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朦胧"诗人创作实践与其理论表述是非常契合,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建构起了一种独特心理诗学观念."朦胧"心理诗学观认为,诗歌是心灵舞蹈,是创作主体对其心灵及客观世界审美观照、审美把握和艺术表现,在由文本、创作主体意念和客观世界所构成审美张力结构中,强烈地突出创作主体意念在文本审美张力场中作用.这既是"朦胧"主观心理诗学观最重要特征,也是朦胧诗人区别于其他诗人主要标志."朦胧"主观心理诗学观念既与中外诗学传统有着紧密历史继承性,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诗学传统,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个性.

  • 标签: 诗学观念 创作主体 审美张力 诗派 创作实践 独特
  • 简介:1937年,朱光潜曾经是这样评论过废名:废名先生不容易懂,但是懂了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风味。他有一个深玄背景,难懂是这背景。

  • 标签: 废名 艺术形式 思想特征 1937年 朱光潜
  • 简介:在有关汉译英孰为“第一”问题上,不仅人言人殊,就是同一人对同一作品看法也时有摇摆不定之现象。因为一些译作当初署名不详或者根本就没有署名,致使今天对译者考证颇费周折,文章对钱锺书提出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或补充。

  • 标签: 汉诗英译 发轫之作考证 钱钟书
  • 简介:一新世纪只过去七年,仿佛预谋似的,民间界,继续掀起各种形式“揭竿起义”。江湖诗歌力量空前疯长,自由写作局面无边打开,这一切,都归结于网络兴起。它怂恿和集结了诗歌内部那些反叛民间能量——野心、理念和创造欲望,在几乎不受干预与节制前提下,举办了“反诗性”狂欢。如果要追溯的话,它可以直接二十年前第三代诗歌“源头”,

  • 标签: 第三代诗歌 中国 祛魅 自由写作 创造欲望 民间
  • 简介:《论音乐作品本质》是波兰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ZofiaLissa,1908—1980)创作一篇重要论文。(1)通过对“音乐作品”本质进行抽丝剥茧理论分析,置于历史化眼光下审视,与其说她是在尝试发现一个举世皆然、超越古今、无可动摇本质”,毋宁说是在挑明这种“本质历史相对性及意识形态性,甚或说,她无异于在宣告“音乐作品”终结。在文中,她坚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音乐作品”这一概念予以彻底批判与反思,吁请人们思考音乐文化时所惯用基本概念范畴打上问号,并进行历史清理。

  • 标签: 音乐作品 论音乐 丽莎 意识形态性 民间音乐 历史化
  • 简介:谭智基同志早在五十年代后期便放飞风筝了,1957年,他在《南方日报》发表了《小翠花》诗三首,在诗坛上崭露头角。其后他便在园中辛勤耕耘,坚持业余创作,把根深扎在生活沃土里,开放花。最近,他把三十多年来发表诗作,精选出版了诗集《彩色风筝》。谭智基诗歌是属于豪放型,如他性格一样——豪爽而又热情。他以灼热

  • 标签: 业余创作 小翠花 《南方日报》 五十年代 革命历史 清亮亮
  • 简介:禅宗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不立文字"也就是否定语言文字对思维内容表达能力。然而,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以及禅悟时,不可能在完全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状态下实现。再奇妙禅旨也无法脱离语言文字而自行存在。因此,尽管说是"不立文字",而事实却是禅师们已经以文字作为接引工具。从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禅法至明清,

  • 标签: 语言艺术化 禅宗 不立文字 语言文字 表达能力 思维内容
  • 简介:现当代文学史上,相当多新文学家写作旧体,其中有些人如鲁迅、郁达夫、田汉等旧体还达到了比较高水平。新文学家旧体创作普遍存在着一种非常复杂矛盾心态,值得关注。他们一面创作旧体,一面又认为旧体文学价值不如新诗,常常把旧体当作一种退而求其次文体,甚至为他们旧体写作感到不安或自责。

  • 标签: 矛盾心态 旧体诗 文学家 写作 现当代文学史 文学价值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中。李凤苞日记中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中“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中。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歌德形象”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中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司马迁“孔子删《》”说是《诗经》学史上一大公案,从唐代孔颖达对孔子“删《》”与否提出质疑后,争论至今不绝。本文不直接分析孔子是否“删《》”,而是论述司马迁“孔子删《》”这一说法形成过程,特别论述了孔子逐渐被“王”化这一过程与司马迁之“孔子删《》”说形成关系。

  • 标签: 《诗》 司马迁 “王” 孔子 《诗经》 孔颖达
  • 简介:八章》这组诗风格深沉浑厚,话语陌生抽象,思维意识玄妙深奥,是诗人穆旦对爱情这一复杂情感独到体悟.在诗中,诗人不仅以理性思维意识呈现了关于爱情发生和发展全过程,而且敏锐地洞察到了爱情中所存在个体“自我”与“神性”自然对话关系.在“人”与“神”所形成情感张力中,将对爱情理解引向了更为深层哲学范畴.

  • 标签: 穆旦 《诗八章》 “自我” “神性”
  • 简介: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一切艺术本质都是",主张艺术向回归,是从本性上而言,是对语言本性揭释。""是一种纯粹语言,只体现自体主观表达,而不被艺术审美及其表现形式所制约。海德格尔旨在为一切艺术寻找一个更本源性东西即诗意,在"诗意"化表达语境下,避免艺术异化。朱光潜曾说:"是文学精华,好艺术也是

  • 标签: 艺术的本质 中国诗学 平面设计 诗意 价值 原理
  • 简介:郭风先生在他一本新著《竹叶上珍珠》中,谈到他自己散文写作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之所以喜欢散文,因为散文追求诗情自然流露,并执意冲破种种外在形

  • 标签: 散文诗 自然美 郭风 音乐性 自然界 自然流露
  • 简介:王文诰对纪昀评点多有采用,其主要原因是二人对苏善于变化、不守故常等特点有着相近看法,同时都注重对苏诗艺术阐释和解析。但王文诰对纪昀评点也多有不满和驳难,王文诰反对纪昀以温柔敦厚教传统评论苏轼,同时反对纪昀对苏用语、用韵方面的指责。透过这些现象可以考察王文诰诗学宗尚、注释特点和注苏心态,确定其在苏轼研究史上价值和地位。

  • 标签: 王文诰 纪昀 引用 驳难
  • 简介:一片冰雪铸魂———试论张岱诗歌总体特征鲍恒张岱(1597—1680),字宗子,号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张岱素以其史著与散文名世,但同时又是一位极富个性诗人。这一点极少为世人所知。张岱诗歌作品,长期以来亦未能引起研究者们...

  • 标签: 张岱 “冰雪之气” 中国古典诗歌 历史人物 总体特征 艺术形象
  • 简介:1946年,伦敦约翰·默里出版公司出版了英国汉学家凯德琳·扬英译陆游诗集《陆游剑——中国爱国诗人陆游诗选》。本文拟从译介学、形象学角度考察凯德琳·扬对陆游诗歌误读以及陆游形象演变为爱国主义符号成因,并试图通过解符号化还原陆游真实形象。

  • 标签: 英译陆游诗 凯德琳·扬 译介学 形象学
  • 简介: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提出无达诂”,在诗经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价值。本文力求在具体历史语境中考辨这一诗学命题,考察董仲舒当代诗学现状,具体辨析“诂”和“传”内涵及其两者之间关系;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董仲舒提出“无达诂”理论命意,并试重估其理论价值。

  • 标签: 《春秋繁露》 董仲舒 历史语境 诗学 文学理论 儒家理想
  • 简介:欧阳修《诗经》诠释以古今相通“人情”作为推究义以及鉴别先儒注疏得失重要诠释尺度。他“人情”诠释理念,发掘了《诗经》这一儒家经典独特文本类型蕴含诗人生命情感体验.在对文辞情感表达与意境构造诠释上,一定程度地突破了汉儒讽喻诠释传统。

  • 标签: 欧阳修 诗本义 诠释学 人情 讽喻
  • 简介:本文立足于经典阐释学重构,从三个方面对《》被经学化这一命题进行阐释学关照,认为,首先,《》之文本就具有无限敞开阐释空间;其次,“乐舞”三位一体坍塌后,“凡圣贤之言《》,主于声者少,而发其义者多”阐释策略又造成了阐释者意义强加和文本意义转换;再次,《》被作为真理话语建构文本依据,在与儒家知识分子以及皇权意识形态相互塑造历史进程中。其权威地位才逐渐得以确立。在这三重因素合力与互动中,由《》向《诗经》经学化转换将是其不可逃避宿命所在。

  • 标签: 《诗》 经学化 阐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