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在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抽取62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2小组,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n=31,对照组)和优质护理(n=31,实验组),对2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干预后的视力评分高,皮疹、眼损伤以及疼痛消失时间均更快,组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优质护理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抗病毒软胶囊辅助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于重庆市丰都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7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52例62眼和观察组55例70眼。对照组给予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病毒软胶囊辅助治疗。疗效结束后,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视力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3%vs.82.2%,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视力≥0.8的眼数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后视力≤0.4、〉0.4-〈0.8的眼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2水平明显升高,IL-6、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1%vs.19.4%,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且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vs.16.4%,P〉0.05)。结论抗病毒软胶囊辅助阿昔洛韦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疗效可靠,能够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视力,调节血清IL-2、IL-6、IFN-γ等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复发率,且不良反应轻微,临床上值得应用。

  • 标签: 抗病毒软胶囊 阿昔洛韦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视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疱疹病毒(EBV)感染的临床表现及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在聊城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EB病毒感染患儿2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26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单独治疗,实验组采用干扰素、更昔洛韦联合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研究252例EBV病毒感染患儿中,按照年龄分组:婴儿期3.97%、幼儿期53.57%、学龄前期28.97%、学龄期13.49%,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所占比例较高;临床主要以发热、咽充血、颈部淋巴结肿大、咽痛为主要表现,其中肝脾肿大在学龄期(44.12%)所占比例最高,双眼水肿在幼儿期(10.37%)所占比例最高。实验组热退时间、眼睑水肿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分别为(3.55±1.58)h、(3.82±1.17)h、(9.55±1.60)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0±1.80)h、(5.33±1.58)h、(10.44±1.66)h(t=3.64、2.47、2.67,P < 0.001、P=0.024、0.009)。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03%(107/1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92%(121/126),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3,P=0.003)。结论儿童EBV感染在不同年龄组的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上采用干扰素联合更昔洛韦效果更显著。

  • 标签: 疱疹病毒 更昔洛韦 干扰素 发热 咽充血 颈部淋巴结肿大 咽痛 双眼水肿 肝脾肿大
  • 简介:目的:了解胸腔积液与疱疹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恶性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腔积液、漏出性胸腔积液和其他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的胸水为标本,用PCR检测HCMV、EBV和HSV.结果:HCMV检出率为结核组27.9%、其他组20.9%、恶性组14.9%、漏出组8.5%;EBV检出率为其他组7.0%、恶性组6.4%、结核组2.3%、漏出组2.1%;HSV仅在结核组有2.3%的阳性发现,其余各组均未检测到阳性结果.结论:各种胸腔积液均存在疱疹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可能是导致或加重胸水征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胸腔积液 疱疹病毒 感染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深层角膜溃疡的疗效。方法本文选择我院在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受的3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深层角膜溃疡患者,将其分为了实验组和参照组两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对参照组患者应用了病灶切除手术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应用了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方式,随后分析了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视力上升情况、治疗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高,视力上升情况更加明显,治疗满意度更高,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深层角膜溃疡,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满意度,部分患者的视力还会得到提高。

  • 标签: 病灶切除联合结膜瓣遮盖术 单纯疱疹病毒性深层角膜溃疡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53例HSE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7例)及对照组(26例)。2组患者均给予足量抗病毒治疗及对症处理,对照组同时辅以传统认知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计算机辅助认知功能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对2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ivermead行为记忆测试(RBMT)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MoCA)总分、MoCA各分项评分及P300潜伏期、波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BMT评分(7.4±2.7 VS 4.2±3.3)、MoCA总分(27.03±6.73 VS 25.79±8.04)及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记忆、注意力、抽象、计算力、定向力等分项评分(4.57±1.06 VS 3.85±1.25,4.13±0.97 VS 3.56±0.98,5.67±1.03 VS 4.76±0.94,1.47±0.47 VS 1.15±0.42,2.94±0.74 VS 2.53±0.61,5.86±1.01 VS 5.24±1.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前2组患者P300潜伏期及波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P300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0.05),波幅均明显增加(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300潜伏期(318.16±16.03 VS 354.14±13.58)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300波幅(13.41±4.58 VS 10.38±3.19)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能进一步改善HSE患者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 记忆 听觉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实验组(18例,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中药治疗)和对照组(18例,采用更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时间以及复发率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4%显著高于对照组77.8%(χ2=4.403,P<0.05)。实验组复发率11.1%显著低于对照组38.9%(χ2=6.342,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治愈时间(14.68±8.61)d明显短于对照组(19.73±8.82)d,t=2.832,P<0.05。结论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采用更昔洛韦联合中药治疗的临床效果良好,复发率低,治愈快,可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更昔洛韦 中药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予更昔洛韦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治疗,治疗14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视力改善程度和治疗7、14d后角膜溃疡愈合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更昔洛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1b滴眼液可以显著提高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角膜溃疡的愈合程度和视力水平,且无一例患者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重视。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重组人干扰素滴眼液 更昔洛韦滴眼液 临床疗效 分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044-01
  • 简介:病史摘要

  • 标签:
  • 简介:  【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体积分数自体血清局部应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恢复期干眼的疗效。方法 纳入 2015年 7月至 2017年 6月就诊的 HSK进入恢复期合并干眼的患者 69例 69眼,随机分为 3组:低浓度治疗组给予体积分数 20%自体血清,高浓度治疗组给予体积分数 50%自体血清,对照组给予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眼液滴眼,均为每天 4次。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 7d、14d、28d的眼表疾病指数(ocularsurfacediseaseindex,OSDI)评分、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sItest,SI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角膜荧光素(fluorescence,FL)染色评分、角膜知觉、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混浊度。结果 两治疗组治疗后 OSDI评分降低,患眼 SIT值增加、BUT延长、FL染色评分降低,对照组患眼仅 BUT延长,但程度明显低于两治疗组。两治疗组患眼角膜水肿减退、中央角膜厚度降低并在14~28d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对照组患眼中央角膜厚度也较治疗前降低,但降低程度明显低于两治疗组;两治疗组患眼角膜混浊度减轻,而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两治疗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在治疗前健眼 SIT、BUT、FL染色评分、角膜知觉、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局部应用体积分数 20%和体积分数 50%自体血清均能有效缓解 HSK恢复期干眼症状且疗效无明显差异。

  • 标签:    自体血清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干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复发模型的建立及鉴定方法。方法选取12只BALB/c健康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紫外灯照射时间不同分为紫外灯照射3 min组、2 min45 s组和2 min30 s组,每组4只,观察角膜损伤情况以确定最适紫外灯照射参数。另取72只BALB/c健康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复发组,每组24只。所有小鼠均用手术刀片在右眼角膜划开#字,空白对照组滴入5 μl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复发组均滴入Ⅰ单纯疱疹病毒(HSV-1)悬液,感染后不予腹腔内注射HSV-1异种血清抗体。初次感染病毒后5周,对复发组采取紫外灯照射法诱导小鼠模型眼疾病复发;评价眼表病变症状评分和角膜擦拭液相对应的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培养后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照射时长2 min45 s为紫外灯照射最适条件。模型组和复发组小鼠在初次感染后1周内出现HSK表现,1周后症状逐渐消失。诱导复发前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模型组和复发组小鼠HSK均未自发性复发,经紫外灯照射后复发组小鼠1周内复发,出现HSK表现。诱导复发后1 d,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和复发组眼表病变症状评分分别为0.333±0.471、1.500±0.764和2.667±0.943;3 d时分别为0.000±0.000、0.833±0.373和5.167±2.267;7 d时分别为0.167±0.373、1.000±0.577和3.000±1.155;诱导复发后3 d,复发组眼表病变症状评分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ero细胞培养小鼠角膜擦拭液后发生漂浮、聚拢等形态学改变(CPE病变),复发组小鼠角膜擦拭液细胞培养CPE病变阳性率为71%(17/24),明显高于模型组的8%(2/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2个指标计算建模复发成功率可达71%。结论紫外灯照射可成功诱导未注射中和血清抗体的HSK小鼠复发。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复发模型 BALB/c小鼠 紫外灯照射法 非血清抗体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昔洛韦胶囊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把2019年2月-2020年9月收治的66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视为研究对象,通过双盲法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参照组,每组33例。参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更昔洛韦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好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例数少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更昔洛韦胶囊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更昔洛韦胶囊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应用价值
  • 作者: 王文军 宋娟 王瑞芳 万以秋 魏泽 姚海兰 韩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1-07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1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淮南 23200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06 包头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014040,首都儿科研究所生化免疫研究室,北京 100020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检测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 HHV)-6A、B和核糖核酸酶P/MRP 30 kDa亚基(RPP30)的三重芯片式数字PCR(chip digital PCR,cdPCR)方法确定HHV-6A与HHV-6B感染的病毒载量,及高病毒载量的HHV-6是否由病毒整合到染色体导致。方法根据已建立的HHV-6A、HHV-6B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 RT-qPCR)方法,建立HHV-6三重cdPCR方法。分别使用HHV-6A、HHV-6B病毒培养物进行敏感性检测,并与其他疱疹病毒进行特异性检测。随后,使用127份全血样本进行三重cdPCR方法验证。结果HHV-6 cdPCR与RT-q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良好(R2>0.97),且与其他疱疹病毒无交叉反应。对经RT-qPCR与cdPCR检测均为阳性的14份样本,经三重cdPCR方法检测,得到HHV-6A和HHV-6B的最低检测病毒载量分别为50拷贝/ml和105拷贝/ml。并且14份样本中HHV-6病毒载量与(RPP30拷贝数/2)的比值均小于1。结论建立的三重cdPCR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HHV-6三重cdPCR方法可以定量检测HHV-6A、HHV-6B的病毒载量以及RPP30的拷贝数。通过检测样本中HHV-6病毒载量与(RPP30拷贝数/2)的比值,可以确定高病毒载量的HHV-6是否存在染色体整合。

  • 标签: 人疱疹病毒6型 三重芯片式数字PCR 染色体整合HH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