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咏物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演变和齐梁咏物创作实际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理解齐梁诗人情性观,并对齐梁咏物本体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 标签: 齐梁时期 “本体” 咏物诗 情性观 诗人 诗歌创作
  • 简介:透过经学诠释学视域,儒家以“思无邪”为中心》教观,是历代儒士在《》之为“义之府”前理解中,对《》教意义在此时当下筹划、构建及修正。作为第一位自觉》学诠释者,孔子断章取义,引《》论《》,以“思无邪”本文字面意义对《》教意义予以概括性规定;《毛诗序》则将“思无邪”整体意义规定为一种政教类型,视《》本文为一个内在一致统一体,以“美刺”言,形成从整体到部分融贯一致封闭诠释循环系统:朱熹则以对本文实际真理肯定修正“美刺说”.并在“劝善戒恶”层面,重新构建了“思无邪”之“使人得其情性之正”去邪归正》教观。

  • 标签: 经学诠释学 《诗》教 思无邪 诠释学循环 完全性的先把握
  • 简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诗歌以模仿维多利亚浪漫主义诗人为能事,其诗歌节奏死板僵化,不利于诗人客观地再现诗性体验。庞德本着自己“日日新”创新诗学,在《华夏集》翻译中注重意象叠加与并置,创造性地使用绝对节奏,实现了对美国诗歌韵律创新,引发了轰轰烈烈自由运动,对韦利等后世诗人译者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绝对节奏 自由诗 庞德《华夏集》
  • 简介:闻一多先生已逝世60余载,在其47年的人生历程中,留下了“为万民鼓与呼”丰功伟绩,写下了文、史、哲融会贯通理论巨著与灵动有力诗歌作品,铸就了“正直、崇高、善良”之美德,而且体恤民生疾苦,以正义言行影响着社会与人心。因此,闻先生实为“社会之良心”,可谓现代诗人中“脊梁”。

  • 标签: 诗歌作品 闻一多 艺术内涵 诗魂 人生历程 丰功伟绩
  • 简介:和煦阳光普照大地,喜鹊在柳树枝头叽叽喳喳欢唱,好像在欢迎久别友人到来。我们相约来到北京海淀上庄老年庄园颐和居306室,拜访一位德高望重96岁高龄的当代著名诗人鞠盛先生。我与鞠老是忘年交,哪一年哪一天与他相识见面,似乎并不重要,反正是我们一见面,就相知如故。

  • 标签: 诗人 中华 印象 忘年交
  • 简介:本文旨在深入解读斯皮瓦克所界定对“伦理特异性”做出回应和负责任后殖民翻译诗学:后殖民翻译应履行文化批判与政治介入功能:呈现第三世界属下阶层、属下女性被遮蔽他者性;应承担正义伦理责任:对多重差异性第三世界属下他者文本爱与爱欲;应采取思维方式或认识论立场:一种“策略上本质主义”;以及应实行操作策略与技术:屈服于第三世界原文语言修辞性直译法。

  • 标签: 斯皮瓦克 属下阶层 伦理特异性 爱欲 策略上的本质主义.
  • 简介:由于明初士人诗学理论具有易代之际典型过渡特点——即立足于理学大背景之下,与朝代初兴所推行风雅政教观念有所应合,但又受到祧宋归唐思想影响,带有文学审美性质反理学倾向;因此,明初士人对李白诗歌风雅正音内涵挖掘,以及对李诗豪放飘逸之艺术个性无法回避,出现了理论上矛盾交错,这使得明初对李白理论评价,呈现出比元代更为明显理学与文学相融通特征以及艺术审美趋向。

  • 标签: 李白诗歌 明初 审美类型 选诗 批评 艺术个性
  • 简介:英国学者西蒙·沙玛说:“风景首先是文化,其次才是自然;它是投射于木、水、石之上想象建构。”也就是说,所有的风景都是有意识,特别是对诗歌而言。诗人沉浸于观看,在一个特定位置获得对风景感知和控制,从而让风景得以成型,这意味着以某种秩序建构一幅图画:它色彩、线条和次序。而这个过程,从实践过程讲,非常具体,而从想象力角度讲,又是极其抽象。

  • 标签: 毕晓普 现代诗人 毕肖普 沙玛 射于 雷顿
  • 简介:后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批评话语出现了一种革命式断裂,一些批评家借助于西方后现代思想资源启示而告别了自梁启超和王国维以来本质主义批评话语”。我将这种越出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后另行生成的话语形态称之为“中国新批评”。与本质主义批评的话语倾向相反,“中国新批评”根本特征是“反本质主义”,它反对根据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化本质对艺术进行“真理审判”,而将无限自由“思想反思”和“意义启示”作为批评根本目标。其结果必然是,20世纪中国单一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彻底“复数化”了。

  • 标签: 中国新批评 反本质主义 真理审判 意义启示
  • 简介:脱离现实、无所作为诗人喜欢梦游,最易陷入泛抒情泥淖.凌空蹈高,虚无飘渺,没有确定对象,指代模糊不明,所抒之情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流于空洞,失于浮躁,表面上是在提炼共性东西,实际上缺乏可感可触生活意蕴和个性特色,作品概念化和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

  • 标签: 诗人 地域性 谢幕 写作 同质化现象 个性特色
  • 简介:欧阳修穷而后工"诗学思想不仅受到屈原、司马迁、韩愈等人纵向影响,而且与其自身易学思想密切相关。欧阳修在易学理论中提出"物极而必反"思想,以及他在解释《困》卦时提出"困极而后亨"命题,实际上可视为其提出"穷而后工"这一命题最直接思想渊源。

  • 标签: 欧阳修 “物极而必反” “困极而后亨” “诗穷而后工”
  • 简介:<正>中流抒情诗集《鹿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第一版),辑诗人五、六十年代之交和七、八十年代之交诗作六十五首,从其形式上可划分为三类:(一)两两分段信天游体;(二)四四分段传统民歌体;(三)二四相间分段十四行体。第一类最多,共三十一首;第二类次之,有二十四首;第三类最少,只有十首。这些虽都是自由体新诗,却又有着鲜明格律化特色,而第三类就更能全面体现诗人独特风格,其格律化特色也最为突出。这些十四行体诗作集中表现了诗人在新诗形式探索中所取得艺术成就。分析这些十四行,可以看出其格律化有如下表现:

  • 标签: 艺术特色 六十年代 八十年代 独特风格 艺术成就 信天游
  • 简介:考察纷繁复杂20世纪90年代汉语诗坛,我们不难其尴尬语境中读到汉语诗歌写作粗粝精神本质:激进美学锋芒正在日益地钝化,玩弄语言拼贴游戏,精神空间被肉体欲望碎片填充,与无聊、琐碎、庸常日常生活达成和解。

  • 标签: 20世纪90年代 诗歌写作 王家新 精神本质 精神空间 日常生活
  • 简介:全球化进程必然导致民族文化与文化全球化冲突。对于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处新加坡华文旧体创作和传播而言,既要坚持古典文学样式写作,又要面对新加坡多元社会文化洗礼。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研究,即中国古典文学种类海外生存现状,以及在中外对话、交流中反观我们中国古典诗词在当代生存问题,是具有现代意识与前瞻性论题。

  • 标签: 文化特质 新加坡 旧体诗 后殖民主义 华文 中国古典文学
  • 简介:<正>何其芳(1912.2.5——1977.7.24),生于四川省万县.当他“还是封建家庭里小孩子时候,就在那些迟迟日影爬过墙壁,孤独夜鸟飞鸣在天空私塾日子里,文学,自然也只能是封建社会文学,就走到(他)生活里来了.它好像是无边黑暗里闪耀着惨白光辉灯火.”然而,当时他“既然不懂得就是那种不满意寂寞日子也是建筑在对于别人劳动剥削上,自然更不可能辨别那些封建文学有害方面”.1929年到上海人吴淞中国公学预科.1930年

  • 标签: 何其芳现象 中国新诗 《预言》 《夜歌》 作品 卞之琳
  • 简介:晚唐五代大量出现是“儒者”主体意识与诗风极盛背景相结合之产物。与以科举为导向经学教育相交织,成为孤寒沉沦之士修身立心之要途。作为诗歌创作形态“苦吟”也因此被赋予了彰显儒者之心深意,形成了风骚雅正基本诗学思想。同时,又将以《毛诗正义》为核心“比兴”“讽刺”理论加以拓变,形成“物象比”“内外意”等新批评概念,对晚唐诗重立“意”以及隐喻化和象征性思维也有深刻影响。进而,又从“道”与“格调”两大层面提升了近体诗学、诗史地位,其在唐诗学形成中独特价值不容抹杀。

  • 标签: 诗格 儒者 苦吟 毛诗正义 比物讽刺 诗学建构
  • 简介:白驹过隙.倏忽之间,新世纪脚步已走到2004年.回顾这几年来华文散文诗坛所经历风风雨雨,无论是躁动、跃动、律动,还是低迷、沉思、清醒,我们不能不讶异于这段历程之中变数.在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日常、人与心灵及人与人之间等等因素相互关联驱使下,尤其是在世俗化和商品化大潮席卷下,新世纪以来即近年来散文诗坛依然是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而今,即使站在2004年坐标点上,某些结果似乎还是难以断言或过早下结论.

  • 标签: 华文散文诗 大众文化 审美意识 艺术风格
  • 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出现最重要诗歌流派,纵观其大略,无非在写作空间领域开疆拓土,到现在为止琳琅满目,无所不至其极.其不同主要反映在主张上.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诗坛出现朦胧派.他们对当代诗歌传统规范进行挑战,先后大量发表了当时无法让“正规”诗坛接受充满新风格.

  • 标签: 诗歌流派 20世纪70年代 叙述 意识 原乡 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