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揭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血凝(hemagglutinin, HA)基因氨基酸位点的变异情况并探讨其分子进化趋势。方法收集并比对EpiFlu数据库中2020年4月以前H9N2 AIV毒株HA基因序列信息,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HA蛋白关键受体结合位点、裂解位点、糖基化位点的氨基酸差异。结果84.92%(4 067/4 809)序列HA226位点的谷氨酰胺(glutamine, Q)被亮氨酸(leucine, L)替代;来自禽类的序列发生HA-Q226 L突变的占84.75%(4 013/4 735),来自哺乳动物的序列发生HA-Q226 L突变的占72.97%(54/74);96.26%(4 629/4 809)序列HA蛋白裂解位点基序模式仍保持低致病性AIV的特点,但有180条来自禽类的序列HA蛋白裂解位点插入了2个碱性氨基酸;58.68%(2 822/4 809)序列新增1个或者2个潜在糖基化位点,而66.44%序列(3 195/4 809)丢失糖基化位点HA210-212。结论H9N2亚型AIV HA蛋白受体结合位点趋于结合人类受体,对哺乳动物的适应性增加,HA蛋白裂解位点和糖基化位点有向高致病性AIV的序列特征突变的倾向。

  • 标签: H9N2 禽流感病毒 血凝素 分子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流行与遗传变异情况,为AIV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8年10月—2019年3月贵州省活禽市场外环境AIV检出情况,对选取的H9N2亚型AIV进行基因组的提取、血凝(hemagglutinin, HA)基因的RT-PCR扩增与测序,并对获得的H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遗传进化和关键位点变异分析。结果贵州省活禽市场外环境AIV检出率为52.2%,H9N2占阳性的83.7%。H9N2亚型AIV HA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6%~100.0%和91.0%~100.0%,均属于Y280亚系,G57基因型;与致病性相关的裂解位点序列均为PSRSSRGLF和LS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的分子特征;与宿主特异性相关的受体结合关键位点存在H191N、E198T/A和Q234L三个位点的突变,具有人样受体结合特征;与毒力相关的糖基化位点均具有7个,其中因突变218位点均存在一个糖基化位点缺失,313位点均存在一个增加。与人感染毒株相比关键位点未发生重要突变。结论贵州省活禽市场外环境AIV检出率较高,污染较严重,且以H9N2为优势流行亚型;H9N2亚型AIV均属于Y280亚系,G57基因型,为低致病性AIV,毒株遗传差异在增大,关键氨基酸位点存在变异,具有感染人的风险,故应加强监测该病毒的分子遗传变异情况。

  • 标签: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 血凝素基因 分子遗传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8—2019年河北省流感流行特征,分析乙型流感病毒Victoria(BV)系毒株血凝(HA)基因特征和变异情况。方法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河北省28所国家级哨点医院采集发热3 d内的流感样病例(ILI)咽拭子标本,同时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收集2018—2019年河北省ILI的监测数据。对ILI的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病毒分离,并选取不同地区的14株BV毒株进行HA基因测序,利用DNASTAR 7.0和Mega-X软件分析HA基因序列特征并构建进化树。结果2018—2019年,河北省28所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监测门、急诊病例总数为4 689 103例,ILI例数为 99 266例(2.12%);共检测ILI样本18 730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2 752份(14.69%),检出高峰在2019年第3周(44.92%),流行前期以甲型H1N1为主,流行后期以BV为主。H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14株BV病毒均属于162-164位氨基酸缺失株,氨基酸同源性为97.16%~100%,与疫苗株B/Colorado/06/2017相比氨基酸同源性为97.16%~98.95%,涉及11个氨基酸位点突变。结论2018—2019年河北省流感冬、春季流行,BV流行毒株有多个抗原位点发生了变异,可能是引起暴发疫情的原因。

  • 标签: 流感病毒B型 血凝素类, 病毒 序列分析 Victoria 系 监测
  • 简介:摘要混合谱系激酶结构样蛋白(mixed lineage kinase domain-like protein, MLKL)是一种具有激酶结构的假激酶,在程序性坏死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缺血后,MLKL作为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的底物蛋白发生寡聚化和磷酸化,继而从胞质转位至质膜,引起线粒体分裂和细胞膜破裂。MLKL还可通过诱导程序性坏死、直接激活炎性小体等途径介导脑缺血后的炎症反应,进而加重脑损伤。因此,阐明MLKL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和机制,对脑缺血的治疗至关重要。

  • 标签: 脑缺血 蛋白激酶类 蛋白质多聚化 细胞死亡 程序性坏死 炎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首例人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相应H9N2禽流感病毒血凝(hemagglutinin, HA)基因特征。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方法检测不明原因急重症呼吸道感染病例咽拭子标本甲/乙型及各亚型流感病毒核酸。Sanger法对H9N2阳性标本进行病毒HA基因测序,与禽流感病毒数据库中的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构建HA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19年3月报告了江苏省首例人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实验室确诊病例。H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苏州A/Suzhou/S683/2019(H9N2)病毒株为欧亚谱系Y280-like亚系分支,与A/chicken/Shanghai/S1171/2018 (H9N2)核酸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9.23%。HA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PSRSSR↓GLF,并且受体结合位点关键氨基酸中发生了Q226L突变。与F98疫苗株相比,该禽流感病毒HA潜在糖基化位点位置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结论苏州H9N2禽流感病毒仍为低致病性,但可能获得了适应人类宿主的部分能力。

  • 标签: 禽流感 H9N2病毒 血凝素 突变 糖基化位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结构蛋白27(TRIM2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2019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的癌组织和正常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5 cm)各10例,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RIM2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TRIM27 siRNA敲减实验分为NCTRIM27组、TRIM27 siRNA组、NCTRIM27+TNF-α组、TRIM27 siRNA+TNF-α组;白细胞介6(IL-6) siRNA敲减实验分为NCIL-6组和IL-6 siRNA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系中TRIM2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TNFR2以及TNFR相关炎症因子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分期NSCLC组织中TRIM27表达水平(Ⅰ期为2.81±0.58,Ⅱ期为3.32±1.38,Ⅲ期为3.67±1.24)均高于对应正常癌旁组织(分别为1.01±0.15、0.92±0.10和1.05±0.12,均P<0.05)。NCTRIM27组和NCTRIM27+TNF-α组细胞中TRIM27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4±0.12和1.67±0.03,TRIM27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1±0.02和0.38±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CTRIM27+TNF-α组和TRIM27 siRNA+TNF-α组细胞中IL-6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35±0.12和5.62±0.15,VCAM-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18.75±0.17和9.35±0.11,STAT3 mRNA表达水平分别16.54±0.10和8.12±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CIL-6组和IL-6 siRNA组细胞中IL-6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0±0.07和0.52±0.16,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01和0.48±0.12,TRIM27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3±0.01和0.3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SCLC组织和细胞中,TRIM27呈高表达,且促进TNF-α基因的表达,可能通过调控TNF-α诱导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肺癌炎症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肺肿瘤 三结构域蛋白27 炎症反应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结构蛋白27(TRIM27)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细胞炎症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18—2019年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平阳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NSCLC患者的癌组织和正常癌旁组织(距离癌组织5 cm)各10例,利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RIM2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TRIM27 siRNA敲减实验分为NCTRIM27组、TRIM27 siRNA组、NCTRIM27+TNF-α组、TRIM27 siRNA+TNF-α组;白细胞介6(IL-6) siRNA敲减实验分为NCIL-6组和IL-6 siRNA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系中TRIM27、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TNFR2以及TNFR相关炎症因子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分期NSCLC组织中TRIM27表达水平(Ⅰ期为2.81±0.58,Ⅱ期为3.32±1.38,Ⅲ期为3.67±1.24)均高于对应正常癌旁组织(分别为1.01±0.15、0.92±0.10和1.05±0.12,均P<0.05)。NCTRIM27组和NCTRIM27+TNF-α组细胞中TRIM27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94±0.12和1.67±0.03,TRIM27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31±0.02和0.38±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CTRIM27+TNF-α组和TRIM27 siRNA+TNF-α组细胞中IL-6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35±0.12和5.62±0.15,VCAM-1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18.75±0.17和9.35±0.11,STAT3 mRNA表达水平分别16.54±0.10和8.12±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CIL-6组和IL-6 siRNA组细胞中IL-6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10±0.07和0.52±0.16,STAT3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01和0.48±0.12,TRIM27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3±0.01和0.3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SCLC组织和细胞中,TRIM27呈高表达,且促进TNF-α基因的表达,可能通过调控TNF-α诱导IL-6/STAT3信号通路促进肺癌炎症反应的发生。

  • 标签: 肺肿瘤 三结构域蛋白27 炎症反应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靶向降解溴结构蛋白4(BRD4)的抗骨肉瘤作用,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小分子干扰RNA(siRNA)沉默BRD4在在骨肉瘤细胞中的表达,应用小分子降解剂ARV-825诱导BRD4在骨肉瘤细胞中化学性降解,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骨肉瘤细胞凋亡信号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细胞增殖检测技术和细胞克隆实验研究小分子ARV-825的抗骨肉瘤作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应用siRNA抑制BRD4,Western blot实验显示骨肉瘤细胞凋亡关键酶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Caspase-9激活,DNA修饰酶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裂解增加[MNNG/HOS,siBRD4(a):0.665±0.139、1.024±0.378、0.445±0.130;siBRD4(b):0.844±0.190、1.183±0.368、0.843±0.005],Saos-2细胞系中结果与MNNG/HOS一致;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细胞凋亡增加,两种细胞系中两种siRNA对应凋亡率分别为(32.670±0.943)%、(43.330±1.247)%、(45.000±1.054)%、(51.330±1.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30、29.670、35.730、29.520,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ARV-825能在两种细胞系中够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诱导BRD4蛋白降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0.30 μmol/L,F=223.100、219.200,P<0.01;0.5~72.0 h,F=122.500、86.870,P<0.01);CCK-8法显示低浓度ARV-825能有效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两种细胞50%的抑制率(IC50)分别为0.015、0.020 μmol/L,P<0.01];克隆形成实验显示ARV-825在0.1 μmol/L的低浓度能够完全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克隆形成(F=56.250、128.500,P<0.01)。结论BRD4具有重要的抑制骨肉瘤细胞凋亡信号传导作用。通过抑制BRD4的表达能够疏通凋亡信号通路,达到抗骨肉瘤作用。提示小分子化学性BRD4降解剂对于提高骨肉瘤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前景。

  • 标签: 骨肉瘤 溴结构域蛋白4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沉默三结构蛋白28(TRIM28)表达对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RNA干扰技术(RNAi)构建干扰TRIM28表达的短发卡RNA(shRNA)质粒,对高表达TRIM28的肝癌细胞株HepG2和人高转移肝癌细胞(HCCLM3细胞)对照组及实验组转染shRNA 48 h后,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TRIM28基因沉默效率。应用划痕迁移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TRIM28基因沉默对肝癌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并通过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及β-连环蛋白(β-catenin)表达。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RT-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TRIM28表达(HepG2 0.84±0.02,HCCLM3 0.69±0.02)在两组肝癌细胞中均低于对照组(HepG2 1.00±0.05,HCCLM3 1.00±0.07,t=5.488、7.24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结果显示,48 h实验组HepG2和HCCLM3细胞迁移率[(57.83±0.02)%、(21.52±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94.96±0.02)%、(38.1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71、5.780,P<0.01)。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相应实验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57.88±5.24)、(3.33±1.36)个,明显低于对照组(265.52±9.31)、(26.03±3.1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50、13.242,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epG2和HCCLM3细胞N-cadherin蛋白表达量(0.31±0.06,0.63±0.08,t=4.822、2.951,P<0.05)、Vimentin(0.41±0.03,0.32±0.02,t=2.909、7.944,P<0.05)及β-catenin(0.10±0.03,0.12±0.02,t=2.970、4.157,P<0.05)低于对照组,E-cadherin表达升高(0.25±0.05,0.27±0.07,t=3.242、5.0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qPCR结果显示,实验组E-cadherin表达高于对照组(1.80±0.30,1.40±0.17,t=4.571、3.09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cadherin(0.42±0.01,0.84±0.03,t=22.460、8.441,P<0.01)、Vimentin(0.18±0.00,0.84±0.02,t=52.230、6.194,P<0.01)及β-catenin表达低于对照组(0.72±0.07,0.34±0.07,t=2.972、4.174,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降低TRIM28表达能抑制肝癌细胞HepG2和HCCLM3的侵袭和迁移能力。

  • 标签: 癌,肝细胞 侵袭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Ⅲ型纤维连接蛋白结构蛋白3B(FNDC3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并探讨其可能发生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及其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调控的可能信号通路。方法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FNDC3B在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差异,用GEPIA分析FNDC3B在胰腺癌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的mRNA表达差异。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获取胰腺癌病例资料,利用SPSS 25.0分析FNDC3B表达差异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胰腺癌患者生存曲线。STRING数据库分析与FNDC3B相互作用的蛋白网络。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FNDC3B在胰腺癌中调控的可能信号通路。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NDC3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1.038±0.103比0.341±0.027,t=22.807,P<0.01)。GEPIA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FNDC3B在胰腺癌组织中的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胰腺组织(P均<0.05)。FNDC3B基因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的年龄(χ2=12.115,P<0.01)、病理分级(χ2=11.490,P<0.01)和N分期(χ2=3.962,P<0.05)密切相关,与性别、病理分期、T分期、M分期无明显相关(P均>0.05)。单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风险比(HR)=2.001,95%可信区间(CI)=1.193~3.354,P<0.01]和FNDC3B mRNA表达水平(HR=1.595,95%CI=1.051~2.421,P<0.05)对胰腺癌患者的预后存在显著影响。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FNDC3B mRNA表达水平(HR=1.565,95%CI=1.011~2.423,P<0.05)是胰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FNDC3B高表达组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FNDC3B低表达组患者(χ2=4.898, P<0.05,中位生存时间为592 d比634 d)。STRING数据库分析结果表明,与FNDC3B相互作用蛋白有FAM46A(分值=0.687)、ZNF469(分值=0.672)、B3GNT7(分值=0.647)等。GSEA研究结果显示,FNDC3B mRNA高表达样本富集到TGF-β、WNT、NOTCH、JAK-STAT、mTOR等信号通路相关基因集(P均<0.05)。当FNDC3B基因表达上调时,上述通路被激活。结论FNDC3B在胰腺癌中高表达,且与胰腺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通过调节FAM46A等相互作用蛋白及激活TGF-β等信号通路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促癌作用。

  • 标签: Ⅲ型纤维连接蛋白结构域蛋白3B 胰腺癌 表达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Ras-GTP酶激活蛋白SH3结构结合蛋白1(Ras-GAP SH3 domain-binding protein,G3BP1)是RNA结合蛋白,通过调控mRNA稳定性和翻译来应对外界刺激,被认为是应激颗粒的成核因子之一。G3BP1在应激颗粒中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但除此之外G3BP1在应激颗粒外与RNA的相互作用,调节基因表达的功能也不容忽视。G3BP1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包括肿瘤进展、侵袭和转移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G3BP1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G3BP1近年来在肿瘤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其在肿瘤进展、应激颗粒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 标签: 肿瘤 Ras-GTP酶激活蛋白SH3结构域结合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贮袋炎患者的肠屏障功能,探索核苷酸寡聚化结构2(NOD2)蛋白在回肠贮袋炎中的作用,为研究UC并发贮袋炎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内镜中心行贮袋黏膜活组织检查的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贮袋炎疾病活动度指数将患者分为贮袋炎组(20例)和非贮袋炎组(30例)。另选择未行手术治疗的UC患者为对照组(10例)。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贮袋炎组和非贮袋炎组患者的肠腔结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并计算对照组、非贮袋炎组和贮袋炎组患者的闭合蛋白、α人防御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统计学方法采用Levene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见贮袋炎组患者的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结构和腔面微线毛损伤严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贮袋炎组患者肠黏膜中闭合蛋白、α人防御和NOD2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和非贮袋炎组[分别为(19.3±0.4)%比(84.0±0.3)%和(77.9±0.5)%,(60.0±1.3)%比(85.0±0.1)%和(77.3±0.4)%,(46.1±1.6)%比(72.0±0.7)%和(60.7±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451、-7.514,-3.943、-2.970,-5.115、-2.982;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OD2的表达水平与闭合蛋白、α人防御呈正相关(r=0.671、0.628,P均<0.01)。结论回肠贮袋炎患者肠屏障功能受损,NOD2相关的肠屏障损伤可能在回肠贮袋炎发病机制中处于重要地位。

  • 标签: 结肠炎,溃疡性 贮袋炎 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2基因 肠屏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春新碱调控RAS相关结构蛋白2A(RASSF2A)去甲基化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不同浓度长春新碱组,将慢病毒转染至LV-NC组(转染LV-NC慢病毒液,感染复数为70)和LV-RASSF2A组(转染LV-RASSF2A慢病毒液,感染复数为70)SKOV3细胞,空白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采用CCK-8法检测6.25 nmol/L长春新碱组、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50 nmol/L长春新碱组和10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SKOV3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蛋白的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水平。结果6.25 nmol/L长春新碱组、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50 nmol/L长春新碱组和10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7.19±4.49)%、(73.67±8.62)%、(66.35±6.04)%、(50.32±6.00)%和(34.92±6.11)%,均低于对照组[(100.46±4.69)%,均P<0.05]。培养48 h时,长春新碱半数抑制浓度为50.02 nmol/L。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和5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41.70±2.21)%、(32.15±1.80)%和(23.00±2.01)%,均低于对照组[(100.78±5.66)%,均P<0.05)];SKOV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65±0.27)%、(5.21±0.76)%和(10.46±1.00)%,均高于对照组[(2.12±0.23)%,均P<0.05)]。SKOV3细胞中RASSF2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2±0.04和0.24±0.02,均低于IOSE-29细胞(分别为1.00±0.07和0.68±0.04,均P<0.05)。LV-RASSF2A组SKOV3细胞的存活率、增殖率和凋亡率分别为(68.92±3.94)%、(16.38±2.16)%和(8.65±0.56)%,与LV-NC组[分别为(101.60±4.39)%、(100.73±3.29)%和(4.06±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上调RASSF2A的表达,促进RASSF2A启动子去甲基化,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标签: 卵巢肿瘤 长春新碱 RAS相关结构域蛋白 去甲基化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春新碱调控RAS相关结构蛋白2A(RASSF2A)去甲基化对卵巢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卵巢癌SKOV3细胞分为不同浓度长春新碱组,将慢病毒转染至LV-NC组(转染LV-NC慢病毒液,感染复数为70)和LV-RASSF2A组(转染LV-RASSF2A慢病毒液,感染复数为70)SKOV3细胞,空白组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采用CCK-8法检测6.25 nmol/L长春新碱组、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50 nmol/L长春新碱组和10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SKOV3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SKOV3细胞的凋亡情况,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正常卵巢上皮细胞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蛋白的表达水平,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OSE-29和SKOV3细胞中RASSF2A甲基化和去甲基化水平。结果6.25 nmol/L长春新碱组、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50 nmol/L长春新碱组和10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87.19±4.49)%、(73.67±8.62)%、(66.35±6.04)%、(50.32±6.00)%和(34.92±6.11)%,均低于对照组[(100.46±4.69)%,均P<0.05]。培养48 h时,长春新碱半数抑制浓度为50.02 nmol/L。12.5 nmol/L长春新碱组、25 nmol/L长春新碱组和50 nmol/L长春新碱组SKOV3细胞的增殖率分别为(41.70±2.21)%、(32.15±1.80)%和(23.00±2.01)%,均低于对照组[(100.78±5.66)%,均P<0.05)];SKOV3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3.65±0.27)%、(5.21±0.76)%和(10.46±1.00)%,均高于对照组[(2.12±0.23)%,均P<0.05)]。SKOV3细胞中RASSF2A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32±0.04和0.24±0.02,均低于IOSE-29细胞(分别为1.00±0.07和0.68±0.04,均P<0.05)。LV-RASSF2A组SKOV3细胞的存活率、增殖率和凋亡率分别为(68.92±3.94)%、(16.38±2.16)%和(8.65±0.56)%,与LV-NC组[分别为(101.60±4.39)%、(100.73±3.29)%和(4.06±0.3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上调RASSF2A的表达,促进RASSF2A启动子去甲基化,以抑制卵巢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 标签: 卵巢肿瘤 长春新碱 RAS相关结构域蛋白 去甲基化 增殖
  • 简介:摘要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样受体3(NLRP3)炎性小体是核苷结合样受体家族成员之一,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表达,在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激活产物IL-1β和IL-18可导致免疫细胞聚集并诱发后续的适应性免疫应答。近年来NLRP3炎性小体备受关注,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其与多种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NLRP3炎性小体的结构、免疫功能及其在风湿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和作为这些疾病治疗靶点的前景。

  • 标签: Nod信号接头蛋白质类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风湿免疫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鼠双微体基因2(MDM2)和核受体结合SET结构蛋白2(NSD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03例乳腺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中MDM2蛋白以及NSD2蛋白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行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结果MDM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69.90%(72/103),显著高于配对癌旁组织中表达率10.68%(11/10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83,P<0.01),MDM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TNM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5.501、8.724、4.127、5.415,P<0.05)。NSD2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率为71.85%(74/103),显著高于配对癌旁组织中表达率11.65%(12/10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31,P<0.01),NSD2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明显相关(χ2= 7.206、5.793、4.99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DM2蛋白以及NSD2蛋白异常高表达可能参与乳腺癌发生发展与转移,检测MDM2以及NSD2有助于判价乳腺癌的恶性程度、判断乳腺癌转移潜能。

  • 标签: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受体结合SET结构蛋白2(NSD2)和狐猴酪氨酸激酶-3(LMTK3)在前列腺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20年12月大庆油田总医院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标本和80例前列腺癌组织标本,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NSD2蛋白和LMTK3蛋白的表达水平,选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组织中NSD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2.50%(58/80),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19.23%(5/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95,P<0.01);前列腺癌组织中LMTK3阳性表达率为32.50%(26/80),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组织[61.54%(16/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17,P<0.01)。NSD2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组织学分级、精囊腺侵犯、临床分期明显相关(χ2=6.304、4.287、5.205,P<0.05)。LMTK3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精囊腺侵犯、临床分期明显相关(χ2=4.828、4.941,P<0.05)。结论NSD2高表达和LMTK3低表达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NSD2和LMTK3有助于判断前列腺癌侵袭转移能力。

  • 标签: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核受体结合SET结构域蛋白2 前列腺癌 狐猴酪氨酸激酶-3
  • 简介:摘要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PTM)主要包括磷酸化、泛素化、烷基化、S-亚硝基化和ADP-核糖基化等,能够通过多分子多位点调控含pyrin结构NOD样受体家族3(NOD-like receptors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 NLRP3)炎性小体。NLRP3炎性小体激活将造成炎症级联反应不断扩大。而这种炎症反应紊乱是推动脓毒症进展的重要因素。文章详细阐述了NLRP3炎性小体的PTM,并介绍了NLRP3的PTM在脓毒症中的作用,以期干预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进而调控炎症,为未来脓毒症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翻译后修饰 炎性小体 磷酸化 泛素化 脓毒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含有Jumonji结构的蛋白质2D(JMJD2D)在胃癌组织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浙江省肿瘤医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诊断证实的133例胃腺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33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JMJD2D的表达,应用SPSS-22统计软件分析其临床意义及与预后的关系,采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JMJD2D蛋白表达及其他病理参数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胃癌组织中JMJD2D的高表达率为75.9%(101/133),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胃组织(高表达率2.3%,3/133,χ2=64.821,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JMJD2D高表达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χ2=22.163,P<0.01)、肿瘤分化程度(χ2=7.022,P<0.05)、浸润深度(χ2=5.061,P<0.05)、淋巴结转移状态(χ2=14.123,P<0.01)、临床TNM分期(χ2=23.194,P<0.01)显著相关,而与患者性别、肿瘤诊断时年龄、肿瘤部位和大小无相关(χ2=0.072、1.451、2.562、1.383,P值均>0.05)。普兰-迈耶(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JMJD2D高表达的胃癌患者与正常/低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4个月和65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例风险回归模型(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JMJD2D高表达是胃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危险比(HR)=2.38,P<0.01]。结论JMJD2D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胃癌进展及患者预后显著相关。

  • 标签: 胃癌 进展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