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血管内栓塞已成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最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在完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证正常脑静脉的引流通畅也是DAVF栓塞治疗的目标。本文报道应用静脉窦内球囊保护技术结合动脉入路成功栓塞l例复杂上矢状窦DAVF,并分析栓塞治疗策略与球囊保护的技术要点。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血管内栓塞 球囊
  • 简介: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及其应用效果。方法;调查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后患儿120侧,并与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患儿120例,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实施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模式前后护理工作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护理缺陷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流程管理模式前(P<0.05):结论:护理流程管理模式使儿科门诊静脉输液过程更加合理、科学,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护理工作效率,改进了护理服务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输液 流程管理模式 效果
  • 简介:目的本文报道我科对连续收治的10例侧窦区(横窦和乙状窦)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行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的初步经验.方法所有病人先进行脑血管造影,确诊为侧窦区DAVF后立即对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造影术并用NBCA胶或PVA颗粒进行栓塞.结果10位病人进行16次栓塞治疗(有6例行2次),共对23根供血动脉进行了栓塞.其中8例采用NBCA胶,另2例采用PVA颗粒进行栓塞.8例栓塞后获得解剖学和临床治愈,另2例虽获临床治愈,但造影中仍可见少量病灶残留.4例伴有搏动性耳鸣和杂音者在首次栓塞后其症状和体征消失,其中1例搏动性耳鸣在第一次部分栓塞后2个月复发,但在第二次栓塞后消失.无一例病人在栓塞后出现并发症.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栓塞治疗对于某些类型的侧窦区DAVF是一个安全、有效和微侵袭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侧窦 栓塞治疗 DAVF 病因 诊断
  • 简介:目的总结Onyx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Onyx对10例DSA确诊的颅内AVM进行栓塞治疗。AVM的直径在3~8cm,其中直径大于6cm的大型AVM6例。选用Ultraflow或Marathon微导管。每支供血动脉的注胶时间10-45min。结果栓塞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畸形血管团闭塞30%-50%1例,50%-80%2例,80%-90%4例,90%以上3例。术毕1例患者将微导管留置体内。全部病例随访2-12月无再出血。结论应用Onyx栓塞AVM可以较长时间的注胶,娴熟掌握注胶技巧和控制返流能够提高AVM的栓塞疗效。

  • 标签: ONYX 颅内动静脉畸形 栓塞
  • 简介:目的总结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的临床资料。肿瘤均由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一期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新出现面瘫1例;脑脊液鼻漏3例,再次手术修补1例;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加重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8~60个月,神经功能障碍均明显好转,无肿瘤复发。结论神经外科和头颈外科联合经颅-颈入路手术切除是治疗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神经鞘瘤,尤其是伴有明显的颈部扩展者的理想方法。

  • 标签: 神经鞘瘤 颈静脉孔区 手术后并发症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经北京市卫生局批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将于2014年9月3—5日举办北京市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高颅压及脑静脉病变诊治新进展学习班”,项目编号:2013—04-04-013(京)。本学习班依托宣武医院神经学科群的整体优势,紧密结合国际最新进展,在大量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对脑静脉疾病的鉴别诊断、治疗规范及神经介入放射学技术进行讲解。学习班结束后,学员经考核,可授予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学分6分。

  • 标签: 脑静脉疾病 静脉病变 学习班 高颅压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诊治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神经修复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s,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BMSCs,损伤后24h、移植后1、3、5周评价实验动物的神经功能状况,并检测B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移植的B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周后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F)、微管相关蛋白(MAP2);BMSCs静脉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BBB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5周后组织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脊髓结构较完整。结论BMSCs经静脉移植后可向脊髓损伤处聚集并存活分化,促进神经修复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静脉移植
  • 简介: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CVST患者行320排头颅CT一站式检查,包括CT平扫、各期增强,然后将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出容积图像,传入Vitreafx工作站,处理获得动脉期、动静脉混合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血管重建图像。结果12例CVST中10例累及多个静脉窦,2例为单个静脉窦受累。CVST直接征象有:CT平扫显示为“高密度三角征”(3例),“带征”(1例),CT增强显示“空三角征”(4例);间接征象有:血栓形成部位邻近脑组织水肿(3例),静脉性脑梗死(4例),静脉性脑出血(5例)。12例CVST中静脉期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可见特征性的“空槽征”。12例患者的CVST均经3D—DSA证实。结论与传统影像学检测方法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无创伤、时间短和辐射剂量少,对CV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脑静脉窦 血栓形成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动静脉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动静脉溶栓治疗的大脑中动脉闭塞59例患者(动脉溶栓27例,静脉溶栓32例)的临床资料。采用Mor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程度,GOS评价患者预后。结果动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ilIV级14例,Ⅱ~Ⅲ级6例,0~I级者5例,2例出现脑出血。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程度达MoriIV级者6例,Ⅱ-Ⅲ级者9例,0-I级者16例,1例出现脑出血。溶栓治疗90d后按GOS评价预后,动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12例(44.4%,12/27),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15例;静脉溶栓组恢复良好者6例(18.7%,6/32)中度残障、重度残障及死亡者26例。两组之间血管再通(包括MoriⅡ~IV级)率[动脉溶栓组和静脉溶栓组分别为74.2%(20/27)和46.9%(15/32)1及恢复良好率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动脉溶栓较静脉溶栓更有利于完全闭塞的大脑中动脉的再通和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大脑中动脉 栓塞 动静脉溶栓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基于信息化的静脉血栓栓塞症上报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于2014年6-12月期间,首先采取焦点小组访谈法建立静脉血栓栓塞症上报表,之后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相对接,并形成有效的上报制度和质量控制制度,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形成静脉血栓栓塞症信息化上报系统。2015年1月在全院范围内正式上线使用。结果:静脉血栓栓塞症信息化上报系统的应用可明显提高我院护理人员血栓防治管理水平(知识水平、技能操作正确率均有明显提升,P〈0.05)。结论:建立静脉血栓栓塞症信息化上报系统可提高临床对血栓的防治管理水平,降低患者痛苦;同时为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制定措施和制度提供数据和依据。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信息系统 上报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MR脑血管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CYST)形成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影像中心自2001年8月至2007年1月期间收治的12例CVS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均作常规SE序列和2D—TOF静脉成像(MRV),10例患者做DSA,8例患者做3D—TOF动脉成像(MRA)。比较不同成像方法对CVST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12例患者共显示34个CVST。SE序列显示9例17个,表现为静脉窦正常流空信号消失.出现异常信号。MRV显示11例32个,表现为正常静脉窦高信号消失或其内充盈缺损。DSA显示10例30个。MRA显示2例(2/8)脑动脉血管减少。MRV显示的病变静脉窦数目明显高于SE序列,病变检出的阳性率为93_3%(相对DSA)。MRV示6例经导管内注药溶栓治疗后随访的患者大部分病变静脉窦恢复正常高信号,溶栓前MRA所示脑动脉血管减少的2例患者则显示动脉血管明显增多。结论MR脑血管成像在CVST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脑静脉窦 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经岩下窦途径栓塞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海绵窦区DAVF病人的临床资料,均经岩下窦插管,以微弹簧圈、ONYX-18胶栓塞海绵窦和瘘口。结果15例插管成功,DAVF均达到完全致密栓塞。术后多数病人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术后并发颞叶梗死1例,致左侧肢体偏瘫。10例于6~24个月行DSA检查,均无复发。结论经岩下窦途径栓塞可作为海绵窦区DAVF的首选常规治疗方法。

  • 标签: 动静脉瘘 海绵窦 岩下窦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描述并评价急诊科护士对浅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其在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5所三级医院急诊科的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缺乏浅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在注射位置方面。结论:应加强对急诊科护士浅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运用激励机制激发护士的潜能,以提高临床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浅静脉留置针 知识 调查 急诊科护士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sinus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CSDAVF)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栓塞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2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的C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SA检查明确诊断并了解瘘口的部位、大小、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23例患者中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主要针对Barrow分型C型的患者;19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针对Barrow分型B型、C型或D型的患者。结果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中3例使用Onxy胶栓塞,其中1例治愈,瘘口完全消失,2例好转,瘘口部分残留,因部分供血动脉纤细扭曲,栓塞风险高,遂未完全栓塞;另外2例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均治愈,瘘口完全消失。5例经动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5例患者中2例术后长期随访,3个月~3年,定期复查DSA。其中1例完全栓塞的患者无复发,1例部分栓塞的患者瘘口仍有残留,较出院时无明显变化。18例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的患者中9例使用Onxy胶栓塞,9例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均治愈,瘘口完全消失,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症状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其中12例术后长期随访,3个月~3年,定期复查DSA无复发。结论介入栓塞是治疗CSDAVF的首选方法,静脉入路使用Onxy胶联合弹簧圈栓塞具有适应证广、栓塞完全的特点,是治疗CSDAVF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临床特点 介入栓塞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引起前额叶血肿的诊断和显微手术策略。方法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的4例前额叶血肿患者术前行CTA和DSA检查证实为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采用开颅手术电凝切断瘘口与引流静脉起始端,并清除额叶血肿。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术中均顺利切断瘘口及引流静脉起始端;术后无再出血、脑挫伤、癫痫、脑脊液漏,DSA复查无瘘口复发。结论开颅手术治疗几乎适合所有的前颅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尤其是合并额叶血肿者,开颅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优势在于治愈率高、并发症较少。

  • 标签: 硬脑膜动静脉瘘 前颅窝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0例重症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用西门子Artiszeebiplane双平板DSA,所配设备SystemsyngoX-WP三维后处理工作站,将DSA二维原始序列数据用Iflow软件分析处理,在一张图像上分别用红色、淡蓝色、深蓝色标记显示一侧颈内动脉或一侧椎动脉的全程血流情况。结果利用Iflow软件处理后能在同一张影像上显示脑血流彩色全循环图像,清晰显示血管走向、狭窄、闭塞等病变,可以自动计算出循环不同期血流达峰时间,帮助诊断、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指导治疗。结论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评估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影像诊断学的新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脑血流彩色全循环成像 诊断
  • 简介:患者,男性,32岁,间歇性头昏头痛一年,1995年8月2日晚上突然左上肢发麻,触电感,随即意识丧失,倒地,伴四肢抽搐,历时1min,无大小便失禁.同年11月CT检查报告右额叶大脑镰旁有2.8cm×3cm范围的不规则强化灶(图1),其间和边缘低密度交错;右顶叶交界处1.2cm×1.5cm的低密度灶,增强不明显.DSA检查右额叶中线部位显示畸形血管团2.5cm×2.6cm,大脑前动脉明显增粗,诊断右额动静脉畸形;右额顶低密度病灶.

  • 标签: X-刀放射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胶质瘤 病例报告 照射剂量
  • 简介: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DAVF)是发生在海绵窦壁及其周围硬脑膜的动静脉短路,血管内治疗具有较好疗效.本文对CDAVF血管内治疗的常用方法、适应证、并发症及术后评价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动静脉瘘 硬膜 海绵窦 栓寒 治疗性
  • 简介:目的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血栓部位、及颅脑CT和磁共振成像(MRI/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异常表现.结果妊娠及产褥期是CVT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人表现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颅内高压征,近半数以上病人伴有意识障碍、偏瘫、癫痫发作、颅神经损害、脑膜刺激征等.少数病例CT可呈条索征或空三角征.上矢状窦MRI特征表现为T1、T2加权像窦内高信号,DSA可见受累的一处或多处静脉窦显影不良、静脉循环时间延长.结论CVT临床表现多样,颅脑CT无特异性,MRI/MRA、DSA可帮助早期确诊并确定病变部位,多静脉窦或静脉血栓应引起注意.

  • 标签: 颅内静脉 临床表现 影像学诊断 静脉窦血栓形成 CT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31例脑静脉窦血栓(CVST)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将CVST患者分组为高Hcy及正常Hcy组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比较不同组之间血Hcy水平的差异及Hcy对CVST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①CVST组中Hcy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叶酸,维生素B1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CVST患者组中高Hcy组与正常Hcy组预后比较,好转率高Hcy血症组低于正常Hcy组(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CVST患者预后不佳。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脑静脉窦血栓 危险因素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