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直脊柱炎的早期X线平片、CT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收集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强直脊柱炎60例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0例均行DR及CT检查。对其骨质结构病变的影像学及关节附属结构表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强直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表现为髂骨侧关节面模糊,皮质部分完全消失,靠近皮质部的松质骨增生硬化糜烂、密度不均呈融雪状,骨小梁模糊,随病程延长可向骶骨侧与韧带部发展,关节内软组织肿胀等。结论对早期强直脊柱炎病例,骶髂关节的CT扫描较X线平片能更好地显示局部细微病变情况,对病变早期发现与分期更准确。X线平片能对大部分骶髂关节炎作出诊断,尤其斜位片更利于骶髂关节病变的观察,影像检查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螺旋CT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直脊柱炎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选取 108例强直脊柱炎患者,时间在 2017年 10月至 2018年 10月期间,分组方式为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 n=54)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 n=54)采用康复护理,分析护理前后心理状态、 BASDAI评分以及 BASFI评分。结果:观察组心理状态、 BASDAI评分以及 BASFI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低, P< 0.05。结论:对强直脊柱炎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病情,消除心理障碍,提高综合功能。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康复护理 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强直脊柱炎 (AS)心理护理的研究近况。 方法 收集近五年来关于强直脊柱炎患者心理护理临床运用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综述。结果 目前运用在强直脊柱炎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逐渐展现出个性化和延续性的特点,相较于传统心理护理更具优势。结论 合理有效的运用心理护理对强直脊柱炎患者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 简介:强直脊柱炎作为目前临床一种对脊柱和骶髂关节有所累及的身体系统炎症,通常在临床以患者炎性腰背疼痛、活动受限及僵硬为主,部分患者还可能存在外周关节炎、眼炎以及肌腱端病症其他关节外部症状表现为主。本次研究将选取相关临床文献资料,结合案例总结强直脊柱炎早中晚期不同时段病症,以及目前临床对强直脊柱炎的临床治疗及具体效果。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临床案例 实践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直脊柱炎骶髂关节改变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早期影像诊断。资料与方法90例经临床诊断的强直脊柱炎患者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毛糙、模糊、侵蚀、破坏、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MRI表现为关节面下骨质信号异常,T1WI呈低信号,T1WI呈高信号。结论CT和MRI对强直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骶髂关节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尿液分析了解强直脊柱炎病情活动情况。方法分析2008-2011年就诊于我院风湿科住院的59例强直脊柱炎患者,分为两组,尿液分析异常组与尿液分析正常组,比较两组间病程、关节症状,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是否有差。结果两组间病程、关节症状、CRP等有差异,但两组间ESR无差异。结论尿液分析对AS的病情严重性及活动情况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尿液分析 病情活动
  • 简介:强直脊柱炎(AS)属于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人体骶髂关节、中轴骨骼等部位,长期会累及到外周关节与肌腱韧带附着点等位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及理念的日益进步,尽管对于强直脊柱炎发病机制仍不够明确,但对于本病的局部发展规律、病因演变以及疾病预防和控制方略层面,相对较为深入,且体系成形。譬如,结合本病的患病率、发病率以及性别、年龄、易感染因素或流行病学等方面展开。总体来看,针对AS的临床诊断治疗,目前现代医学并无特效针对性疗法及药物,所以领域内大多遵从中医辨证视角来探寻,基于辩证分型及对症用药,以期为临床和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不仅如此,单一的用药治疗也存在很大问题和治疗缺陷,因而临床更加侧重于在用药治疗的前提下增强治疗的辅助性,包括康复锻炼、按摩、针灸等。本文重点探究针药并用治疗体验下强直脊柱炎的临床实效性。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药物治疗 针药联合 辨证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银质针导热治疗强直脊柱炎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26例强脊炎患者采用银质针导热治疗配合药物治疗。观察病人入院时,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症状体征变化,行VAS评分及综合判定。结果治疗后1周,总有效率达到95.65%,治疗1个月时,疗效进一步增强,6个月时基本上维持稳定,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银质针导热治疗适用于强直脊柱炎的治疗。

  • 标签: 银质针 导热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制性性脊柱炎采取中药汤剂联合针灸治疗的效果及对其Bath强直脊柱炎功能指数的影响(BASFI)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AS患者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汤剂+针灸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Bath强直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和Bath强直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数(BASDAI)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中药汤剂 针灸 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新型指数强直脊柱炎(AS)疾病活动度评分.D(ASDAS.19)评估短期依那西普治疗AS疾病活动度的价值。方法纳入45例活动性AS患者[巴斯AS疾病活动度指数(BASDAI)≥4分],所有患者予依那西普50mg/周,分1—2次皮下注射,疗程为12周。病情主要评估指标包括ASDAS.D、BASDAI、巴斯AS功能指数(BASFI)、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评估时间点包括基线及治疗后第4、8、12周。结果治疗后第12周时BASDAI50%改善和BASDAI70%改善的达标率分别为100.0%(45/45)和84.4%(38/45),ASDAS.D、ESR、CRP、BASDAI和BASFI与基线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时ASDAS—D与BASDAI、BASFI、ESR和CRP均呈正相关(r=O.61~0.81,P〈0.05),治疗后第12周时ASDAS—D改善幅度(AASDAS-D)也与上述参数改善幅度呈正相关(r=0.66—0.79,P〈0.05);按治疗后第12周时AASDAS.D分组,AASDAS-D≥3分组基线CRP、CRP改善幅度(ACRe)和CRP改善百分比(ACRP%)与AASDAS.D(3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治疗后第12周时BASDAI70%改善达标与否分组,BASDAI70%改善达标组基线CRP、ACRP和ACRP%与BASDAI70%改善未达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ASDAS.D≥3分组的基线ASDAS.D显著高于△ASDAS.D〈3分组(P〈0.05)。结论ASDAS.D评估AS疾病活动度与BASDAI、BASFI、ESR和CRP有较好的相关性,且ASDAS.D对临床病情的分辨力优于BASDAI。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疾病活动度评分-D 依那西普
  • 简介:目的了解强直脊柱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08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112例强直脊柱炎住院患者临床特征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中年龄最小的为14岁,最大的为67岁,平均年龄为(30.77±10.93)岁;男女之比为2.73:1;职业构成以农民和工人为主,分别为40.2%和24.1%。男女住院患者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发作史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首发症状主要以外周关节症状和腰背部不适为主。结论在青壮年男性农民工中开展以外周关节症状和腰背部不适等症状的早期筛查,对强直脊柱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治疗 临床研究性 疾病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强直脊柱炎患者的护理方法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重症强直脊柱炎患者的综合性治疗及针对性护理。结果患者病情均明显好转,趋于缓解期而出院。结论精心治疗和有效护理有助于强直脊柱炎的缓解。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护理
  • 简介:摘要强直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进展性风湿病,好发于青年男性。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主要为缓解症状,保持良好的姿势和减缓病情进展,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成功治疗的关键1。我科通过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使患者很好的配合治疗、积极进行有效锻炼,从而延缓病情发展,降低致残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健康指导 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AS是一种常见于年轻患者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脊柱。AS亦可以累及患者肾脏,患病率约占AS患者的2%~13%。其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多为血尿、蛋白尿,而肾脏病变病理类型多样,其中IgA肾病和继发性肾脏淀粉样变报道较多。治疗手段主要依据肾脏病理类型确定,TNF-α抑制剂在部分病例治疗有效。本文综述了AS肾脏病变的流行病学特征、病理类型及治疗原则。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肾疾病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依那西普在强直脊柱炎临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于2014年2月-2015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强直脊柱炎患者6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3例)和依那西普组(36例)进行对照治疗,观察常规治疗和加用依那西普治疗的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依那西普组患者的BASDAI评分、BASFI评分、夜间背痛VAS、总体背痛VAS以及PGA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晨僵时间显著短于常规治疗组;同时依那西普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9%(5/36),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的33.3%(11/3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那西普治疗强直脊柱炎的疗效确切,起效迅速,并且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迅速改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依那西普 治疗 强直性脊柱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益赛普治疗强直脊柱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总结护理体会。方法对44例强直脊柱炎患者应用益赛普治疗,分别于0、6、12周评价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总结护理体会。结果患者治疗后BAS-DAT、脊柱痛、胸廓扩张度、Schooner、脊柱侧弯、踝间距1及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在6、12周时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患者12周共注射益赛普792次,12例发生不良反应,共有8例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皮下硬结并伴有痒感。4例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37.6-38.2℃之间)上呼吸道感染征象,予以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均未终止益赛普治疗。结论益赛普治疗强直脊柱炎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而及时有效的护理配合是减轻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益赛普 护理
  • 简介:强直脊柱炎(AS)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特点为骶骼关节和脊柱附着点的炎症,导致脊柱强直和纤维化,可使骨骼、肌肉、肺、眼等出现不同程度病变,疾病发展后期脊柱多呈现“竹节样”变化[1]。流行病学研究发现,AS在欧洲人群发生率比亚洲人群高,男性发生率高于女性[2]。AS高发于20岁左右的青壮年,早期症状多为腰背痛,伴随胸廓活动度减小、晨僵、腰椎活动受限等,直至发展为脊柱强直,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目前AS的诊断广泛采用1984年修订的纽约标准[3],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但AS患者早期症状通常不典型,影像学检查难以进行早期诊断,当骶髂关节出现影像学改变时病程己非早期。且该病目前尚无彻底根治方法,应尽早发现及时控制。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代谢组学 生物学标记 综述文献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针刀治疗强直脊柱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并阐述了针刀疗法的效应机制,为针刀医学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对提高针刀治疗强直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有一定意义。

  • 标签: 针刀 强直性脊柱炎 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