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离羽衣甘蓝S13-b位点受体激酶(SRK13-b)基因并进行序列及结构分析,构建SRK13-b结构的原核表达载体并进行重组蛋白质的原核表达和纯化。方法:提取羽衣甘蓝S13-bS13-b自交不亲和系花期柱头的RNA,用RT-PCR法分离SRK13-b基因;将编码SRK13-b激酶结构的序列插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14b中,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SRK13-bCT,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菌株,经0.1mmol/LIPTG诱导,用Ni—NTA亲和层析柱对SRK13-b激酶结构蛋白进行纯化。结果:分离获得羽衣甘蓝SRK13-b基因的长度为2571bp,编码856个氨基酸,GenBank收录号为EU180597;对SRK13-b激酶结构蛋白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SDS—PAGE显示相对分子质量约43×10^3的蛋白质特异表达,对表达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了SRK13-b激酶结构的融合蛋白。结论:羽衣甘蓝SRK13-b基因的克隆及激酶结构的原核表达,为研究SRK的功能及自交不亲和性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羽衣甘蓝 自交不亲和 S13-b位点受体激酶 原核表达 纯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溴结构蛋白4(BRD4)及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LC3B、p62在乳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并研究低氧调控下乳腺癌细胞HIF-1α、BRD4及自噬水平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125例乳腺癌组织和50例癌旁正常乳腺组织HIF-1α、BRD4、Beclin1、LC3B、p62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低氧(1%O2)刺激MCF-10A、MCF-7及MDA-MB-231细胞,24 h后检测低氧对细胞HIF-1α、BRD4、Beclin1、LC3B、p6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HIF-1α、BRD4、Beclin1、LC3B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及高表达比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而p62蛋白的高表达比率(42.4%, 53/125)低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70.0%, 35/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织中组织学分级越高,HIF-1α、BRD4、Beclin1、LC3B高表达率越高(P<0.05)。淋巴结转移、存在脉管瘤栓者常伴有HIF-1α、Beclin1高表达(P<0.05)。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阴性组的HIF-1α、BRD4、Beclin1、LC3B高表达比率较ER/PR阳性组增高(P<0.05)。HIF-1α高表达与HER2阳性有关(P<0.05)。HIF-1α、BRD4、Beclin1、LC3B两两之间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氧刺激24 h后乳腺癌细胞的HIF-1α、BRD4、Beclin1、LC3B蛋白表达上调,p62表达下调。结论乳腺癌组织中存在低氧现象并诱导自噬。HIF-1α与BRD4表达存在正相关,提示BRD4参与了乳腺癌低氧微环境对自噬的调控。乳腺癌HIF-1α、BRD4及自噬的高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微环境 自噬
  • 简介:利用蛋白质转导结构(PTDs)可以将与之融合表达的蛋白质直接送入细胞中.将通过筛选噬菌体展示锌指文库得到的特异作用于SV40启动子上9bp序列的三锌指结构的序列插入含有TAT蛋白的蛋白质转导结构的表达载体pET-TAT-NLS中,构建融合蛋白的表达载体pET-TAT-NLS-clone3.融合蛋白在E.coliBL21(DE3)中得到了可溶性表达,含量约占总蛋白的18%;并通过镍亲和凝胶层析柱得到了较好的纯化融合蛋白.

  • 标签: TAT 蛋白质转导结构域 SV40启动子 三锌指结构 融合蛋白 可溶性表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Ⅲ型纤维连接蛋白结构蛋白3B(FNDC3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及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调控的可能信号通路。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FNDC3B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差异,用GEPIA分析FNDC3B在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mRNA表达差异。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胰腺癌病例资料,利用SPSS 25.0分析FNDC3B表达差异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胰腺癌患者生存曲线。STRING数据库分析与FNDC3B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FNDC3B在胰腺癌中调控的可能信号通路。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NDC3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038±0.103比0.341±0.027,t=22.807,P<0.01)。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FNDC3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均<0.05)。FNDC3B基因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χ2=12.115,P<0.01)、病理分级(χ2=11.490,P<0.01)和N分期(χ2=3.962,P<0.05)密切相关,与性别、病理分期、T分期、M分期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风险比(HR)=2.001,95%可信区间(CI)=1.193~3.354,P<0.01]和FNDC3B mRNA表达水平(HR=1.595,95%CI=1.051~2.421,P<0.05)对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存在显著影响。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FNDC3B mRNA表达水平(HR=1.565,95%CI=1.011~2.423,P<0.05)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NDC3B高表达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FNDC3B低表达组患者(χ2=4.898, P<0.05,中位生存时间为592 d比634 d)。STRING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与FNDC3B相互作用蛋白有FAM46A(分值=0.687)、ZNF469(分值=0.672)、B3GNT7(分值=0.647)等。GSEA研究结果显示,FNDC3B mRNA高表达样本富集到TGF-β、WNT、NOTCH、JAK-STAT、mTOR等信号通路相关基因集(P均<0.05)。当FNDC3B基因表达上调时,上述通路被激活。结论FNDC3B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通过调节FAM46A等相互作用蛋白及激活TGF-β等信号通路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癌作用。

  • 标签: Ⅲ型纤维连接蛋白结构域蛋白3B 胰腺癌 表达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卷曲螺旋结构蛋白137(CCDC137)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免疫印记及实时定量PCR实验用于检测CCDC137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小干扰RNA(siRNA)下调CCDC137后的沉默效率验证;噻唑蓝(MTT)及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用于检测CCDC137对骨肉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划痕实验及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用于检测CCDC137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免疫荧光实验检测CCDC137对骨肉瘤细胞极化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CDC137在骨肉瘤组织(1.56±0.45)表达高于癌旁组织(0.99±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4,P<0.01);下调CCDC137后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两条siRNA抑制CCDC137表达后490 nm波长处吸光度值(0.22±0.18、0.23±0.16)低于对照组(0.46±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956,t2=3.025,P<0.01),CCK-8实验抑制CCDC137表达后吸光度值(0.16±0.12、0.18±0.14)低于对照组(0.37±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843,t2=2.361,P<0.01);下调CCDC137后抑制内皮细胞迁移,两条siRNA抑制CCDC137表达后迁移能力(62.67±7.51、54.67±2.52)低于对照组(81.33±6.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41,t2=6.990,P<0.01);两条siRNA沉默CCDC137后血管新生能力(2.33±0.40、2.63±0.32)低于对照组(5.73±0.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21,t2=8.420,P<0.01)。下调CCDC137后骨肉瘤细胞极化(52.67±4.04)细胞数目低于对照组(83.33±4.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72,P<0.01);角度(35.27±10.56)低于对照组(64.27±12.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12,P<0.01)。结论CCDC137能够促进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血管新生及细胞极化。

  • 标签: 骨肉瘤 增殖 极化 血管新生
  • 简介:摘要Ras-GTP酶激活蛋白SH3结构结合蛋白1(Ras-GAP SH3 domain-binding protein,G3BP1)是RNA结合蛋白,通过调控mRNA稳定性和翻译来应对外界刺激,被认为是应激颗粒的成核因子之一。G3BP1在应激颗粒中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除此之外G3BP1在应激颗粒外与RNA的相互作用,调节基因表达的功能也不容忽视。G3BP1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肿瘤进展、侵袭和转移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G3BP1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G3BP1近年来在肿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其在肿瘤进展、应激颗粒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 标签: 肿瘤 Ras-GTP酶激活蛋白SH3结构域结合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贮袋炎患者的肠屏障功能,探索核苷酸寡聚化结构2(NOD2)蛋白在回肠贮袋炎中的作用,为研究UC并发贮袋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镜中心行贮袋黏膜活组织检查的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贮袋炎疾病活动度指数将患者分为贮袋炎组(20例)和非贮袋炎组(30例)。另选择未行手术治疗的UC患者为对照组(10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贮袋炎组和非贮袋炎组患者的肠腔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并计算对照组、非贮袋炎组和贮袋炎组患者的闭合蛋白、α人防御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统计学方法采用Levene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贮袋炎组患者的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结构和腔面微线毛损伤严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贮袋炎组患者肠黏膜中闭合蛋白、α人防御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和非贮袋炎组[分别为(19.3±0.4)%比(84.0±0.3)%和(77.9±0.5)%,(60.0±1.3)%比(85.0±0.1)%和(77.3±0.4)%,(46.1±1.6)%比(72.0±0.7)%和(60.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51、-7.514,-3.943、-2.970,-5.115、-2.982;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OD2的表达水平与闭合蛋白、α人防御呈正相关(r=0.671、0.628,P均<0.01)。结论回肠贮袋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受损,NOD2相关的肠屏障损伤可能在回肠贮袋炎发病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贮袋炎 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2基因 肠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三结构蛋白14(TRIM14)的表达,分析TRIM14表达水平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关系,探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胰腺外科行手术切除且病理确诊的胰腺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共17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胰腺癌及癌旁组织TRIM14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癌组织TRIM14、磷酸化p65(P-p65)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癌组织NF-κB靶基因Bcl-xl、CCND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EGF-C) mRNA表达。分析TRIM14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TRIM14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关系;分析TRIM14表达水平与NF-κB信号通路活化的内在联系。结果胰腺癌组织TRIM14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86.93%(153/176)比27.27%(48/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IM14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00、0.000、0.021),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分化程度、远处转移无明显相关性。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RIMI14蛋白的表达水平为影响胰腺癌患者无瘤生存期(RR=1.706,95% CI 1.237~2.429,P=0.029)和总生存期(RR=1.806,95% CI 1.984~2.831,P=0.029)的独立危险因素。胰腺癌组织TRIM14与P-p65的表达变化高度相关(r=0.86,P<0.01),与Bcl-xl、CCND1、VEGF-C mRNA的表达水平也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85、0.91、0.92,P值均<0.01)。结论TRIM14在胰腺癌组织高表达,是判断胰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TRIM14可能通过激活NF-κB通路参与胰腺癌发生及恶性进展过程。

  • 标签: 胰腺肿瘤 疾病特征 三结构域蛋白14 临床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春新碱调控RAS相关结构蛋白2A(RASSF2A)去甲基化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不同浓度长春新碱组,将慢病毒转染至LV-NC组(转染LV-NC慢病毒液,感染复数为70)和LV-RASSF2A组(转染LV-RASSF2A慢病毒液,感染复数为70)SKOV3细胞,空白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采用CCK-8法检测6.25 nmol/L长春新碱组、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50 nmol/L长春新碱组和10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SKOV3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蛋白的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水平。结果6.25 nmol/L长春新碱组、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50 nmol/L长春新碱组和10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7.19±4.49)%、(73.67±8.62)%、(66.35±6.04)%、(50.32±6.00)%和(34.92±6.11)%,均低于对照组[(100.46±4.69)%,均P<0.05]。培养48 h时,长春新碱半数抑制浓度为50.02 nmol/L。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和5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41.70±2.21)%、(32.15±1.80)%和(23.00±2.01)%,均低于对照组[(100.78±5.66)%,均P<0.05)];SKOV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65±0.27)%、(5.21±0.76)%和(10.46±1.00)%,均高于对照组[(2.12±0.23)%,均P<0.05)]。SKOV3细胞中RASSF2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2±0.04和0.24±0.02,均低于IOSE-29细胞(分别为1.00±0.07和0.68±0.04,均P<0.05)。LV-RASSF2A组SKOV3细胞的存活率、增殖率和凋亡率分别为(68.92±3.94)%、(16.38±2.16)%和(8.65±0.56)%,与LV-NC组[分别为(101.60±4.39)%、(100.73±3.29)%和(4.06±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上调RASSF2A的表达,促进RASSF2A启动子去甲基化,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标签: 卵巢肿瘤 长春新碱 RAS相关结构域蛋白 去甲基化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春新碱调控RAS相关结构蛋白2A(RASSF2A)去甲基化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不同浓度长春新碱组,将慢病毒转染至LV-NC组(转染LV-NC慢病毒液,感染复数为70)和LV-RASSF2A组(转染LV-RASSF2A慢病毒液,感染复数为70)SKOV3细胞,空白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采用CCK-8法检测6.25 nmol/L长春新碱组、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50 nmol/L长春新碱组和10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SKOV3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蛋白的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水平。结果6.25 nmol/L长春新碱组、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50 nmol/L长春新碱组和10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7.19±4.49)%、(73.67±8.62)%、(66.35±6.04)%、(50.32±6.00)%和(34.92±6.11)%,均低于对照组[(100.46±4.69)%,均P<0.05]。培养48 h时,长春新碱半数抑制浓度为50.02 nmol/L。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和5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41.70±2.21)%、(32.15±1.80)%和(23.00±2.01)%,均低于对照组[(100.78±5.66)%,均P<0.05)];SKOV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65±0.27)%、(5.21±0.76)%和(10.46±1.00)%,均高于对照组[(2.12±0.23)%,均P<0.05)]。SKOV3细胞中RASSF2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2±0.04和0.24±0.02,均低于IOSE-29细胞(分别为1.00±0.07和0.68±0.04,均P<0.05)。LV-RASSF2A组SKOV3细胞的存活率、增殖率和凋亡率分别为(68.92±3.94)%、(16.38±2.16)%和(8.65±0.56)%,与LV-NC组[分别为(101.60±4.39)%、(100.73±3.29)%和(4.06±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上调RASSF2A的表达,促进RASSF2A启动子去甲基化,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标签: 卵巢肿瘤 长春新碱 RAS相关结构域蛋白 去甲基化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五肽重复结构3(PTCD3)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PCa数据集,利用R语言包"ggsignif"、"survival"、"clusterProfiler"和"GSVA"分析PTCD3在PCa组织中的表达量及其与PCa患者临床特征和生存预后以及其发挥作用的相关机制;构建干扰PTCD3表达的PCa细胞株DU145,分别为空白组(DU145 si-NC)和干扰组(DU145 si-PTCD3),利用细胞增殖-毒性检测试剂盒、细胞体外侵袭实验和海马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侵袭能力和线粒体功能。组间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PTCD3在PCa组织表达增多(PCa比良性前列腺为2.546±0.306比2.443±0.236,P<0.01)。PTCD3在PCa组织中的高表达与高Gleason评分(Gleason评分≥8分比Gleason评分<8分为2.631±0.324比2.485±0.277,P<0.01),肿瘤转移(转移比非转移为2.637±0.356比2.526±0.291,P<0.01)和高临床分期(≥T3A比<T3A为2.570±0.311比2.502±0.286,P<0.05)有关。高表达PTCD3的PCa患者总生存期[风险比(HR)=0.233,P<0.05]和无疾病进展生存期更短(HR=0.526,P<0.01)。PTCD3相关的生物学进程为细胞器裂变,参与组成浓缩的染色体,调控腺苷三磷酸酶活性。PTCD3高表达相关基因主要富集的信号通路为G2M检测点和E2F靶点;低表达相关基因主要富集在活性氧通路和异生物质代谢相关通路。成功构建低表达PTCD3的DU145细胞株。沉默PTCD3后,DU145细胞的增殖(si-PTCD3比si-NC为1.267±0.037比2.057±0.069,t=22.480,P<0.01)和侵袭能力(si-PTCD3比si-NC为323.700±28.150比709.300±81.220,t=7.771,P<0.01)减弱;基础呼吸率[si-PTCD3比si-NC为(27.230±6.328) pmol/min比(50.010±4.134) pmol/min,t=5.221,P<0.01]、ATP相关呼吸率[si-PTCD3比si-NC为(20.510±4.542) pmol/min比(43.000±2.109) pmol/min,t=7.778,P<0.01]和最大呼吸率均下降[si-PTCD3比si-NC为(30.020±5.273) pmol/min比(60.070±4.364) pmol/min,t=7.602,P<0.01]。上述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CD3在PCa组织中表达升高,高表达PTCD3提示患者预后不佳,PTCD3可能参与调控PCa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活性以及细胞分裂的生物学进程,进而调控PCa的进展。

  • 标签: 前列腺癌 预后 进展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展舆 李彦 张玉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广东省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丧失。虽然帕金森病的病因可能是多因素的,但神经炎症是该疾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是调节炎症的多蛋白先天免疫复合物。在帕金森病神经炎症中,NLRP3炎性小体复合物组装募集并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激活的caspase-1切割炎性因子白细胞介-1β和白细胞介-18的前体,从而启动下游炎性级联反应,加重多巴胺神经元损伤。本综述中对NLRP3炎性小体在帕金森病病理生物学中最新研究进行总结,并且讨论了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缓解帕金森病进展的潜在策略。

  • 标签: 帕金森病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 炎症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含有WW结构的泛素蛋白连接酶1(WWP1)相互作用蛋白,探讨WWP1和依托泊苷诱导蛋白24(EI24)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利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筛选与WWP1相互作用的蛋白,并利用免疫共沉淀来进行相互作用验证。通过体内泛素化实验验证泛素连接酶WWP1与EI24酶和底物的关系。以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建立WWP1和EI24稳定过表达或敲低表达的肝癌细胞系。通过细胞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实验和裸鼠成瘤实验检测WWP1和EI24对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WWP1可以与底物EI24相互作用,并能够在体内将EI24泛素化降解。成功构建稳定过表达或敲低表达的WWP1和EI24的肝癌细胞系HepG2。在HepG2细胞中,过表达WWP1可以降低内源EI24的蛋白水平,而敲低WWP1可以使EI24蛋白水平增加。细胞计数盒8(CCK-8)法检测结果表明,在36 h时,WWP1过表达组和shWWP1组细胞的相对增殖活性分别为(347.00±8.15)%和(187.08±4.86)%,与对照组(270.33±15.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36 h时,EI24过表达组和shEI24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分别为(183.75±8.11)%和(317.33±9.60)%,与对照组(270.33±15.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WWP1过表达组和shWWP1组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52±7)个/视野、(76±4)个/视野和(19±3)个/视野,WWP1过表达组细胞克隆形成明显增多(P<0.05),而敲低WWP1后细胞克隆形成较对照组减少(P<0.05)。对照组、EI24过表达组和shEI24组的克隆形成数分别为(38±4)个/视野、(10±3)个/视野和(69±7)个/视野。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EI24使细胞克隆形成明显减少(P<0.05),敲低EI24的表达使细胞克隆形成明显增多(P<0.05)。裸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经过4周同等条件喂养后,对照组、WWP1过表达组和shWWP1组的裸鼠移植肿瘤体积分别为(1 400.00±43.71)mm3、(2 636.67±290.45)mm3和(642.17±36.00)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WWP1过表达组和shWWP1组的裸鼠移植肿瘤重量分别为(1.23±0.08)g、(2.05±0.17)g和(0.88±0.09)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WP1过表达组细胞成瘤能力明显增强,shWWP1组成瘤能力明显减弱。对照组、EI24过表达组和shEI24组的裸鼠移植肿瘤体积分别为(1 245.17±93.10)mm3、(662.17±60.88)mm3和(1 986.67±226.75)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EI24过表达组和shEI24组的裸鼠移植肿瘤重量分别为(1.15±0.04) g、(0.85±0.02)g和(1.73±0.0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I24过表达组细胞成瘤能力明显减弱,shEI24组成瘤能力明显增强。结论WWP1可以靶向底物EI24进行泛素化降解,并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

  • 标签: WW结构域的泛素蛋白连接酶1 依托泊苷诱导蛋白24 肝肿瘤 泛素连接酶 蛋白降解
  • 简介:目的:采用巢式PCR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基因进行扩增,对获得的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找出克隆鼠Igκ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的通用方法。方法:设计22对扩增鼠Igκ轻链可变区和重链可变区基因的引物,对6株鼠抗人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进行克隆并测序,与NCBI公布的鼠免疫球蛋白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巢式PCR方法可以有效避免单克隆抗体克隆过程的假基因,并且得到的单克隆抗体的氨基酸序列均符合鼠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特征。结论:建立了克隆鼠免疫球蛋白轻链和重链可变区基因的通用方法,为后期克隆鼠源性单克隆抗体的可变区基因提供了基础,并为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与抗体的结合位点提供了实验数据。

  • 标签: 甲型H1N1流感病毒 单克隆抗体 可变区 巢式PCR 序列分析
  • 简介:摘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样受体3(NLRP3)炎性小体是核苷结合样受体家族成员之一,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激活产物IL-1β和IL-18可导致免疫细胞聚集并诱发后续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近年来NLRP3炎性小体备受关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其与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NLRP3炎性小体的结构、免疫功能及其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和作为这些疾病治疗靶点的前景。

  • 标签: Nod信号接头蛋白质类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风湿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心衰患者中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蛋白-3(TIM-3)的表达及其对T细胞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至10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86例(心衰组)和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查体的健康对照32名(健康对照组),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中TIM-3的表达。分选CD4+ T细胞和CD8+T细胞,使用抗TIM-3抗体刺激培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D4+T细胞培养上清中干扰-γ(IFN-γ)、白细胞介(IL)-4、IL-10、IL-35、IL-17、IL-22水平和CD8+T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FN-γ水平,实时定量PCR法检测CD4+T细胞中转录因子T-bet、GATA-3、FoxP3、RORγt和CD8+T细胞中穿孔、颗粒酶B mRNA相对表达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配对t检验进行。结果心衰组TIM-3+CD4+T细胞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3.47%±1.06%比0.92%±0.27%,P<0.001),心衰组TIM-3+CD8+T细胞比例亦高于健康对照组(6.12%±1.91%比1.77%±0.63%,P<0.001)。慢性心衰患者存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功能不全,表现为心衰组CD4+T细胞分泌IFN-γ、IL-17和IL-22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分泌IL-10和IL-35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心衰组CD4+T细胞中T-bet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健康对照组(1.93±0.88比0.97±0.28,P=0.031)。心衰组CD8+T细胞分泌TNF-α和IFN-γ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穿孔和颗粒酶B mRNA相对表达量亦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抗TIM-3抗体刺激慢性心衰患者纯化的CD4+T细胞,分泌IFN-γ、IL-17和IL-22水平高于无抗TIM-3抗体刺激(均P<0.05),分泌IL-35水平则低于无抗TIM-3抗体刺激[(61±13)ng/ml比(72±17)ng/ml,P=0.029]。抗TIM-3抗体刺激后CD4+T细胞中T-bet和RORγt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无TIM-3抗体刺激(均P<0.05)。抗TIM-3抗体刺激慢性心衰患者纯化的CD8+T细胞后,分泌TNF-α和IFN-γ水平高于无抗TIM-3抗体刺激(均P<0.01),穿孔和颗粒酶B mRNA相对表达量亦高于无抗TIM-3抗体刺激(均P<0.05)。结论慢性心衰患者中T细胞表面TIM-3升高表达,TIM-3可能参与了慢性心衰患者T细胞功能不全的调控。

  • 标签: 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结构域蛋白-3 心力衰竭 T淋巴细胞 免疫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鼠双微体基因2(MDM2)和核受体结合SET结构蛋白2(NSD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3例乳腺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MDM2蛋白以及NSD2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行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MDM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69.90%(72/103),显著高于配对癌旁组织中表达率10.68%(11/10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83,P<0.01),MDM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5.501、8.724、4.127、5.415,P<0.05)。NSD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71.85%(74/103),显著高于配对癌旁组织中表达率11.65%(12/10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31,P<0.01),NSD2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明显相关(χ2= 7.206、5.793、4.99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DM2蛋白以及NSD2蛋白异常高表达可能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与转移,检测MDM2以及NSD2有助于判价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判断乳腺癌转移潜能。

  • 标签: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针对纤维连接蛋白亚型胞外结构B(EDB-FN)的特异性分子探针18F-AlF-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聚乙二醇)4-ZD2(18F-AlF-NOTA-PEG4-ZD2),并进行体内外理化性质评价。方法通过Al18F一步螯合标记的方法制备18F-AlF-NOTA-PEG4-ZD2,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其放化纯和体外稳定性,测定脂水分配系数(logP),并行细胞摄取实验[将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1×106/管)分为3组(各3管),分别为阳性组、抑制组和控制对照组]。取MDA-MB-231荷瘤裸鼠(n=3;实验组)行18F-AlF-NOTA-PEG4-ZD2 microPET显像(30、60、90和120 min),并与阻断组(n=3;注射NOTA-PEG4-ZD2后0.5 h再注射18F-AlF-NOTA-PEG4-ZD2)进行对照。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成功制备18F-AlF-NOTA-PEG4-ZD2,优化后的放化产率为(33.8±2.1)%(未行衰变校正,n=8),放化纯>96%;37 ℃放置120 min,18F-AlF-NOTA-PEG4-ZD2在人血清和PBS中的放化纯均>93%,体外稳定性好;产物比活度为(11.1±3.2) GBq/μmol;logP为-1.43±0.05。注射18F-AlF-NOTA-PEG4-ZD2后120 min,阳性组肿瘤细胞摄取为(1.77±0.28)百分加样活度(%AR)/106个细胞,抑制组细胞摄取为(0.76±0.07)%AR/106个细胞(t=4.30,P=0.032)。荷瘤裸鼠microPET显像示,18F-AlF-NOTA-PEG4-ZD2主要经肝肾代谢,注射后60 min实验组肿瘤摄取为(1.94±0.21)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注射后90 min肿瘤/肌肉比值为3.80±0.25;阻断组注射后60 min肿瘤摄取为(0.43±0.09) %ID/g(t=3.18,P=0.006)。结论18F-AlF-NOTA-PEG4-ZD2制备简单、标记率高、体外稳定性好,microPET显像肿瘤摄取和靶本比高,特异性良好,有较长的肿瘤滞留时间,在EDB-FN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纤连蛋白类 同位素标记 氟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乳腺肿瘤 肿瘤细胞,培养的 小鼠,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