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副词“也”的基本作用是建立在主体认知对比的基础上,其语用表述的核心结构为“也”+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语义特征表现为“[+单比]、[+类同]”或“[+通比]、[+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乙也(不)VPE/AP2;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通比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零前提或表示周遍、强调、时段和频次等构式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侧重句内语境,通比侧重句外语境,语力后者强于前者。

  • 标签: “也” 单比 通比 句模 语用
  • 简介:有不少同学习惯带有“像”字的句子都归为比喻句,这是不对的。请看下面的这些句子:1.石油钻探船像一座城堡耸立在海天之间。2.翠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 标签: “像”字句 比喻句 石油钻探 句子 学习
  • 简介:《西游记》中的“得”字句,使用极其频繁,格式也较为多样,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它的研究无论对汉语史还是对近代汉语而言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旨在描写《西游记》中由助词“得”字构成的句子的多样模式,并与现代汉语略作比较,不涉及“得”的历史衍变问题。这种句子中的“得”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用,或虽还使用,但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情况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不予讨论。《西游记》中的这种“得”字句虽然格式多样,但就其作用看,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的两大类,为叙述方便起见,本文分别称之为“V得”系和“V不得”系,文中我们用“V”代表动词,“O”代表宾语,“C”代表由

  • 标签: 现代汉语 近代汉语 趋向动词 肯定和否定 双音节 衬音
  • 简介:文言文中的"者"字句式,是古代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之一,在文中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分清这些句式,有助于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现将"者"字结构的几种句式介绍如下.

  • 标签: 中的字句 字句式 文言文中的
  • 简介:阅读中,常常见到以"是"字句为开头的文学作品.本文分析了这类"是"字句的结构特点,并从句子所包含的预设出发,探讨了这种句式常用作文学作品开头的原因.

  • 标签: “是”字句 作品开头 预设
  • 简介:文章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考察"得"字句的限制条件。语义上,补语所表示的结果、状态、程度等必须缘起于"得"前的动作行为或状态。句法上,否定式补语、"字句和"被"字句主要动词带的补语、二级补语等不能转换成状语。重动句的谓语动词通常不能是非自主动词;补语语义指向动作的重动句是否表示惯常性的行为要视整个句子的情状而定;动作行为为旧信息时一般不使用重动句。

  • 标签: 语义 缘起 句法 限制 重动句
  • 简介:《金瓶梅》中“得”字句(述补结构)分析夏齐富明代中叶的白话小说《金瓶梅》①中近代汉语语法现象非常丰富,该书“得(的)”字句,计1085例,这个统计不包括下面带“得”(或“的”)的这一类句式:(1)自从嫁得你哥哥,吃他忒善了,被人欺负……(35页)(2...

  • 标签: 《金瓶梅》 “得”字句 述补结构 “得”后成分 语义指向 “的”字短语
  • 简介:慈利方言里“得”的语法功能很丰富,可用作助词、助动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得”字句可分为能性和非能性两类,文章只对慈利方言中以“得”为标记的能性结构格式进行描写和分析,该方言谓词前的“得”可构成14种格式,谓词后的“得”可构成27种格式。

  • 标签: 慈利方言 能性结构 “得”字句
  • 简介:本文以《左传》等先秦文献为主要考察对象,借鉴原型及物性理论,探讨先秦汉语"可"字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进而基于类型学视野提出,先秦汉语的"可"字句是一种表达受事主体潜能性的助动词型中动式。

  • 标签: 可字句 句法 语义 及物性 中动式
  • 简介:本文对《醒世姻缘传》中的“比”字句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描写,从汉语“比”字句历时发展、现时比较的角度,揭示其诸多不同特性,以求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汉语“比”字句及其发展提供共时平面的有力佐证。

  • 标签: “比”字句 比动句 差比 异比
  • 简介:本文从句法语义入手,对"是"字句中"是"的语义性质和"是"字句的句义类型进行了探索.认为"是"语义性质,是由"是"系连的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确定的,"是"在句中具有可延续性、匀质性、无界性等语义特征.根据"是"系连的前后项之间的语义关系,可将"是+名"句分类作指别、等同、存现等句义类型,"是+非名"句可分为等同、陈述、说明等句义类型.

  • 标签: 语义 值域 分类
  • 简介:利用共时平面的观点,考察了“走”字在湖南方言中的演变过程。“走”字作为介词,是由实词一步一步虚化过来的。而这种虚化的过程也在共时平面上得以投射,从而为实词虚化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 标签: “走”字句 虚化 介词 湖南方言
  • 简介:唐五代时期的被动式主要有"为"字句、被字句、"教"字句和"喫(吃)"字句。其中被字句是这个时期的主要被动句形式,"教"字句和"喫(吃)"字句刚刚萌芽,而"为"字句已呈衰微之势。

  • 标签: 被动式 被字句 汉语历史语法
  • 简介:关于强调义“连”字句中“连”所引导成分(典型成员为NP)的定性,这些年来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至今未有定论。“连”后NP究竟是话题、焦点、话题兼焦点还是话题焦点呢?在研读了持有上述观点的几篇“连”字句经典文献后,我们认为,“连”字句的“连”后NP是话题,但不是典型的话题;是焦点,但是归入现有焦点分类体系中的任一小类都有困难;而称作对比性话题兼对比焦点或者新增一类焦点(话题焦点)也都各有阻碍。

  • 标签: “连”字句 话题 焦点 话题焦点
  • 简介:“蔫鸟正虫”,“正”不当释作“丘”,“虫”不当释作“蚰”,“正虫”应当读作“征赢”,“征最”犹“飞赢”。“化宦虫”,第二字不当释作“官”或“蚰”;“宦虫”应读作“蚊蛲”,谓“蚊行蛲动之虫”。“时至矣而不出”,“至”不当作如字读,而应读作“窒”,“窒”即“窒塞”之义。“莉默在廷”,第一字不当释作“嗣”,“莉”应读作“苟”。训为“假若”;“默”、“厌”为古今字,“厌”不读为“延”,也不训为“伏”,而应读作“宴”或“燕”,乃“安闲”之义;“在”训“居处”。“民忑相酮以寿”,第二字或释作“心”、“必”,均误,“芯”即“息”字,读作“总”,训为“聚合”、“聚会”;“醌”、“醵”在帛书中形近混用,“醌”即“酶(觞)”字,“觞”在文中作动词用,乃“向他人敬酒”之义:整句话是说,人民聚会在一起,相互敬酒为乐,而至于年寿长久。“精白敬官”,后二字不当释作“敢官”;“宫”比喻“心”;“精白”乃修心之术。

  • 标签: 马王堆 帛书 二三子
  • 简介:《行香子》这个词调为北宋新声,张先词乃创调之作,描写一女子容貌美,歌舞技艺高超但内心郁积愁恨。苏轼以此调写了七首,用于咏物、写景、酬赠、感叹人生。其后,秦观、李清照,辛弃疾、蒋捷等人都有作品。此为双调,六十六字,以四字句和三字句为主,

  • 标签: 字句 《行香子》 歌舞技艺 李清照 辛弃疾 词调
  • 简介:摘要汉语和越语都有被动句,而越语的被动标志大都由动词“bị”或“được”充当,称为“bị”字句。本文尝试从结构和语义特点着手,对汉越被动句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翻译时的技巧和方法。

  • 标签: 被动句 结构 语义 汉越互译 技巧
  • 简介:河南话中的动词"[in42]"是普通话中"寻"的方音读法,其基本义为"寻找"。"寻[in42]"在言语交际中,可以兼表两组动作方向相反、相对的语义于一身的"取"和"送"、"嫁"和"娶"含义,富有代表性。"寻[in42]"表"取、送"和"嫁、娶"正反向义有着坚实的认知基础。由"寻[in42]"构成的句式也多种多样,颇具特色。"寻[in42]"字句的口语色彩较为浓厚,有着不可替代的语用效果。

  • 标签: 河南话 “寻[ ”字句 认知基础 基干句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