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imbal niche cell,LNC)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来自于角膜缘干细胞微环境且具有血管内皮祖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多能干细胞。LNC具有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潜能。体外实验发现,LNC在三维立体培养环境中可以维持角膜缘干细胞的特性;动物实验发现,LNC可以预防和治疗碱烧伤所致的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NC还可以促进角膜基质的无瘢痕修复,减少修复过程中的新生血管化,提示其可以重建角膜基质。因此,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角膜基质损伤等疾病的治疗中,LNC可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细胞。(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228-231)

  • 标签: 角膜缘微环境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
  • 简介:摘要角膜新生血管可继发于多种眼部疾病,是影响角膜透明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微小RNA(microRNA, miRNA)与病理性角膜新生血管密切相关,可通过调控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和信号传导途径影响角膜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miRNA包括miR-184、miR-204,促进角膜新生血管的miRNA包括miR-126、miR-132、miR-21和miR-27a/b。调控这些miRNA有望成为角膜新生血管的治疗方法。对促进角膜血管新生的miRNA,可使用反义miRNA寡核苷酸antagomir抑制内源性miRNA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0, 44: 192-196)

  • 标签: 微小RNA 角膜新生血管 基因调控
  • 简介:摘要碱烧伤是临床上复杂而难以治愈的眼化学伤,其病理机制复杂、并发症较多且预后不佳。碱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会导致角膜反复炎症反应、透明性丧失,从而损害视力、破坏眼前节相关免疫赦免状态造成角膜移植排斥等后果。因此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发生发展一直是眼科比较棘手的难题。

  • 标签: 碱烧伤 角膜新生血管 免疫机制
  • 简介:摘要角膜移植是治疗终晚期及严重角膜病患者的最终选择。近年来角膜成分移植术逐渐兴起,使角膜移植手术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但人供体角膜作为角膜移植术的唯一来源,仍让角膜病患者的处境艰难。世界各地学者为缓解角膜匮乏这一全球性问题,致力于研究非人供体角膜植片的来源及其应用前景。本文对目前非人供体角膜植片的研究进展、适应证、术后并发症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角膜移植 角膜病 非人供体角膜植片:脱细胞猪角膜基质
  • 简介:摘要近年来,糖尿病相关并发症越来越受到关注,在眼部主要影响角膜和视网膜。玻璃体切割术的普及使糖尿病角膜病变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高血糖可通过改变角膜形态、代谢和生理影响角膜各层次结构,影响角膜上皮、角膜神经、泪膜,甚至影响角膜内皮和结膜的正常功能,导致角膜上皮迁延不愈,持续性水肿,复发性糜烂,角膜神经敏感性下降和泪膜改变等。现笔者主要探讨糖尿病角膜病变的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相关的发病机制以及目前正在研发的实验性治疗药物,希望对临床诊疗有所助益。

  • 标签: 糖尿病角膜病变 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 生长因子 角膜上皮 糖基化终末产物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Pentacam测量角膜中央3 mm前表面曲率(Ra)、后表面曲率(Rp)及中央角膜厚度(CCT),根据测量结果,探讨角膜屈光力及角膜屈光指数的计算方法。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17年2─10月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接受角膜屈光手术或白内障手术术前检查的患者419例(419眼)。术前采用Pentacam对眼前节进行检查,采集角膜中央3 mm Ra、RP及CCT的相关数据,计算Ra与Rp比值(AP ratio)、角膜前表面屈光力(Ka)以及后表面屈光力(Kp),按照厚透镜高斯光学公式计算角膜总屈光力(KGOF)及角膜屈光指数(Ncal)。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种K值之间的差异。结果:Pentacam测量所得Ra、Rp、Rsimk、CCT、SimK分别为(7.73±0.27)mm、(6.34±0.24)mm、(7.73±0.27)mm、(537±33)μm、(43.65±1.52)D。AP ratio为1.220±0.026,角膜屈光指数Ncal为1.328±0.001。结论:利用Pentacam测量角膜参数计算所得角膜屈光指数可以提高角膜总屈光力及角膜后表面屈光力预算的准确性。

  • 标签: Pentacam 角膜屈光指数 角膜屈光力
  • 简介:摘要真菌性角膜炎是我国角膜盲的重要原因,该病诊断困难、治疗棘手、预后较差。近年来,新的微生物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眼前节影像学分析方法不断出现并应用于临床,同时治疗方法也得到进一步改进,使得真菌性角膜炎的诊治水平明显提高。本文针对近年来真菌性角膜炎在实验室诊断、影像学诊断及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面上出现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这些新技术在我国真菌性角膜炎临床诊治过程中的应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31-636)

  • 标签: 真菌性角膜炎 诊断 治疗 新进展
  • 简介:摘要角膜激光近视手术在我国已开展近三十年,手术的临床效果良好,手术的稳定性、远期安全性更是一直被关注的焦点。角膜组织是一种典型的黏弹性组织,作为人眼重要的屈光介质,其生物力学特性是影响角膜屈光手术可预测性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涉及手术方式及设计、手术安全性及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角膜生物力学特性的异常改变与角膜屈光术后发生角膜扩张、屈光回退密切相关。因此,重视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在角膜屈光手术中的作用,对于提高角膜屈光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预测性十分重要。

  • 标签: 角膜生物力学 角膜屈光手术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配戴角膜塑形(OK)镜后,双眼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和眼轴长度增加量的差异以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2018年至2019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首次验配OK镜的31例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其中男性15例(30只眼),女性16例(32只眼);年龄(10.7±1.4)岁。戴镜前(基线)和戴镜后6、12个月时,分别对受试儿童双眼进行Sirius三维角膜地形图和光学生物指标检查,记录角膜高阶像差、角膜相对屈光力(角膜周边屈光力和角膜中央屈光力的差值)和眼轴长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双眼各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角膜高阶像差增加量、角膜相对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增加量的相关性。结果戴镜后12个月时失访6例,25例儿童(50只眼)纳入研究。总角膜角膜前表面直径3.0和6.0 mm范围内,近视度数较高眼的总角膜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量均大于对侧眼(均P<0.05)。近视度数较高眼角膜上方距中央2.0和2.5 mm处、下方距中央2.5 mm处的角膜相对屈光力大于对侧眼(t=-2.06,-2.07,-2.42;P=0.05,0.049,0.023),但双眼角膜水平方向(角膜鼻侧和颞侧)的角膜相对屈光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近视度数较高眼的眼轴长度增加量为0.14(0.08,0.20)mm,显著小于对侧眼的0.18(0.14,0.35)mm(Z=-3.21,P=0.001),双眼眼轴长度参差量从基线的0.40(0.34,0.54)mm减小为0.33(0.24,0.54)mm(Z=-3.21,P=0.001)。角膜前表面直径3.0 mm范围内的总角膜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的增加量,以及角膜前表面直径6.0 mm范围内彗差的增加量,均与眼轴长度增加量呈负相关(r=-0.493,-0.606,-0.500,-0.307;P<0.05);而角膜相对屈光力与眼轴长度增加量无显著相关(r=-0.092,-0.104,-0.230,-0.061;P>0.05)。结论配戴OK镜后12个月,近视性屈光参差儿童双眼眼轴长度参差量减小,与近视度数较高眼的角膜高阶像差(尤其是彗差)的增加量大于对侧眼有关。

  • 标签: 近视 屈光参差 角膜波前像差 轴长度,眼 接触镜 儿童
  • 简介:摘要随着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在临床的广泛开展,术中大量的一片式角膜基质透镜被完整地取出,从而引发学者们开始对人体角膜基质透镜的再利用进行了研究。在基础方面,主要从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生物力学角度,将透镜用于培养角膜成纤维细胞、构建生物角膜支架、描述角膜的生物力学行为等;在临床方面,将透镜植入自体或同种异体的角膜,以矫治远视和老视、修补角膜溃疡穿孔、治疗角膜缺陷性疾病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44-148)

  • 标签: 激光,飞秒 角膜外科手术,激光 角膜基质 重复利用 角膜疾病
  • 简介:摘要系统评价二尖成形术(MVP)与二尖置换术(MVR)治疗风湿性二尖心脏病的疗效,并进行对比。选取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治疗的178例患者,按所行术式分为MVP组(29例)和MVR组(14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围手术期一般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两组患者在术中指标、术后ICU停留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及辅助设备应用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VP组病死率低于MVR组(χ2<0.05)。术后MVP组跨压差及反流严重程度高于M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风湿性二尖瓣膜病的患者,行MVP治疗可以取得与MVR相同的治疗效果,且死亡风险更低。对于二尖反流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行MVR手术,或在MVP基础上行周修复术降低术后反流风险。

  • 标签:
  • 简介:摘要在皮外科发展过程中,腹股沟皮是首先应用于修复软组织缺损的供区游离皮,但由于其轴心血管解剖走行变异多且口径小、吻合难度大等,临床应用曾经一度受到限制。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患者对供区美观性需求的日益增强,腹股沟皮因具有供区隐蔽、可切取面积大等优点,近十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四肢、颌面部及会阴部组织缺损修复。本文回顾腹股沟游离皮的历史发展演变,总结腹股沟穿支皮及其衍生皮在四肢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以期促进腹股沟皮的进一步应用及发展。

  • 标签: 腹股沟皮瓣 穿支皮瓣 修复 软组织缺损 历史发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序贯腓骨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6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3~54岁[(41.4±10.2)岁]。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7 cm~19 cm×9 cm。第1跖骨缺损3例,第4~5跖骨缺损2例,第4~5跖骨合并外侧楔骨、骰骨缺损1例。骨缺损长度6~14 cm。患者均合并部分伸肌腱缺损。应用Ⅰ期股前外侧肌皮修复足部创面、Ⅱ期腓骨修复骨缺损的序贯治疗方法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观察肌皮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腓骨愈合时间、肌皮及腓骨供区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皮外形、皮感觉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定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17.8±5.2)个月]。术后2周6例肌皮全部成活。1例有窦道形成,为残余跖骨部分坏死所致,经再次扩创后伤口在3周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腓骨术后2周术区切口均顺利愈合,无局部感染征象。腓骨术后6周左右可见移植腓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均实现Ⅰ期愈合,腓骨愈合时间为12~18周[(14.5±4.3)周]。肌皮及腓骨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仅留下线性瘢痕。3例出现股前外侧肌皮供区下外侧感觉麻木,皮修复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腓骨供区下肢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皮外形略显臃肿,皮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腓骨均愈合良好,无腓骨吸收、骨髓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44.3±5.3)分、(52.1±7.4)分、(84.5±11.1)分,均较术前的(23.5±5.2)分显著提高(P<0.05);而术后各时相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股前外侧肌皮序贯腓骨可有效修复足部创面,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骨缺损顺利愈合,较好恢复足部外形,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损伤 腓骨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郑浩 刘勇 王丽丽 王剑利 高学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潍坊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潍坊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山东 潍坊 261035,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创伤外科,山东 潍坊 261035,潍坊医学院外科学教研室,山东 潍坊 261053 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山东 潍坊 26603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脐皮联合腹部随意皮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胸脐皮联合腹部随意皮治疗的16例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男孩7例,女孩9例;年龄8~14岁,平均11.3岁。其中重物砸压伤6例,车轮碾挫伤6例,热压伤3例,机器绞伤1例。术中彻底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6.0 cm×9.0 cm~38.0 cm× 15.0 cm。伤后3~10 h,急诊行皮修复4例;入院后0~11 d,待创面稳定后手术12例。根据创面位置、大小和形状,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定位穿支血管情况,设计并切取胸脐皮联合腹部随意皮修复创面,皮切取范围为18.0 cm×11.0 cm~40.0 cm×16.0 cm。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的外观、质地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术后16例皮成活,其中12例创面Ⅰ期愈合,3例皮边缘出现小面积坏死,经多次换药后愈合;1例皮发生血管危象,手术探查后皮成活。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16例患儿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16年,平均20.7个月;皮色泽正常,质地较柔软,下肢运动功能满意;根据Punor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12例,良4例。结论胸脐皮联合腹部随意皮设计合理,血供丰富,修复面积大,是一种修复儿童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靠方法。

  • 标签: 胸脐皮瓣 腹部随意皮瓣 小腿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趾横行V-Y推进皮修复同侧趾腓侧皮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对20例患者的趾腓侧皮的供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8~52)岁。先将趾腓侧皮供区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的横行宽度0.4~1.6 cm,创面的面积为0.5 cm×0.8 cm~1.6 cm×1.8 cm。随后采用同侧趾横行V-Y推进皮修复缩小的创面。V-Y皮横行推进距离0.2~0.8 cm,皮切取的面积为1.0 cm×1.4 cm~1.8 cm×2.4 cm。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V-Y推进皮成活情况,切口有无感染,皮外形、质地、纹理及感觉,皮及趾有无疼痛,供区趾及皮对冷耐受性,供区趾及皮瘢痕情况,供区趾外观、感觉及屈伸功能,供区趾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2~18(平均14)个月, 趾横行V-Y推进皮全部成活, 趾供区切口无感染,切口I期愈合。皮外形、纹理及质地与对侧趾相同位置皮肤接近, 趾横行V-Y推进皮及供区趾TPD均为4~7 mm。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皮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供区趾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6分。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皮的瘢痕平均为0.2分,供区趾瘢痕平均为1.2分。供区趾外观与对侧趾外观无明显差别,V-Y推进皮及供区趾均无疼痛等不适,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采用趾横行V-Y推进皮修复同侧小面积趾腓侧皮供区,可获得满意的修复外形及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V-Y推进皮瓣 趾腓侧皮瓣 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指侧方皮联合V-Y推进皮接力修复同指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们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的近节指侧方筋膜皮逆行修复末节指腹缺损患者9例共9指,指侧方皮携带的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缝合,供区用指近节掌侧V-Y皮横行推进修复,皮供区直接缝合。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5 cm×1.6 cm~2.5 cm×3.0 cm。结果术后9例18个皮全部存活,皮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3个月,皮外观饱满、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皮供区无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末次随访时指侧方皮两点分辨觉为4~9 mm,平均5.9 mm;指掌侧V-Y推进皮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6.7 mm。指蹼无挛缩及瘢痕增生。根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优7例,良2例。结论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皮支的指侧方皮联合指近节掌侧横行V-Y推进皮接力修复同指末节指腹缺损可重建良好的手指感觉及外形,不牺牲指动脉,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感觉重建
  • 简介:摘要周漏(PVL)是经导管主动脉置换术(TAVR)的常见并发症。该文报道1例TAVR术后发生PVL的老年患者,再次行TAVR联合PVL介入封堵术,手术成功,术后超声心动图显示无人工反流,轻度周漏。“”技术是TAVR人工瓣膜衰败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有经验的中心可以选择介入封堵处理严重PVL。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瓣周漏 介入封堵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全飞秒激光角膜透镜术(smile)与准分子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术后的眼表指标。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六安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120眼)接受近视激光治疗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smile组给予全飞秒激光角膜透镜术,lasik组给予准分子角膜磨镶术。比较两组术后1、3个月裸眼视力≥20/20、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实际矫正屈光度在目标矫正屈光度的±0.5 D、±1.0 D范围内的术眼占比,角膜知觉、高阶像差(HOAs)、球差(SA)、彗差(CA)、眼表指标[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FL)]。结果两组术后1、3个月裸眼视力≥20/20、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实际矫正屈光度在目标矫正屈光度的±0.5 D、±1.0 D范围内的术眼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smile组颞侧、鼻侧角膜知觉高于lasik组,术后3个月角膜上方、下方知觉高于lasik组(P<0.05);术后1、3个月smile组HOAs、SA低于lasik组(P<0.05);术后1、3个月smile组SIt、BUT高于lasik组,FL低于lasik组(P<0.05)。结论smile与lasik治疗近视患者均具有有效性和较高的可预测性,但smile对眼表功能的影响较小,术后引入的高阶像差较小,并在术后角膜知觉恢复方面具有优势。

  • 标签: 近视 准分子角膜磨镶术 全飞秒激光角膜透镜术 角膜知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眼轴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40眼)。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光力。收集角膜4个轴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眼轴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眼轴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眼轴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OR=0.393,F=3.447,P=0.042)、戴镜前后Imax改变量(OR=0.157,F=7.057,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OR=0.108,F=4.583,P=0.039)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轴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 标签: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角膜屈光力 眼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