影响至今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那么,承诺对婚姻质量影响的不一致是否是因为牺牲所起作用的不一致导致?以往研究并没有得到探讨。为此,从北京选取389对夫妻,采用夫妻独立作答的方式,对他们的婚姻承诺,牺牲行为和婚姻质量进行测查,以探讨婚姻承诺、牺牲与婚姻质量的关系,以及牺牲在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关系间的作用。结果发现:(1)丈夫对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的感知显著高于妻子;并且丈夫比妻子报告有更多的“行动服务”上的牺牲行为。(2)夫妻的婚姻承诺对自身牺牲频率和婚姻质量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同时妻子的婚姻承诺还对丈夫的婚姻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3)丈夫的牺牲频率在丈夫婚姻承诺对自身婚姻质量的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同时,丈夫的牺牲频率也能显著预测妻子感知到的婚姻质量,而妻子的牺牲频率在本身对双方的婚姻质量均无直接或间接的预测作用。说明丈夫的牺牲行为对婚姻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婚姻承诺 牺牲行为 婚姻质量 夫妻
  • 简介:医患信任危机已成为我国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出发,医患信任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交换行为,交换主体由医方和患方构成。医生治病救人,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物质报酬;患者通过金钱购买医疗服务,以恢复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当双方进行成本-效益评估后,如果感知到非等价交换,就会产生亏损心理,从而出现心理和行为的失衡,引发医患矛盾。本文在分析医患之间的交换类型和权力构成的基础上,提出医患之间理想交换模式——互惠型,以及理想权力模式——大致对等型,并提供相应的改良策略。

  • 标签: 社会交换理论 医患信任关系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