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上一道颇具人文内涵的景观.而对其含义的界定,似乎存在着一种误解,即简单地认为,从作家个人的审美眼光出发,观照个人性的,带有私密色彩的遭遇、经验,并以风格化的语言写之,就是个人化写作.其实不然,我以为,个人化写作的含义还要宽泛和深刻得多,上述因素当然可以包含在它的内涵中,但还远不够.在我看来,个人化写作更主要的是指一种写作者的精神姿态.所谓个人化,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还应当包括作家思想文化、道德哲学等精神层面的个人识见,所赋予其观察、内省和表述生活的唯我性和独特性,而作为写作对象的题材,倒并不一定就是个人自传性的,或者非得是私密性的,即使是公众题材,也可以写出个人化的唯我性,反之,对纯粹个私性遭遇的叙写,也未必就能简单地与个人化写作划上等号.

  • 标签: 个人化写作 合法性 美学意义 中国 当代文学 文学语境
  • 简介:复义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诗歌中存在的复义,不少学者已渐渐放弃了对究竟其中的哪一种意思是诗人写作时要表达的原意的穷究,而更倾向于立足于作品本身,将作品语言确实能够容受的解释皆视为理解作品时的合理阐释。

  • 标签: 王昌龄 《从军行》 唐朝 中国 文学研究 诗歌
  • 简介:故事以《水浇新闻》作为小说的题目,散溢着吊诡意味,看起来甚至有些像当代"标题党"——水怎么能够"浇"新闻?——是新闻的"注水事件"还是"强迫"新闻的故事?绕过"赵德发"的署名,进入叙事,最快蹦出的却是"社员"、"大社"和"大队书记"这样的称谓,显然,这是疏离于当代的"文本"。及至看到"破四旧",才找到了时代的入口——"文革"。由之而下是一个上坟、造反夺权、弑父还是保父的故事。

  • 标签: 赵德 小说叙事 破四旧 道德秩序 个体生存 教师身份
  • 简介:朝鲜李植《纂注杜诗泽风堂批》底本辨析左江李植(1584—1647),字汝固,号泽堂,德水人。朝鲜光海君二年(1610)文科及第,历官吏曹佐郎、大司成、大司宪、判书等职,特以文学著称。泽堂十六岁“着功于杜诗”①,以后一直着力于杜诗的研读,他认为“学诗...

  • 标签: 杜诗谚解 《草堂诗笺》 韩国汉文学 刘辰翁 蔡梦弼 底本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11-23
  • 简介:如果从《西游记》是审美的游戏出发,可以说不是吴承恩在写《西游记》,《西游记》就像小说中的孙悟空那样

  • 标签: 审美游戏 游戏西游记 童心审美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了三维空间中带有科氏力的Navier-Stokes方程的时间周期问题,证明了当外力属于Besov空间时,方程的周期mild的正则性.

  • 标签: Navier- Stokes方程 mild解 正则性
  • 简介:《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是李白诗歌中惟一一首完整的记梦诗。说它惟一,是因为全诗与李白其他诗歌中有关言梦的语汇(据我统计共有八十多处)相比,从诗题到内容都是一“梦”到底的。说它完整,是因为全诗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组织结构形

  • 标签: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主题思想 诗歌 意象 象征手法
  • 简介:欧阳修的《诗经》诠释以古今相通的“人情”作为推究诗义以及鉴别先儒注疏得失的重要诠释尺度。他的“人情”诠释理念,发掘了《诗经》这一儒家经典独特文本类型蕴含的诗人的生命情感体验.在对文辞的情感表达与意境构造的诠释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汉儒的讽喻诠释传统。

  • 标签: 欧阳修 诗本义 诠释学 人情 讽喻
  • 简介:本文认为晚唐诗论家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学理论命题,深受禅宗"绕路说禅"和中国哲学"妙用无体"的体用论的影响.还认为"不着一字"即如禅宗的语言文字之用于体"不着一字"没有一字直接涉体,然而,所要表现的体又深蕴其中,并且诗歌中的各种体用关系都达到"妙用无体"的境地,即"尽得风流".

  • 标签: “绕路说禅”“妙用无体”“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别解
  • 简介:《望春风》是格非继《江南三部曲》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它饱含了作者深沉的归乡情结和厚重的生命积淀。小说勾勒了十几个鲜明的人物群像,从乡村日常琐事中捕捉细节,以主人公赵伯渝的视角讲述个人命运的变幻无常和故乡的变迁。作为故乡和乡村题材的收官之作,《望春风》从故事层面到精神层面都围绕"归乡"展开。

  • 标签: 格非 人物群像 日常琐事 乡土中国 乡村建设 先锋作家
  • 简介:宋人赵彦材《杜诗赵次公先后》有两大特点:一、对杜诗系年编次的认定与调整;二、在对更早杜集异文及旧注辨正的基础上,对杜诗义旨的独到理解。其中透露出来赵次公“以史证诗”的外证法与“以杜证杜”(行实)、“以杜杜”(诗义)的内证法,在早期杜注中堪称典型。尤其是赵次公以“诗家之心”诗,超越了通常注重事典出处的“学术性”注释范畴,具备了“同行评议”的意味,成为杜诗宋注中独一无二的亮点。尽管赵次公注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作为现存最早杜诗编年注本,其特点与价值在杜注历史中具有“导夫先路”的开创性。

  • 标签: 赵次公注 旧次 以史证诗 以杜证杜 以杜解杜 诗家之心
  • 简介:“反寓言”写作与价值重估──成一的《游戏》与《真迹》读张颐武我与成一相识已近10年,但却只是偶然有书信的来往。从那时到现在,他一直远离不停涌动变幻的文学潮流,在山西太原寂寞地写作。时间的潮水无情地冲刷着我们,回想我们在首届黄河笔会上的种种讨论、争议...

  • 标签: “现代性” “他者” “民族寓言” 价值重估 第三世界文学 《狂人日记》
  • 简介:<正>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福建省永春县的大鹏山麓,群峰映碧叠翠。山道迤逶,仿佛一条百折千绕的"乡愁"绳结直到路的尽头才能拆解。2003年9月18日上午9时许,被称为"乡愁诗人"的台湾著名诗人、学者余光中携夫人范我存,终于走在了"原乡行"的路上,回到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寻根谒祖。

  • 标签: 余光中先生 原乡 余先生 我存 氏族谱 我在
  • 简介:孟子提出的'四端'和良知、良能以明性善,成为宋明理学心性论的经典文献重要依据,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不仅是理学、心学、气学等学派之分野,而且还是各学派内部思想深化发展的重要机缘。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以'良知''四端',并以良知学说确立其心学思想的主干。刘宗周以'良能''四端',打通了心学和气学。从王阳明到刘宗周,从以良知到以良能以诠释'四端',不仅在哲学上逐步精密地解决了道德情感、实践理想和道德法则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对中晚明士人坐而论道风气和心学狂禅末流具有纠偏补弊和实践指导作用。

  • 标签: 王阳明 刘宗周 四端 良知 良能
  • 简介:鲁迅曾说,他写作的目的是要"竭力摸索人们的灵魂".但用以"摸索人们的灵魂"的必须是灵魂,正像只有理性才能认识人的理性,只有情感才能感受人的情感,只有意志才能感触人的意志.灵魂也是这样.假若一个人本身就是没有灵魂的木石之人,他怎能感觉到别人灵魂的有无以及灵魂的性质和状态呢?

  • 标签: 鲁迅 读解 孤独 灵魂 现代 科学理性
  • 简介:近日,西安财经学院“咏而归诗联学社”举办了一次诗钟活动。钟题是“西瓜”(合咏格),方式为宿构。经过两天紧张的运思,社员们创作出12比优秀钟作。学社指导老师严海燕对此一一点评,并展示了自己咏西瓜的联作:刀开地长花狸物;人饮天生白虎汤。

  • 标签: 诗钟 联社 西安财经学院 指导老师 西瓜
  • 简介:中国画在走过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发展到今天,呈现出一种分流态势,它是近年来美术界对艺术语言进行总体整合之后的必然产物.亦是当代中国文化在转型期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映现.各种"新潮"蜂起,就连悠久的古典文化都要冠以"新"字.什么是艺术之类的问题越来越弄得含混不清了.

  • 标签: 中国画读解 吴泽 幽深藏
  • 简介:美国汉学家弗劳伦斯·艾斯库的《杜甫:诗人的自传》是现代国外一部关于杜甫的传记作品,它以诗为传,以杜杜,是杜甫传记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著作,而且其翻译杜甫诗歌的方法和风格也是独特的。

  • 标签: 弗劳伦斯·艾斯库 《杜甫:诗人的自传》 体例 译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