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族际通婚研究是人类学、社会学有关群体关系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专题。族群认同意为族群身份的确认。从族群认同与互动方面去考察族际通婚则既体现了人类学对婚姻的关注,也表达了人类学对婚姻中的人的关怀。本研究旨在人类学的语境下从族群认同的角度对族际通婚研究进行梳理。

  • 标签: 族群 族群认同 族际通婚 人类学
  • 简介:本文以政治学身份认同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法国右翼势力抬头的主要社会经济背景和相关的移民问题.通过分析法国移民的历史、移民现状和移民融入问题,文章展现了一个在共和国身份认同和宗教认同冲突之下的法国.在文献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自1972年以来,极右翼党国民政线跃居法国政坛核心的基础,特别是其针对法国移民问题的主要观点,分析了其能在总统大选打败传统政党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移民问题 国民阵线崛起 社会融入
  • 简介:边疆的界定通常是基于一个主权国家客观存在的政治地理界限,以及中央与地方历史互动过程中文化权力关系的彼此定义而形成。在西南中国的滇西北山区,经过独龙、藏、怒、傈僳等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历史互动与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混杂"的边疆地理区域。本文以独龙人为个案,在边境开发和族群关系的历史情境下,讨论多元族称到统一族名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及由此产生族群关系的"再边界化"问题,并揭示国家力量在此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 标签: 族群边界 独龙江 独龙族 再边界化
  • 简介:少数民族大学生因出身地域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其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而政治认同状况又关系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多问题。因此,本论文重点对青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青海 少数民族大学生 政治认同 影响因素
  • 简介:苦芦湾是一个被数万人所铭记的地方,从明初到清末,一个回民家族世居于此。同治年间为躲避杀戮,这个自称“苦芦湾人”的家族逃离苦芦湾,分散到甘、青、新、宁、蒙等地。虽然此后苦芦湾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记忆,但长期围绕保护祖坟和上坟等活动,“苦芦湾人”的认同维系至今。在群体文化自觉的当下,“苦芦湾人”已着手书写历史记忆并成立寻根组织。苦芦湾人是一个认知西北回民家族文化、祖先文化的绝佳案例。

  • 标签: 回族 家族 记忆 苦芦湾人
  • 简介: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相比较,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历史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的历史认同观念是分不开的。

  • 标签: 历史思维 历史认同 中国文明 世界文明史 尚书 滥觞
  • 简介:认同”一词是从英文identity而来,是近数年来从国外传入的众多新词汇之一。目前,这一概念基本为我国学术界所接受并广泛应用。如对文化、价值观念、民族、政党和政权的认同等。名词性的“认同”概念涉指身份、属性等,而具有动态意义的“认同”,则指“自我”在情感、信念上与他人及其他对象连结为一体的心理过程。认同是指“我者”具有从属于某个群体的身份。

  • 标签: 国家认同 马克思主义 国家观 民族精神
  • 简介:秦汉以来中国“天下”一统的政治体系和历史叙事中,往往只有“中国”如何看待“边荒四裔”的记录,而“四裔”如何看待“中国”则史缺无闻。本文在回顾和反思历代史志叙事单向视域潜藏的文化政治基础上,透视帝国扩张、历史书写如何型塑族类边界、历史记忆和社会实践,发掘、并置多元声音,勾勒黎汉数千年来互动交融中的策略优选、族类建构与历史叙事,揭示历史表述如何受制于族类区分与认同

  • 标签: 黎汉认同 族群边界 族类异观 历史叙事
  • 简介:吐谷浑与现代土族的族源联系在学术界尚存分歧,主要分歧点有以下几点:古代的吐谷浑人是否是现代土族的主体民族或族源来源之大部?历史上的吐谷浑国立国历经三百五十多年,吐谷浑国是否是以土族先祖为主体的部族国家?唐末,吐谷浑国被吐蕃灭亡之后吐谷浑人分散四处,甘青故地是否仍有吐谷浑人的遗留族群?上述的疑问,成为解决土族族源争论中的关键点。至于土族究竟与吐谷浑人、霍尔人抑或蒙古人是“源”还是“流”的关系?它们是直接的族源承接,还是仅仅就是间接的族体间的融合?上述的诸多疑惑需要学术界采用更为有效的方法,如考古学、体质人类学与历史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尝试进行整合性研究,应该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土族族源 吐谷浑 霍尔 族群认同 话语权 象征
  • 简介:为什么香港缺乏客家认同?听到这个问题的人通常会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香港有客家人吗?第二种反应则是香港果真缺乏客家人认同?其实香港新界地区原来有将近一半是客家村落,研究新界的人类学者也记录了客家人存在的事实,不过早期的研究并没有特别注意客家人存在的问题,我们随后再讨论其详情。前述的第一种反应通常来自香港以外的人,正好表明了香港认同的表征缺乏客家成份,以致外人多不理解。最近笔者在香港的随机访谈中发现,不少香港年轻人也有同样反应,显示了香港主流社会漠视客家的存在。

  • 标签: 客家人 社会学分析 香港 语言政策 身份认同 政治
  • 简介:壮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经历长期的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首先是壮族的民族认同。在民族认同的基础上,随着壮汉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特别是西南边疆遭到外来入侵,壮族的国家认同日愈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发展政策,促进了壮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壮族的国家认同有了质的提升,维护了祖国南部边疆的社会稳定。

  • 标签: 壮族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边疆稳定
  • 简介: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土族族源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在认识方面也逐渐趋于一致,达成一些共识。逮至2002年土族学者吕建福教授的《土族史》问世,在土族族源的认定方面便似尘埃落定。这主要是缘于《土族史》重视和梳理了半个世纪以来的重要研究成果,凭借坚实的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基础,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追溯考证,提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使得《土族史》具有了学术上的权威性。土族源于吐谷浑的结论,不仅为青海土族研究会所采纳,也为广大土族群众所接受。实践证明,土族族源的认定,对挖掘土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凝聚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土族学者祁进玉先生近期出版《历史记忆与认同重构》一书,重新拾起土族族源认定的话题。作为学术问题,什么时候都可以研究和探讨,只要探讨的价值取向正确、探讨的方法得当,自然是应该鼓励的,也会有一定的收获。祁进玉先生的专著出版之后,引起学界的一些反响,本刊特刊载桑吉仁谦、程起骏、任玉贵等的文章,自然是学术上的一种回应。本刊无意由此再引起一轮土族族源的争论,只是倡导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性的学术氛围,以期呵护学术领域应有的体面和尊严。

  • 标签: 土族族源 历史记忆 重构 《土族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 学术态度
  • 简介:该文以中亚回族(东干人)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其在中亚居住逾百年的历史过程中地域观念与民族认同的变迁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中亚回族(东干人)民族观的内核是地域观念,在中亚生活的一百三十多年中,其地域观念历经官方民族主义、语言民族主义等语境的塑造,被逐步提升为民族观念。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已经成为寻求领土主权的民族共同体,因族群内部迁徙记忆的差异,其地域观念不仅延续下来,且苏联解体后在中亚建构民族国家的语境中反过来被民族观再塑造,衍生出新的地域观。文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亚民族的民族观及其特点。

  • 标签: 中亚回族(东干人) 地域观念 民族认同
  • 简介:抗战兴起后,为了实施对于大学的控制,国民党当局强力推行党化教育政策,迫使大学校长入党,党派力量积极谋求在大学场域中拓展势力,战后军警特务体系纷纷向校园倾轧,大学呈现出失序状态。该制度的无效造成了学人政治认同危机,原本持中立立场、无党派意识的学人对于国民党的统治呈现出怀疑与不信任,进而对于当时的政治体系抱有分离、疏远的情感,最终形成对立的政治意识与对抗的政治行为。由此可见在现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转型过程中,1940年代中国学界不存在共有的认知已是昭然若揭,其所呈现出的不完整的政治文化形态,更昭显了国民党政权的崩坍。

  • 标签: 竺可桢 政治认同危机 党化教育
  • 简介:陈寅恪认为,中国的"国粹"多含外来成分。不过"流传既久,浑亡其外来之性质",遂"认输入较早之舶来品,或以外国材料之改装品,为真正之国产土货"了。不仅音乐、建筑、中医等皆如此,就是道教和宋代理学,也都是这类"国粹"的典型代表。

  • 标签: 文化自信 陈寅恪 宋代理学 舶来品 国粹 文化交流
  • 简介:河洛文化研究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大题目,这个题目的提出可以说是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的一种标志。很多人不会忘记,二十来年前,我国学术界出现过引人注目的“文化热”。由于“文革”时期文化遭受从未有的歪曲和践踏,故而在拨乱反正之后,阐述文化文化史的论作一时风行。文章、专著、刊物如雨后春笋,还有大部头的书,像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中国文化史丛书》、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推出的《中国文化通志》等,多达数十卷,上百卷。这一热潮后来向纵深推进,研究逐渐专题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区域文化的研究成为热门。

  • 标签: 中原文化 河洛文化 中国文化史 传统文化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 “文革”时期
  • 简介: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 标签: “民考汉” 文化认同 族群认同
  • 简介:中世纪民族认同研究是跨学科整合性研究。创造历史的特定人物是历史文献学研究的焦点,解析记载这类人物的历史文献话语,能够集中地获得特定时代的精神归旨。关于威廉一世的历史文献话语,就反映了英格兰民族认同之萌发的历史状态。诺曼征服后,以威廉一世国王为人格符号、融合诺曼人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新的英格兰民族认同萌发,作为征服者的诺曼底人逐渐在地化,认同于英格兰,英格兰的原住民也认同威廉一世为国王,并尊奉其后裔为王系。由此,英格兰由地名逐渐变为新的族名。

  • 标签: 民族认同 诺曼征服 威廉一世
  • 简介:《华阳国志》文本内容显示,以常璩为代表的两晋巴蜀士人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其民族观念与国家认同均以中原儒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这使得巴蜀士人成为结束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也使得成汉政权所面临的认同危机明显不同于两晋时期其他少数民族所建政权。秦汉以来中原文化在巴蜀地区的传播,是形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基础。

  • 标签: 《华阳国志》 巴蜀地区 两晋时期 国家认同 民族观念 士人
  • 简介: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马丽蓉教授的新著《西方霸权语境中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研究》,沿着从霸权到话语霸权再到认同的逻辑思路,辅以对西方“东方主义”心理状态的分析,对西方霸权语境之下的阿拉伯-伊斯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对于以中东为核心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争夺和控制是西方霸权的重要体现,霸权必然发展为对话语权的争夺以获得话语霸权,从而形成以妖魔化伊斯兰为特征的“遮蔽的伊斯兰”。霸权与话语霸权的争夺是深层的认同政治的表现,如何在文明对话和文化自觉的基础上进行认同重构,则是当前包括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在内的各大文明体系面临的重大挑战。

  • 标签: 霸权 话语霸权 认同政治 阿拉伯-伊斯兰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