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IBD)是累及胃肠道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制剂,通过阻止淋巴细胞向肠道炎症部位募集发挥治疗作用,具有肠道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的特点。本文就VDZ治疗IBD的药物机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疗效相关预测因素进行论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安全性 预测因子
  • 简介:摘要白介素(IL)-12和IL-23是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拥有共同的亚基p40,在固有免疫细胞和T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方面均发挥重要的免疫学功能。大量研究显示IL-12/23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抗IL-12/23单抗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阐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白介素-12 白介素-23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 生物制剂
  • 简介:摘要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类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由于其严重的致盲性和致残性,如何有效预防复发成为眼科医师考虑的重点。随着对NMOSD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和科技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单克隆抗体(mAb)不断进入临床试验研究,其中B细胞表面抗原CD20阻断剂利妥昔单抗已成为治疗NMOSD的一线药物,CD19阻断剂inebilizumab可降低NMOSD患者复发,减轻疾病致残;免疫治疗的基础上附加白细胞介素6受体阻断剂satralizumab、补体C5抑制剂eculizumab可降低复发;而纳他珠单抗、阿仑单抗等部分mAb可能对NMOSD的治疗无效。有关mAb治疗适应证的拓展及新药的上市仍需开展大规模、国际间的合作与更多的临床试验,同时其潜在的不良事件及费用问题不容忽视。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抗体,单克隆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检测重组抗IgE单克隆抗体(单抗)轻链互补决定区中天冬氨酸异构化程度的疏水作用层析(hydrophobic interaction chromatography, HIC)方法。方法采用木瓜蛋白酶酶切抗IgE单抗,产生抗原结合片段和可结晶片段作为HIC方法的样品。筛选不同品牌及官能团的色谱柱,优化流动相的组成及洗脱梯度,研究样品于5 ℃和-20 ℃条件下的稳定性;同时用强制破坏的方式考察该方法的稳定性检测能力。并对该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线性和准确度进行验证。结果采用TSKgel Butyl-NPR色谱柱、流动相甘油含量为5%时,色谱图的分离度较好。样品在进样器(5 ℃)中放置24 h或在-20 ℃中放置48 h可保持稳定。该方法能检出强制破坏样品的各成分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且专属性良好,重复性及中间精密度均符合规定,抗原结合片段各峰的线性决定系数均≥0.990且准确度均在90%~110%。结论建立的HIC方法可有效分析单抗制品天冬氨酸异构化程度。

  • 标签: 抗体,单克隆 天冬氨酸 异天冬氨酸 色谱法,高压液相 疏水作用层析
  • 简介:拟建立抗HIV-p24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及双抗体夹心法,用于检测艾滋病病人血清中的p24抗原.用纯化的基因工程表达的HIV-p24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融合,有限稀释法克隆细胞,ELISA筛选特异性抗体.结果克隆筛选出12株细胞,初步建立了检测HIV-p24抗原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本方法为监控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窗口期和艾滋病病人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了检测手段.

  • 标签: 抗HIV-P24单克隆抗体细胞株 重组HIV-P24蛋白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艾滋病毒
  • 简介:摘要:在环境检测、食品安全、医学诊断中,残留物质痕量检测的意义显著。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免疫分析技术,具备高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优势,且操作简单。但是在研制免疫分析技术时,获取小分子化合物特异性抗体比较重要。本文研究中,重点讨论小分子化合物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分析其在动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仅供参考。

  • 标签: 小分子化合物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动物医学领域
  • 简介:美国奥利基因(Origen)治疗公司28日宣布,他们首次用鸡蛋生产出全功能人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仅在鸡输卵管中表达,并以每枚鸡蛋产出1至3毫克的抗体沉淀在蛋白里,同用传统细胞培养方法产生的治疗用抗体相比,用这种新方法生产的抗体,有比传统方法生产抗体大10至100倍的杀灭癌细胞能力。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癌细胞 鸡蛋 生产 能人 能力
  • 简介:摘要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可能和多种细胞因子相关,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信号通路的阻断已作为重要的治疗靶点。阿达木单克隆抗体(ADA)是一种全人源性抗TNF-α单克隆抗体,免疫原性较低,对于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失败的炎症性肠病患儿,可考虑使用ADA治疗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阿达木单克隆抗体 炎症性肠病 儿童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乌司奴单克隆抗体(UST)治疗克罗恩病(C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采用UST治疗且治疗前结肠镜检查可见活动性病变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分析UST治疗第24/32周的内镜应答率和缓解率。结果共纳入36例基线处于结肠镜下活动期的CD患者,男性25例,女性11例;年龄(29.8±8.7)岁,病程38.0(15.5,66.1)个月。疾病部位:L1型(末端回肠型)4例(11.1%),L2型(结肠型)4例(11.1%),L3型(回结肠型)28例(77.8%),另外累及上消化道4例(11.1%)。患者疾病行为:非狭窄非穿透性28例(77.8%),狭窄性5例(13.9%),穿透性3例(8.3%)。(1)内镜活动性:第24/32周的内镜缓解率及应答率分别为33.3%(12/36)和63.9%(23/36)。UST一线与二线用药的内镜缓解率和应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临床活动性:36例患者中,基线处于临床活动期16例,临床缓解期20例。16例临床活动期患者第24/32周的临床缓解率和临床应答率分别为81.2%、93.8%。(3)影像学活动性:第24/32周27例患者经影像学评估后发现,3例L1型患者中,影像学应答或部分应答2例,无应答1例;24例L2型患者中,影像学应答5例(20.8%),部分应答19例(79.2%),无应答5例(20.8%)。19例活动性肛瘘患者中,愈合6例,部分应答2例,稳定6例,进展5例。(4)血清学和营养指标:第24/32周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水平较基线均显著改善(均P<0.05),但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较基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安全性: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及输液反应,仅2例出现不良反应。结论UST能够有效改善CD患者内镜表现、临床症状、影像学及营养指标,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标签: 乌司奴单克隆抗体 克罗恩病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预定位技术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阴性荷瘤鼠中探索西妥昔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Cetuximab)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的可行性。方法以反式环辛烯(TCO)-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修饰Cetuximab获得Cetuximab-TCO。以2,2′-((6-氨基-1-(4,7-双(羧甲基)-1,4,7-三氮烷-1-基)己烷-2-基)氮杂二酰基)二乙酸(L-NETA)为螯合剂,制备68Ga-L-NETA-四嗪(Tz)分子探针,测定其标记率、稳定性。体外培养基底样乳腺癌细胞MDA-MB-468(EGFR+)和MDA-MB-231(EGFR-),进行细胞摄取及阻断实验。用Balb/c-nu小鼠建立MDA-MB-468和MDA-MB-231皮下荷瘤鼠模型;将50 μg Cetuximab-TCO注入荷瘤鼠体内,经过不同时间(48、36、24和12 h)后再注射68Ga-L-NETA-Tz,利用"TCO-Tz"反应(点击化学特异性结合)实现68Ga-L-NETA-Tz与Cetuximab-TCO的体内连接;进行小动物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成功制备68Ga-L-NETA-Tz分子探针,标记率>95%,2 h放化纯>95%。体外细胞摄取实验证实了预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先后加入Cetuximab-TCO与68Ga-L-NETA-Tz后,1 h时MDA-MB-468细胞摄取率可达(0.69±0.04)%。体内PET显像及生物分布实验结果示,提前36 h注射Cetuximab-TCO,MDA-MB-468荷瘤鼠有最高的肿瘤摄取值[(0.77±0.05)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1 h]及最佳的靶/非靶比值(肿瘤/肌肉:4.67±0.46);给予过量Cetuximab的阻断组、未提前注入Cetuximab-TCO组及MDA-MB-231组肿瘤未见明显摄取[(0.35±0.01)、(0.39±0.05)、(0.45±0.10) %ID/g;F=15.50,P=0.002]。结论采用预定位技术,通过先后注射Cetuximab-TCO和68Ga-L-NETA-Tz,在荷瘤鼠模型中成功进行了靶向EGFR免疫PET显像,为单抗免疫PET显像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 标签: 抗体,单克隆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点击化学 同位素标记 镓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乳腺肿瘤 小鼠,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以强烈瘙痒、湿疹、2型免疫反应上调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复发性皮肤病,常与其他过敏性疾病相关。白细胞介素-4单克隆抗体是新型靶向治疗的生物制剂,可抑制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信号转导,部分患者应用后有效。

  • 标签: 皮炎 白细胞介素 生物制剂 特应性
  • 简介:利用肿瘤细胞特异性抗体治疗肿瘤是近年来医学研究的方向,单克隆抗体是目前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疗效较为显著的治疗方法之一.

  • 标签: 单克隆抗体治疗 反应例 治疗难治性
  • 简介:摘要抗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单克隆抗体(单抗)可用于儿童克罗恩病的诱导和维持缓解治疗,但目前国内尚缺乏抗TNF-α单抗治疗儿童克罗恩病的共识或指南,国内炎症性肠病领域的儿科专家借鉴国外最新指南以及国内抗TNF-α单抗治疗儿童克罗恩病的临床研究,特制定本共识,以进一步规范抗TNF-α单抗在儿童克罗恩病的治疗,为儿童克罗恩病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性意见。

  • 标签: 抗肿瘤坏死因子-α 克罗恩病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阿达木单克隆抗体 治疗 儿童 共识
  • 简介:目的: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纯化方法获得高纯度α-半乳糖苷酶单克隆抗体。方法:使用重组A蛋白偶联的琼脂糖凝胶捕获和纯化小鼠腹水中的α-半乳糖苷酶单克隆抗体。结果:获得了高纯度、高效价的α-半乳糖苷酶单克隆抗体。结论:应用重组A蛋白偶联的琼脂糖凝胶纯化α-半乳糖苷酶单克隆抗体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标签: Α-半乳糖苷酶 单克隆抗体 重组A蛋白 琼脂糖凝胶 纯度 效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型受体(IGF-ⅠR)单克隆抗体对ALL细胞株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ALL细胞株Jurkat及Reh为研究对象,用浓度分别为0和lμg/ml的抗IGF-ⅠR单克隆抗体(ab16890)及胰岛素(10-8mol/L)共培养两种细胞株各48h,收集两组细胞,以70%乙醇2ml4℃固定24h,上机检测两组的细胞周期。结果以1μg/ml的ab16890及胰岛素共同作用于Jurkat及Reh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G0/G1期的细胞明显增多(P值均小于0.05),说明加药后使两种细胞株均阻滞在G0/G1期。结论抗IGF-ⅠR单克隆抗体(ab16890)可诱导两种ALL细胞株凋亡并使细胞阻滞在G0/G1期。

  • 标签: 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抗IGF-ⅠR单克隆抗体 细胞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单克隆抗体(单抗)的酸碱电荷异质体对其生物活性和亲和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用过氧化氢、肽-N-糖苷酶F、羧肽酶B对抗Her2单抗进行氧化、脱糖、酶切处理。用阳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毛细管等电聚焦电泳分析抗Her2单抗的电荷异质体,使用微量差示扫描荧光法分析抗Her2单抗的热稳定性,用细胞增殖抑制法和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技术分析抗Her2单抗的亲和力。结果脱糖处理抗Her2单抗的酸性电荷异质体增加了5.58%,与免疫球蛋白G Fc受体1(high affinity immunoglobulin gamma Fc receptor Ⅰ,FcGR1A)的亲和力明显减弱,亲和力常数为9.032×10-8 mol/L。氧化和酶切处理抗Her2单抗的热稳定性降低,去折叠温度分别为63.6和59.5 ℃,均低于未处理抗Her2单抗(66.7 ℃)。结论3种处理均会使抗Her2单抗产生电荷异质性,脱糖处理抗Her2单抗与FcGR1A的亲和力减弱,氧化和酶切处理抗Her2单抗的热稳定性降低。

  • 标签: 抗体,单克隆 抗体亲和力 动力学 电荷异质体
  • 简介:OKT3是一种鼠源性抗CD3单克隆抗体的强效免疫抑制剂,其临床主要适应症是肾移植术后难治性排斥反应,其他适应症包括:①抗急性排斥反应的初始治疗;②术后预防排斥反应的诱导治疗,尤其是术后早期肾功能延迟性恢复;⑧选择性用于多克隆抗体治疗期间产生抗马或者抗兔抗体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但是OKT3在临床使用中可能出现诸多的副作用。

  • 标签: 抗CD3单克隆抗体 术后排斥反应 肾移植术后 OKT3 抗急性排斥反应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单克隆抗体导向的5-fu毫微球在肿瘤在动物体内的靶向作用及分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简称HPLC法),流动相为甲醇:水=2:98(V1:V2),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73nm。结果:精密度,按低、中、高浓度,其RSD(日内)分别为2.3%、2.1%、4.38%,RSI)(日间)分别为3.83%、1.69%,

  • 标签: 动物体内 5-FU 单克隆抗体 肿瘤 毫微球 靶向作用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晚期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带来了巨大获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以免疫细胞或肿瘤细胞表面的具有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的受体或配体为靶点而研发的一些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其通过阻断表达于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间的免疫检查点间的相互作用,阻断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单克隆抗体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两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本文主要从PD-1/PD-L1通路的生理作用、肿瘤免疫逃逸、PD-1/PD-L1单抗抗肿瘤作用、耐药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等几个角度出发,对PD-1/PD-L1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机制及新型肿瘤免疫治疗靶点进行全面综述。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肿瘤 免疫逃逸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