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血管栓塞术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手术治疗进行术前术后护理。结论肢体动静脉栓塞术后容易出现以局部胀痛为表现的缺血反应,所以术后重点观察患肢末端血运尤其重要。肢体关节用弹力绷带外固定,密切注意患肢皮肤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情况和血管杂音的改变,及时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标签: 血管栓塞术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断指再植术后血管栓塞血管移植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20例断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断指再植治疗,分析断肢再植过程中血管移植的方法。结果18指全部成活,1指大部分成活。结论在断肢再植手术后血管栓塞及时行动静脉血管移植可使得断指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减少断指的坏死率。

  • 标签: 断肢再植术 血管栓塞 血管移植重要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动脉瘤患者采取血管介入栓塞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依据研究课题选择100例脑血管动脉瘤患者为对象,依据红蓝球随机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血管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脑血管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时采取血管介入栓塞术,可以改善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提高患者预后情况,大幅度提升脑血管动脉瘤患者治疗效果。

  • 标签: 脑血管动脉瘤 血管介入栓塞术 临床效果
  • 简介:急性肠系膜血管栓塞是普外科急腹症中少见疾病,易发生于老年患者,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早期确诊率低、手术破坏性大及预后不佳等特点。有很多原因造成老年急腹症的诊断困难,包括询问病史困难、交流障碍、症状不典型、由于共病存在引起的症状混淆等〔1〕。临床工作中易误诊、

  • 标签: 老年 栓塞 诊治
  • 简介:新型血管栓塞剂的研发一直是介入放射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自1985年我国学者首次将中药白及作为血管栓塞剂以来,中药栓塞剂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起来,目前相关的文献报道也较多,现将已报道的中药栓塞剂做一综述.

  • 标签: 栓塞 治疗性 中草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推动介入栓塞灌注化疗技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增加这一技术在基层医院的适用性。方法通过对30列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经皮血管介入栓塞灌注化疗治疗中适应症、术前准备、使用仪器、治疗方法、使用药品、操作技术、术后反应几方面的总结,阐述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可行性。结果30列肝脏恶性肿瘤进行介入栓塞灌注化疗,手术均获成功,临床疗效得到肯定。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灌注化疗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安全有效、操作技术较为简便的方法,对使用仪器、设备要求不高,在基层医院的临床应用是可行的。

  • 标签: 恶性肿瘤栓塞灌注应用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06~2008年济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发肌瘤42例;多发肌瘤18例,肌瘤数目2~4个,共49个。用355~500μmPVA颗粒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至肌瘤病理血管完全消失。观察栓塞前与栓塞后3~60个月子宫肌瘤大小的变化。结果栓塞术前、术后3、6、9、12、24、36、48、60个月子宫肌瘤平均体积(cm3)分别为132.9、92.4、60.8、44.3、42.4、41.6、40.8、38.6、38.5;栓塞术前、术后3、6、9个月的子宫肌瘤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后9个月与12、24、36、48、60个月的子宫肌瘤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栓塞治疗子宫肌瘤安全、高效、并发症少。

  • 标签: 子宫肌瘤 血管内栓塞 长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肺栓塞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15年5月份—2016年4月份我院收支的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患者肺循环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加以分析。结果经临床治疗,3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其中有3例患者改善不明显。治疗前患者平均肺动脉压为(35±5)mmHg,动脉血氧分别为(33±5)mmHg,溶栓治疗后分别为(21±4)mmHg、(65±5)mmHg,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给予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荐。

  • 标签: 内管内介入治疗 急性肺栓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的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8月100例医院接收行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比较两组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组介入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介入栓塞治疗患者中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减少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介入栓塞治疗 脑血管畸形 临床护理
  • 简介:无水乙醇栓塞动静脉畸形及静脉畸形的疗效受到广泛认同,但其在使用时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心血管意外是一种极为罕见但最凶险的并发症。本文对无水乙醇栓塞治疗中出现心血管意外的案例进行总结,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 标签: 无水乙醇 血管畸形 心血管意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脑膜瘤切除术前血管栓塞的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2月~2016年2月收治12例脑膜瘤,切除术前行血管栓塞治疗,栓塞材料包括PVA颗粒、ONYX胶、明胶海绵颗粒等。结果所有病例均在颈外动脉系统进行栓塞,未出现与栓塞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切除术中发现肿瘤血运减少,均在显微镜下全切肿瘤。结论按Manalfe分型Ⅰ、Ⅱ型脑膜瘤病人适合栓塞,尤其是肿瘤直径〉4.5cm,或者是有颈外动脉参与供血的颅中窝底及鞍旁脑膜瘤;对于Ⅲ、Ⅳ型,要特别慎重。另外,术中也要注意避免栓塞并发症。

  • 标签: 脑膜瘤 血管内栓塞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讨论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6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分别采用水解脱和电解可脱性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71个动脉瘤中完全闭塞52个,闭塞95%以上12个,闭塞90%以上7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脑血管痉挛5例,死亡2例。42例随访3~30个月无复发。结论对破裂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进行血管栓塞疗效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早期栓塞及有效的术后处理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可脱性弹簧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硬化栓塞治疗眼眶血管畸形的方法,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46例眼眶血管畸形患者(包括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的临床资料,其中静脉畸形33例,动静脉畸形13例。静脉畸形治疗均为经皮局部硬化治疗(药物为聚多卡醇/无水乙醇),动静脉畸形以经导管动脉硬化栓塞栓塞剂为弹簧圈)及经皮局部硬化(药物为聚多卡醇/无水乙醇)联合治疗。随访时间15~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结果33例静脉畸形接受局部硬化治疗次数2~5次(平均3.5次),13例动静脉畸形接受介入治疗次数2~6次(平均3.9次)。33例静脉畸形至随访期结束时,13例治愈、11例症状明显缓解、9例部分缓解。13例动静脉畸形至随访期结束时,5例自觉血管搏动消失或明显缓解、8例眶周肿胀较前缓解。所有患者均有术后一过性眶周肿胀,未发生眶周皮肤破溃、视力衰退、眼球萎缩及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眼眶血管畸形行介入治疗安全,可以有效地缓解眶周症状。

  • 标签: 眼眶血管畸形 介入 硬化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136例医院收治行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采取循证护理,共计68例)与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共计6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畸形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介入栓塞治疗 脑血管畸形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血管畸形出血的围术期护理。方法:以 2017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这一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 68例脑血管畸形出血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研究;分析患者围术期护理方法和内容,观察护理的效果。结果: 67例患者痊愈出院,痊愈率为 98.5%;其中 1例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经过治疗后痊愈; 1例患者治疗后形成偏瘫。结论:在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脑血管畸形出血的围术期内,给予患者高质量的护理,能够让手术成功率得到提升,并能有效抑制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介入栓塞术 脑血管畸形出血 围术期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