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口腔科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尤见于压力较大的青年人,且此病治疗难、易复发,直接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质量。心理因素已被证明是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原因之一,认知行为疗法属于心理学治疗方式的一种,已被应用于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以及身体症状如疼痛。认知行为疗法也被应用于口腔科,本文综述了适用于治疗下颌关节认知行为疗法的起源、概念形成、理论形成、特点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在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证据,为患者减少痛苦。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认知行为疗法 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0月之间收治的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接受稳定型咬合板进行治疗,戴用咬合板6个月之后观察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数值及张口度、关节弹响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治疗之后,患者VAS值及关节弹响发生率均比治疗前有了显著的降低,张口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下颌关节紊乱病能够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张口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 标签: 稳定型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 针灸治疗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9年7月·~2020年7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60例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30例,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再此基础上实施针灸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p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针灸治疗 临床疗效 扶他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磁共振成像在下颌关节紊乱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2022年5月时段我院收治的15例(30侧关节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从关节盘移位和变形角度分析,这些患者已经被诊断出关节可复性盘前移8侧,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12侧,现在对这些患者均实施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统计检查结果并计算检测准确率。结果:30侧关节均获得了清晰的磁共振图像,再这其中可见关节可复性盘前移7侧,检测准确率为87.5%;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11侧,检测准确率为91.67%。结论:磁共振成像能直观显示下颌关节内组织结构的形态和位置,其诊断正确率较高,可为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疗提供了直观且全面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诊疗
  • 简介:下颌关节解剖生理和功能的复杂性、下颌关节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以及老年人生理和病理的特殊性,构成了老年下颌关节疾病及其诊治的困难.老年人下颌关节下颌骨以及口颌系统肌肉都会发生增龄性改变,老年人下颌关节的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诊治都与年轻人有所不同,本文对此进行介绍.

  • 标签: 老年人 颞下颌关节疾病 损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牙列咬合特征对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MDs)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科就诊患者及自愿参加本研究的学生共12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有无TMDs症状分为阴性(28例)和阳性(98例)两组。根据下颌关节紊乱病双轴诊断(RDC—TMD)轴1诊断标准进行下颌关节(TMJ)检查,取牙列模型,对两组模型前牙覆袷、前牙覆盖、后牙覆袷覆盖和Spee曲线等4种主要的咬合特征进行测量,结果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史对于TMDs的发生并无显著影响(P〉0.05);而前牙覆铪、覆盖对TMDs发生均有一定影响(均P〈0.05),后牙反铪、锁铪对TMDs症状无明显影响(P〉0.05)。无论左侧还是右侧,TMJ出现杂音者的同侧Spee曲线曲度均较TMJ无杂音者的同侧Spee曲线曲度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MJ肌肉群扪诊疼痛与否对Spee曲线曲度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牙覆袷、覆盖异常可能是TMD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TMJ出现杂音与Spee曲线的曲度有显著相关性,当Spee曲线较平直时,TMJ杂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Spee曲线 覆铪 覆盖
  • 作者: 姜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关于咬合异常与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的关系,从主导病因到仅为局部生物学因素之一,自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的认识转变影响到临床诊治行为和研究方向。目前认为TMD致病因素为多因素,咬合因素与TMD的发生关联性较弱,但是有一些共性的咬合异常比如非工作侧干扰、最大牙尖交错位和后退接触位之间过度滑动、最大牙尖交错位不稳定等可能是促进TMD发生的危险因素。行为、生物学、环境、社会认知、精神心理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可以促进TMD症状的发生。在教学和临床工作中不能忽视医源性咬合创伤对促进TMD发生的风险,应重视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对疾病的影响,推荐综合治疗方法。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咬合异常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病因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的临床疼痛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急慢性下颌关节紊乱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使用模糊数字评分方法评价患者的疼痛强度,短式McGill疼痛调查表评价患者的疼痛感觉和感受。结果视觉模拟量表评价方法静止状态下急性与慢性组患者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功能状态下,急性患者的疼痛感高于慢性患者,差异明显,P<0.05。McGill表显示,两组患者均有胀痛、持续固定痛,在刺痛、牵扯痛等方面有差异,P<0.05。结论急性和慢性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都有明显的疼痛感,且对疼痛的感觉有所不同。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疼痛特征 调查
  • 简介: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disorders,TMD)是指诸多原因导致的下颌关节及周围咀嚼肌群出现的结构、功能及器质性改变.其发病率较高,约25%~88%[1].患者主要表现为咀嚼肌及关节区肌肉疼痛、开闭口关节弹响及下颌运动障碍等.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咬合板 咀嚼肌 TMD 口腔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温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下颌关节紊乱(TMD)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TMD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TMD健康知识宣教;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温针及康复训练,对照组则辅以消炎止痛药物口服及外用。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ricton下颌关节紊乱指数(CMI)量表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2组患者用力咬合时其肌、咬肌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值。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CMI评分、肌肉压痛指数(PI)评分、功能障碍指数(DI)评分、健侧及患侧肌、咬肌RMS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2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DI评分[(0.213±0.045)分]、CMI评分[(0.149±0.356)分]、患侧咬肌RMS值[(81.381±10.253)μV]、肌RMS值[(67.635±14.285)μV]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72±0.75)分]、PI评分[(0.083±0.049)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33±0.91)分]、PI评分[(0.133±0.081)分]、CMI评分[(0.235±0.043)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温针联合康复训练能有效缓解TMD患者疼痛,减轻关节功能障碍程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温针 康复训练 颞下颌关节紊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面断层X线片在下颌关节紊乱症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下颌关节紊乱症100例的病案资料,以核磁共振成像(MRI)为金标准,对比关节盘的位置、关节盘形态、关节盘周软组织、髁突运动曲面断层X线片与MRI图像的显示差异。结果曲面断层X线片关节盘的位置、关节盘形态及髁突运动的显示侧数与MRI图像比较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面断层X线片关节盘周软组织的显示侧数显著低于MRI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面断层X线片能良好显示关节盘的位置、关节盘形态及髁突运动,在MTJDS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曲面断层X线片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对手法与运动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手段治疗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我院于2012年3月-2015年3月间收治的患有下颌关节紊乱病的90例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比例设为11。其中,观察组予以手法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的手段治疗,对照组予以经皮神经的电刺激(TENS)与超短波进行治疗。结果比较组间各项下颌关节的功能评分,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比较组间治疗后的复发率,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在对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进行治疗时,采取手法与运动疗法相结合的治疗手段,能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改善,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手法 运动治疗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 简介:本研究以具有明显因素的38例少年儿童TMJD患者为对象、对矫治方法和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早期正畸治疗是必要的,指出正畸治疗TMJD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患者引起TMJD的主要错有正确的分析和诊断,并有的放矢地去矫正这些错。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少年儿童 正畸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物理康复疗法在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62例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患者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超激光、五官超短波、中频脉冲电等物理康复疗法和双氯芬酸钠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双氯芬酸钠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激光、五官超短波、中频脉冲电等物理康复疗法治疗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疗效显著,方法简便,患者痛苦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物理康复疗法 颞下颌关节紊乱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34例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稳定型咬合板治疗,观察临床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有效率为88.23%;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VAS)、颅下颌指数(CMI)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29例出现磨耗面,占85.29%,其中主要为双侧向型,占55.17%,其次依次为小侧向型、单侧向型。结论稳定型咬合板治疗下颌关节紊乱病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的重要价值。

  • 标签: 稳定型咬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下颌关节紊乱采用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选研究分析样本为2020年3月-2021年3月期间本院就诊76例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差异分组模式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均38例。对照组患者为康复训练,研究组患者为康复训练联合温针,对比分析两组相关指标。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下颌关节紊乱患者采用温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效果显著,可全面推广。

  • 标签: 温针 康复训练 颞下颌关节紊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下颌关节炎患者实施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下颌关节炎患者65例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32例患者实施关节腔注射药物的治疗,针对治疗组33例患者实施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对比两组下颌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干预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患者干预后的最大张口度明显大于参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下颌关节炎患者实施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治疗的有效性较为显著,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患者预后。

  • 标签: 颞下颌关节腔脉冲射频 颞下颌关节炎 治疗有效性
  • 简介:心理社会因素对于下颌紊乱病病人的康复迟延常被认为是重要的。本研究中,94位患有慢性下颌紊乱病的病人在进入多学科治疗方案前,进行了IMPATH:TMJ*的研究,以确定那种因素最能预测治疗结果。治疗结果以治疗前后颅下颌指数(CMI*)和症状严重指数(SSI*)明显降低来判定。随机将一半病人(n=47)的治疗结果返回到IMPATH:TMJ指标中,分离最能反映预测治疗结果的心理社会和人口统计学的指标。再对通过这些人(标准组)鉴定的指标进行显著性分析,以检测其效率。剩余的47人(交叉验证组)进行以上指标的交差证实检验。在标准组,低自我尊重,焦虑感,精神低落及睡眠活动被证实是对治疗结果预测最有用的指标,而每一项都与抑郁有关。对以上4项指标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对治疗的反应有49%的差异,差异非常显著(p<0.0001),47例中,41例(87%)预测治疗结果正确。将以上4项指标用于预测交叉验证组的47例病人,预测效果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1)。47例病人有37例(79%)用这些标准正确预测了治疗结果,对治疗反应的差异为28%。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的心理社会信息对慢性下颌紊乱病治疗结果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抑郁症状介导了慢性疼痛病人对治疗的反应。

  • 标签: 疗效 颞下颌紊乱病 预测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节造影锥形束CT影像检查在下颌关节紊乱病影像诊断中的意义,为TMD的影像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448例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关节上腔造影锥形束CT影像检查病例,分析患者年龄分布特点,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关节盘穿孔、关节囊扩张与撕裂等疾病分布情况及关节造影锥形束CT影像特点。结果448例TMD关节造影患者均为关节上腔造影,其中女性384例,男性64例,中位年龄31.5岁(14~81岁)。患者年龄分布显示,≤20岁者63例,>20且≤30岁者150例,>30且≤40岁者86例,>40且≤50岁者59例,>50且≤60岁者58例,>60岁者32例。影像诊断分布显示,关节盘前移位356例,其中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328例,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28例;关节盘穿孔152例;附着松弛或撕裂12例。结论关节造影锥形束CT影像检查对于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类疾病有明确的诊断意义。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关节盘前移位 关节盘穿孔 关节造影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