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一经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以及社会医疗压力,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来说,经住院治疗后患者通常需要居家继续服药治疗,口服化疗药物期间,患者存在一定隐患,一方面是化疗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则是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如患者产生严重负面情绪,也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为此针对居家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应该要加强患者的安全管理,本文旨在综述患者的安全管理研究进展,为居家患者用药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恶性肿瘤 居家用药 口服化疗药物 安全管理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62例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超声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方面,观察组总有效率96.7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介入治疗盆腔恶性肿瘤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超声介入治疗 恶性肿瘤 盆腔淋巴囊肿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将放射PET/CT技术用于肝血管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1例肝血管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使用放射PET/CT技术诊断,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将其最大标准摄取值计算出来。结果经放射PET/CT技术诊断良性肿瘤61例,恶性肿瘤10例,敏感性为96.72%(59/61),特异性为83.33%(10/12),诊断准确率为97.18%;良性肿瘤SUVmax值相比恶性肿瘤明显更小(p<0.05)。结论放射PET/CT技术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价值较高,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PET/CT技术 放射诊断 肝血管肿瘤 良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放疗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9月本院收治放疗的83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参照组、观察组。参照组42例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1例患者则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比较明显(p<0.05);参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低于观察组,数据具有较大差异(p<0.05)。结论对放疗恶性肿瘤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既能改善焦虑、抑郁心情,舒缓负面情绪,又能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心理护理 恶性肿瘤 负面情绪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T和MR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到2018年11月确诊的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86例,根据抽签法的要求将其均分成实验组(43例MR诊断)对照组(43例CT诊断),分析符合率、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符合率和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数值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的诊断工作中,使用MR诊断法有助于提升符合率,有着很好的推广优势。

  • 标签: CT MR 女性 盆腔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 恶性肿瘤是最危险的发展阶段,60%的恶性肿瘤疾病是在转移过程中发现的,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转移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从简单的“解剖学”理论到“种子与土壤”理论,以及微环境理论和肿瘤干细胞理论,特别是随着肿瘤干细胞理论的萌芽,她成功地解释了肿瘤遗传异质性、抗凋亡和抗肿瘤迁移、失眠等现象。

  • 标签: 现代医学 恶性肿瘤 转移机制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干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优质护理对恶性肿瘤患者癌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抽选本院恶性肿瘤患者共63例,按照计算机乱序分组的方式分为实验A组与实验B组,其中实验A组31例,实验B组32例,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同样的治疗方式。传统的护理指导应用于实验A组患者,实验B组患者则应用优质护理模式。在护理结束后对患者的癌痛情况进行评估以及如实记录,护理人员须观察患者在生活、身体、精神以及心理等方面的生活质量,并做好相关数据统计。将两组患者护理实验相关的各种数据进行系统性收集以及科学处理,完成后实施客观对比,观察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B组患者护理结束后的癌痛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均优于实验A组患者,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模式,能够帮助患者降低其癌痛情况,优化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减少患者的治疗期间危险情况的发生状况,强化患者就医期间的护理安全性,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恶性肿瘤 癌痛 生活质量,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阶段应用不同的护理干预手段对其预后恢复的不同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肿瘤科自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胃肠恶性肿瘤患者为例,按照所给予临床护理干预手段的不同将其进行随机、平均的分组,每组患者的数量均为40例以示公平,将给予常规护理的40例患者全部纳入至对照组中,剩余40例患者全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术后早期运动护理干预,护理疗程结束后,由组委会研究人员负责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等各项数据结果。结果 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2.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2.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在胃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为了帮助广大患者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加快其预后恢复,须针对患者实施术后早期运动护理干预,在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提升的同时,也为患者的预后恢复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

  • 标签: 术后早期运动护理 胃肠恶性肿瘤 术后康复
  • 简介:摘要:恶性肿瘤就是现代医学所称之癌症,故癌症归肿瘤科。恶性肿瘤发展较快,呈进行性加重,病变势态有长驱直入之趋势,人体之抵抗力,免疫力几乎发挥不了多大作用,癌细胞之繁殖能力基本不受任何约束,人体之免疫系统如同虚设。其实,治癌瘤如同治其它各科病症一样,必须分八刚辨证,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不但要从症状上辨别,还要从药物上去区分。辨证与用药,医者必须心如明镜,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因此,癌症并不可怕,怕的是症因不明,药性不辨,于彼于己,毫无把握可言,焉能收立竿见影之效呢?

  • 标签: 恶性肿瘤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 八纲辨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营养支持护理措施。方法:以我院在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为例,采用随机数字分配方法,将其中的80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80名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分别为40人,一组使用传统的干预方法,作为对照组,另一种使用营养支持护理措施,作为实验组。在护理前后对患者的消化功能进行检测比较,总结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价值所在。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消化功能均较差,比较GSRS消化功能评分结果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消化功能明显更优,两组患者的评分结果存在明显(P<0.05)。结论: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后实施针对性的营养支持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胃肠道恶性肿瘤 化疗 营养支持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治疗在恶性肿瘤致各类血管栓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0年12月开始,对80例恶性肿瘤致各类血管栓塞的患者建档并展开实验,将患者分组并实施不同治疗措施,研究于2021年12月结束。实验期间,4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中接受临床基础治疗措施;而另外40例患者则接受介入治疗。结合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栓缓解时间等,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显示,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均较差,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再次检测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调查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血管栓塞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恶性肿瘤致各类血管栓塞的治疗,开展针对性的介入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血管栓塞缓解,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介入治疗 恶性肿瘤 血管栓塞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妇科恶性肿瘤麻醉复苏患者术后疼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1月—2024年2月在本院妇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以术后24小时内有无疼痛症状分为无疼痛组(48例)和疼痛组(2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并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指数、学历比较,P>0.05;两组切口大小、SAS评分、镇痛泵使用时间、切口感染比较,P<0.05。切口大小、SAS评分、镇痛泵使用时间、切口感染是妇科恶性肿瘤麻醉复苏患者术后疼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麻醉复苏患者术后疼痛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手术切口大小、患者的焦虑程度、镇痛泵的使用时间以及切口感染情况,而为了更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我们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并据此为每个患者量身定制独特的镇痛策略。

  • 标签: 妇科恶性肿瘤 麻醉复苏 术后疼痛 影响因素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放射技术鉴别诊断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疑似肝血管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62例,对其均行 CT增强扫描诊断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放射技术的诊断结果。结果:本组患者经病理学诊断后发现,良性和恶性分别为45例和17例,放射技术诊断后发现,良性43例,恶性19例,敏感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5.55%、88.24%和93.55%。结论:临床上对肝血管肿瘤患者的肿瘤性质进行鉴别诊断时,采用放射技术,准确率较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指导依据。

  • 标签: 肝血管肿瘤 CT增强扫描 MRI诊断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肝部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性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时间区间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以随机选取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方式,并且经过病理证实属于肝脏恶性肿瘤的60例病人作为研究样本,针对病人的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病理诊断符合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在60名病人当中,一次定位成功率达到98.33%,一次穿刺活检成功率达到95.83%,其中有部分的病人在穿刺后出现穿刺部位轻微疼痛的情况,两位病人出现低热情况,两位病人出现肝包膜少量出血的情况;从最终的活检结果分析,其病变例数为51例,经过手术证实之后,可了解到具体符合度为85.00%。结论:为肝部恶性肿瘤病人提供临床诊断操作时,使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活检的诊断方案,更加符合病理学的特点,定位成功率和穿刺成功率相对较高。

  • 标签: CT引导 肝脏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穿刺活检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36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前白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转铁蛋白、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Ig)G、Ig 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82%(6/68),低于对照组的16.18%(11/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能有效改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控制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消化道恶性肿瘤 中医综合疗法 营养状态 免疫功能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乳腺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100例患者均进行临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100例患者通过临床病理结果证实,其中良性肿瘤患者81例(81.0%),19例恶性肿瘤患者;通过临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显示,良性肿瘤患者84例(85.0%),恶性肿瘤患者15例,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P>0.05);恶性肿瘤患者诊断出的回声不均匀、心态不规则等表现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患者,(P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良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情志护理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8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中医情志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表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观察组VAS评分、止痛药物使用次数、止痛药物剂量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中医情志护理 恶性肿瘤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文关怀护理服务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在我科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70例。随机用数字法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治疗措施。对照组按照妇科恶性肿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人文关怀护理,对比分析护理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紧张焦虑程度、恐惧程度、护理满意度及术后生活质量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护理,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升临床护理服务内涵效果显著。

  • 标签: 人文关怀 妇科恶性肿瘤 临床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 异甘草酸镁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探讨异甘草酸镁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安全性。方法:选取 80 例接受化疗且出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 80 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均给予预防性保肝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 150mg ,每日一次,两周为一疗程;对照组患者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 600mg ,每日一次,两周为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变化,评价异甘草酸镁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治疗有效率为 98.0% ,对照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治疗有效率为 80.1% ,观察组患者药物性肝损伤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不影响治疗。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恶性肿瘤化疗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异甘草酸镁 化疗 肝损伤 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