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学龄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身体活动水平和久坐时间现况。方法2021年3月至5月连续纳入在线使用《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智能手机客户端的6~17岁哮喘患儿,发放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短卷评估其身体活动水平、学龄儿童健康行为(HBSC)问卷评估其久坐行为、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和哮喘控制测试(ACT)评估哮喘控制水平。收集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运动后呼吸道症状、是否坚持用药等临床信息。结果共收集265份有效问卷,年龄中位数9.4(7.5,11.6)岁,ACT/C-ACT得分≥20分者占比74.0%(196例),达到高、中、低活动水平者分别为52例、110例、103例。活动水平与性别、BMI、是否规律用药、父母文化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每日久坐时间≥2 h的患儿在学习日和周末分别为204例和233例,周末显著多于学习日(87.9%比77.0%,χ2=10.967,P=0.001)。160例(60.4%)患儿曾出现运动后呼吸道症状,最常见症状依次为咳嗽(72例)、喘息(53例)、呼吸困难(42例)、胸痛(16例)、胸闷(15例),但79.6%(211例)的患儿有参加身体活动的主观意愿。ACT/C-ACT得分≥20分者出现运动后症状比例显著低于得分≤19分的患儿(37.8%比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67,P<0.001)。结论学龄哮喘患儿身体活动多数处于中低水平,且久坐时间长;哮喘控制不良的患儿更易出现运动后呼吸道症状。应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运动处方,指导哮喘患儿进行安全有效的运动。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身体活动 调查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胃镜检查学龄患儿过程中的效果。方法200名首次接受胃镜检查的学龄患儿依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检查中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干预组患儿胃镜检查中不适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耐受程度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护理干预有助于增强学龄患儿对胃镜检查的耐受能力,有助于检查的顺利实施。

  • 标签: 胃镜检查 学龄期患儿 护理干预
  • 简介:本文提出了根据学龄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龄青少年犯罪的基础预防和重点预防的设想。青少年犯罪预防从学龄抓起,把青少年犯罪预防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主渠道的作用,还必须得到司法、公安、街道、家庭及有关社会团体的积极配合

  • 标签: 犯罪预防 学龄期 学校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学龄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运动状态,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连续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哮喘门诊确诊为哮喘的学龄患儿,将运动后无不适症状且无运动受限者定义为运动状态正常组(NE),运动后有不适症状和/或运动受限者定义为运动状态异常组(ANE),将性别、年龄、哮喘控制状态、反复咳喘病史长度、持续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时长、体质量指数(BMI)和各项肺功能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94例哮喘患儿,哮喘控制135例(69.6%)、哮喘部分控制39例(20.1%)、哮喘未控制20例(10.3%);NE组99例(51.0%),ANE组95例(49.0%);BMI正常111例(57.2%),超重32例(16.5%),肥胖51例(26.3%)。在所有病例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哮喘控制水平差(部分控制OR=4.77,95%CI:2.07~11.00,P<0.001;未控制OR=10.02,95%CI:2.70~37.22,P=0.001)、BMI增高(OR=1.15,95%CI:1.06~1.25,P=0.001),显著增加运动状态异常的风险。BMI正常的病例中,ANE组出现肺过度充气的病例显著多于NE组(43.8%比19.0%,P=0.005)。结论哮喘控制状态差、超重/肥胖是出现运动受限的危险因素,肺过度充气也可能对哮喘患儿运动产生影响。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运动 肺功能 影响因素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亲子阅读法对学龄哮喘儿童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30例学龄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哮喘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亲子阅读疗法,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记录干预期间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症状评分标准评价患儿日间和夜间症状,采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评价患儿自我管理行为。结果干预3个月时试验组哮喘发作次数(1.84 ± 0.51)次、急诊次数(1.16 ± 0.58)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3 ± 0.85)、(1.34 ± 0.3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81、2.084,P<0.05)。干预后试验组日间症状评分和夜间症状评分分别为(1.54 ± 0.35)分和(1.40 ± 0.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5 ± 0.43)、(1.98 ± 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632、2.338,P<0.05)。试验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以及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哮喘发作的识别与处理、运动、服药得分分别为(3.08 ± 0.32)、(3.02 ± 0.83)、(2.54 ± 0.66)、(3.46 ± 0.50)、(3.09 ± 0.79)、(3.23 ± 0.8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 ± 0.34)、(2.68 ± 0.65)、(2.18 ± 0.88)、(2.97 ± 0.79)、(2.77 ± 0.78)、(2.81 ± 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87~5.588,P<0.05)。结论亲子阅读法能够提高学龄哮喘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和急诊次数。

  • 标签: 阅读疗法 亲子互动 哮喘 学龄期儿童 自我管理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亲子阅读法对学龄哮喘儿童症状管理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130例学龄哮喘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哮喘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亲子阅读疗法,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记录干预期间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急诊次数,分别于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采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症状评分标准评价患儿日间和夜间症状,采用哮喘儿童自我管理行为问卷评价患儿自我管理行为。结果干预3个月时试验组哮喘发作次数(1.84 ± 0.51)次、急诊次数(1.16 ± 0.58)次,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53 ± 0.85)、(1.34 ± 0.3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281、2.084,P<0.05)。干预后试验组日间症状评分和夜间症状评分分别为(1.54 ± 0.35)分和(1.40 ± 0.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5 ± 0.43)、(1.98 ± 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632、2.338,P<0.05)。试验组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以及饮食、避免接触过敏原、哮喘发作的识别与处理、运动、服药得分分别为(3.08 ± 0.32)、(3.02 ± 0.83)、(2.54 ± 0.66)、(3.46 ± 0.50)、(3.09 ± 0.79)、(3.23 ± 0.8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 ± 0.34)、(2.68 ± 0.65)、(2.18 ± 0.88)、(2.97 ± 0.79)、(2.77 ± 0.78)、(2.81 ± 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87~5.588,P<0.05)。结论亲子阅读法能够提高学龄哮喘儿童的自我管理水平,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和急诊次数。

  • 标签: 阅读疗法 亲子互动 哮喘 学龄期儿童 自我管理行为
  • 简介:  1、自闭症儿童也能和正常孩子一样维持注意力,  2、某种固有的仪式化行为是孩子调整感官刺激的一种方式,能帮助自闭症儿童注意力集中

  • 标签: 儿童注意力 学龄期自闭症 注意力选择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学龄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效果。方法 本研究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选取某市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90例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学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包括病房环境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以及疾病健康知识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的基础上开展患儿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动员家长参与护理计划以及延续性护理等。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等于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学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临床治愈率,对减轻患儿心理负担、降低家长经济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护理工作中应当加强对患儿的综合护理干预,以提高患儿预后。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综合护理干预 学龄期 延续性护理
  • 作者: 翁泽林 刘传合 尹小梅 王红 董丽 王维 王慧敏 陈育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儿科学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 100020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 510120,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 100020,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儿科 102218,北京民航总医院儿科 10012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儿科医学部,北京 100853,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 100045,鲁西南医院儿科,聊城 2523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幼儿确诊哮喘3年后至学龄疾病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016年至2017年北京市5家医院诊断的2~5岁哮喘患儿共494例进行电话随访,收集并分析其近3年哮喘发作情况、症状控制水平以及伴发过敏性疾病情况等资料。结果完成电话随访并纳入本研究387例,男261例(67.4%),女126例(32.6%)。3年内哮喘无发作(临床缓解)246例(63.6%),3年内有哮喘发作(临床未缓解)141例(36.4%)。3年内有哮喘发作患儿,其症状表现为喘息116例(82.3%)、反复咳嗽59例(41.8%)、气促45例(31.9%)、胸闷或夜间憋醒22例(15.6%)。其哮喘发作诱因依次为呼吸道感染80例(56.7%)、变应原暴露46例(32.6%)、气候改变或寒冷空气刺激59例(41.8%)、剧烈运动36例(25.5%)、刺激性气味3例(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随访时年龄、出生后烟草暴露史、哮喘起病前反复呼吸道感染、个人过敏史、打鼾、过敏性鼻炎、近1年存在过敏性鼻炎、近1年存在过敏性结膜炎等在近3年临床缓解组和近3年临床未缓解组患儿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后烟草环境暴露、近1年存在过敏性鼻炎、近1年存在过敏性结膜炎为哮喘症状持续至学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幼儿哮喘至学龄,仍有1/3以上的患儿临床症状未缓解;出生后烟草环境暴露、近1年存在过敏性鼻炎、近1年存在过敏性结膜炎是哮喘未缓解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哮喘 转归 影响因素 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在学龄患儿围手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某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50例学龄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围术期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SAS评分、血压、心率、VA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学龄患儿实施围术期心理干预更有助于手术顺利开展,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心理干预 学龄期 围手术期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学龄骨折术后儿童恐动症现状,探索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儿童恐动症的预防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2月至2019年3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恐动症量表(TSK)对小儿外科住院部65例骨折术后1 d的学龄患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患儿年龄(9.55 ± 2.15)岁,TSK总得分(45.12 ± 5.33)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受伤原因、受伤部位、疼痛程度、是否接受疼痛相关指导患儿TSK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3.913~33.333,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疼痛相关指导、疼痛程度进入回归模型。结论学龄骨折儿童术后恐动症发生率高,建议以疼痛控制及指导为切入点进行预防及干预。

  • 标签: 儿童 骨折 恐动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童趣化术前访视在学龄全麻手术患儿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在本院手术室接受全麻手术的学龄患儿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常规术前访视,观察组则采用童趣化术前访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麻醉诱导期的合作程度及术前焦虑程度。   结果:观察组患儿麻醉诱导期的合作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前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童趣化术前访视应用于全麻手术患儿的术前访视中,可有效缓解患儿术前焦虑程度,增加患儿对麻醉和手术的配合度,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保障患儿身心健康。

  • 标签: 童趣化术前访视 患儿 术前访视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择取学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调查其行为问题,并施行针对性护理措施,评价其疗效。方法:在2018年1月-2021年1月区间内,抽取学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共计50例。所有患儿均接受行为问题的调查。遵行护理措施的不同,采取盲选法进行分组。抽取25例进入对照组中,实施常规护理措施。抽取25例进入观察组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评估组间的行为问题调查结果,护理效果评分值,区别性。结果:评估组间的行为问题调查结果区别性,两组患儿均产生最少一种行为问题,且最主要的行为问题均为学习问题,且组间区别性不大(P>0.05)。评估组间的护理效果评分值区别性,护理前区别性不大(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ADHD评分值更低(P<0.05)。结论:学龄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大多都会产生一种或多种行为问题,以学习问题为主。对其施行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学龄期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患儿 行为问题 针对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在学龄儿童过敏性鼻炎管理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入院治疗的93例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病例,将这93名儿童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于观察组,采用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结果:对比两组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护理效果,观察组护理效果更佳,P<0.05。结论:在学龄儿童过敏性鼻炎护理工作中,需要将适量的药物治疗和居家自我护理行为干预模式相结合,以此促进儿童康复,维护儿童的身体健康。

  • 标签: 居家自我护理 行为干预模式 学龄期儿童 过敏性鼻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学龄学龄前期癫痫对儿童的生态学执行功能及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样本选自本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例学龄学龄前期癫痫儿童与20例健康儿童,将20例学龄学龄前期癫痫儿童作为观察组,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儿童生态学执行功能各项指标及社会适应能力。结果①观察组儿童感情控制、任务启动、工作记忆、计划能力、抑制能力、转换能力等各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儿童。②观察组儿童独立因子、认知因子、社会自制因子、ADQ分等各项指标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结论学龄学龄前期癫痫儿童生态学执行功能明显受损,同时合并社会适应能力减退。

  • 标签: 学龄期学龄前期 癫痫儿童 生态学执行功能 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