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独龙是祖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成员。共二千八百多人,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河谷,约有10%的人口散居在贡山县北部怒江两岸。独龙分布的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带。独龙河的西岸是海拔四千多公尺的担当力卡山,东岸是海拔五千多公尺的高黎贡山,两山南北逶迤,绵延起伏,独龙河奔流其间,地势雄伟,河山壮丽。长期以来,独龙人民就用辛勤的劳动开发了这块土

  • 标签: 独龙族 独龙语 担当力卡山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大家庭 贡山县
  • 简介:独龙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比珞巴、高山、赫哲和塔塔尔稍多,人口排在倒数的第5位。据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总人口为5816人,其中约有80%的独龙人口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独龙江乡地处贡山县县城西部,东邻本县丙中洛、茨开两个乡(镇),西南倚担打力卡山并与缅甸毗连,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日东乡,总幅员面积为1997.3平方公里,境内国境线长97公里。

  • 标签: 独龙族 宗教信仰 原始宗教 宗教观念 中国 宗教活动
  • 简介:<正>独龙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物定情。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到了提亲的时候,小伙子会请一个能说会道的男子去女方说婚。说婚人去时要提上一个茶壶,背囊中带上茶叶、香烟和茶缸。到姑娘家,不管对方态度如何,说婚人都要以最快的速度,将茶壶灌满

  • 标签: 青年男女 精心编织 中国人口 独龙江 塘边 同心酒
  • 简介:<正>解放前,居住在怒江地区独龙江一带的独龙,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氏族公社阶段。这种父系氏族公社,独龙语称为“其拉”或“吉可罗”(意为整体、全部)。每个氏族公社,一般都由两个以上的原始共产制大家庭所组成,原始共产制大家庭又由一个父辈的几代子孙组成。除了娶进的妻子外,他们一般都属于同一父系祖先的血统。在独龙的这种大家庭中,往往包含着几代人所组成的数个小家,这些小家都同住在一大房里,如当时较大的孔当家,由十四个同胞和堂兄弟及其妻子儿女组成,拥有十多对夫妻,共七十余口人。(满都尔图《论父系家庭公社》)按照独龙人的习惯,家庭离不开火塘,火塘终年不能熄火,大房中的数个小家,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火塘。家长新娶进妻子,或者子女结婚成家,大房中便立

  • 标签: 独龙族 仓库 父系氏族公社 火塘 大家庭 原始社会末期
  • 简介:在云南版图的西北角,有着一块狭长的方形峡谷地带,千百年来与世隔绝。只是传说那里有一条江。名叫独龙江。还传说独龙江畔住着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历史刻画在脸上。于是,冥冥之中有股神奇的力量在呼唤着我,呼唤我踏上这方原始的土地,呼唤我去寻找那群古朴而缥缈的“太古之民”——独龙

  • 标签: 独龙江 独龙族 传说
  • 简介:李明金的《独龙文学简史》简述了独龙文学史的发展进程,记载了独龙文学的起源及流传。从编写过程、编写原则、分期体例、内容取舍、文学史观、研究方法、文学特点以及编写中存在的不足等方面,对《独龙文学简史》的编撰进行了总结与研究。

  • 标签: 独龙族 文学简史 编纂研究
  • 简介: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和西藏自治区交界处的云南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的高山峡谷深处.居住着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独龙.总人口仅有6000人左右。新中国成立前,独龙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以刀耕火种的粗放耕作为主。由于独龙江乡全年有半年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与世隔绝.

  • 标签: 中国人口 独龙族 西藏自治区 中国西南部 高山峡谷 原始社会
  • 简介:云南独龙原始习惯法初探王学辉,高登荣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有效地解决内部成员之间的冲突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在既没有文字、又没有成文法和强制机构的民族中,一些不成文的习惯、惯例、族规家训确有效地解决了内部成员间、家族之间的冲突与纠纷,维护了当时...

  • 标签: 独龙族 习惯法 家族成员 水冬瓜树 云南 超自然力量
  • 简介:聚落空间包括有形的地域空间和无形的信仰与习俗空间。由于地理历史条件特殊,独龙江地区独龙聚落空间具有系统研究的典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独龙江地区交通不便及散居的状况,独龙以原始信仰为主且相互交流少,未形成教义系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独龙的空间聚落由散居变为聚居,国家力量介入成为构建和维系聚居的主要力量,公社结构塑造了村落化的聚居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力量从村落生活领域迅速退出,使得尚未成熟的独龙聚落空间出现缺位,基督教在独龙居住区加速传播。随着近年交通方式的便捷化,独龙聚落空间变迁较大,大规模和多样性外来人口的进入,也使得该地聚落空间迅速多元化,国家力量与宗教力量在这一地域空间中形构了两种意义系统。面对空间特性这些变化,探讨组织型、事件型和点场型等聚集形式的优势,可以为未来构建独龙乡聚落空间新秩序作出经验梳理与理论思考。

  • 标签: 独龙江地区 独龙族 聚落空间
  • 简介:独龙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比珞巴、高山、赫哲和塔塔尔稍多,人口排在倒数的第5位。据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总人口为5816人,其中约有80%的独龙人口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自治州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

  • 标签: 独龙族 生产方式 中国 社会形态 历史演变 政治制度
  • 简介:今昔对比,独龙人的狩猎方式已由往昔的集体狩猎为主,变为个人进行狩猎为主。狩猎的工具也由传统的“弩弓加毒箭”的植物工具,变为晚近才由外地输入的钢丝套、铁猫、尼龙绳套和热兵器(猎枪主要是当地干部持有)多种工具并用;由传统性的、无节制地任意捕杀野生动物充饥、调味,变为有节制的行为,大部分独龙群众略知哪些动物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并自觉地遵守有关的禁猎规定。对国家划定保护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的观念,正深入人心。

  • 标签: 独龙族 社会物质生产方式 狩猎工具 狩猎方法 种植业 手工业
  • 简介:独龙是我国西南边陲最偏远落后的民族,由于交通不便、人口较少,一直以来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对外界增添了神秘感;十八大以来,伴随着独龙江公路的全线贯通,独龙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其神秘的外纱被慢慢揭开;结合语言生态理论和独龙独特的生活方式与发展特点,调研组深入独龙居住地,对独龙的语言生态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试图对独龙语的濒危情况作出科学评估,对抢救独龙语提出科学对策。

  • 标签: 独龙族 语言生态 调查研究
  • 简介:边疆的界定通常是基于一个主权国家客观存在的政治地理界限,以及中央与地方历史互动过程中文化权力关系的彼此定义而形成。在西南中国的滇西北山区,经过独龙、藏、怒、傈僳等族群与国家之间的历史互动与交织,形成了多元文化"混杂"的边疆地理区域。本文以独龙人为个案,在边境开发和族群关系的历史情境下,讨论多元称到统一名的历史实践过程,以及由此产生族群关系的"再边界化"问题,并揭示国家力量在此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 标签: 族群边界 独龙江 独龙族 再边界化
  • 简介:在欢庆人民共和国50年华诞的前夕,电波里传来了世纪末令中国少数民族大家庭最振奋、最难忘、也是最让人宽慰的一则消息——全国最后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不通公路的独龙乡,于1999年9月9日,终于通车了。从此.独龙群众不再与世隔绝,从此,结束了我国最后一个民族地区不通公路的历史。

  • 标签: 独龙族 中国 公路建设 生态旅游 历史发展
  • 简介:独龙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妇女纹面是独龙的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纹面图案像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来源于独龙人对蝴蝶的崇拜。蝴蝶纹来源于独龙认为人经历过人生的苦难死后灵魂变化成蝴蝶的传说;从蝴蝶纹的形态、结构和类型入手,揭示了蝴蝶纹的艺术符号能指功能;蝴蝶纹具有对称、节奏和韵律的形式造型特点,是独龙人民审美意识在装饰活动上的反映。蝴蝶纹符号学所指含义表达的是独龙人对生命的崇拜,在过去艰苦、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岁月中,独龙人对解决今生现实生活中天灾人祸苦难的情感寄托,以及对来世生活自由和幸福的期望,是独龙人集体审美活动和思想内蕴在服饰美容等方面的反应。

  • 标签: 蝴蝶纹 独龙族 吉祥纹样 纹面图案 对称
  • 简介:摘要结合当前独龙文化中视觉元素的具体情况,主要论述其对于现代设计的启示,并结合具体的实例,从多角度论述独龙文化的视觉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希望对于今后的独龙文化发展和继承具有一定作用。

  • 标签: 独龙族文化,视觉元素,现代设计
  • 简介:“开昌瓦”节是地方政府主导独龙民众参与建构的独龙的代表性节日。不同区域的独龙文化因历史上存在不同族群关系的影响而具有较大的差异。有关节日文化记忆的不同使他们在理解和接受“开昌瓦”这个努力整合不同区域文化的新的文化事象时表现出不同的主位观点。对该文化事象进行理解的文化他者并不具有相同的文化,从而使客位观点的多样性成为现实。尊重主位多元性并承认客位多样性的复数位视角对观察和理解文化事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复数位的观点看,民族志从根本上讲是在理解各种文化拥有者基于各自文化而进行的有关文化的共同阐释的阐释。

  • 标签: 独龙族“开昌瓦” 记忆 主位-客位 复数位
  • 简介:摘要:独龙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独龙人民保持着朴实而原始的道德规范,对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贡献。我作为一名独龙,从“独龙原始道德形成的追溯;独龙原始道德形态的特点;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耦合性”三个方面来对独龙原始道德传统形态的形成、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试图从这些依存中寻找人类文化的共同价值,以期促进独龙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目的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认同。

  • 标签: 独龙族 原始 道德 形态
  • 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云南省的景颇、傈僳、独龙、怒、布朗、佤、基诺、德昂等,以及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鄂伦春、鄂温克和海南岛的部分黎族进行“一步走”的民主改革,社会制度从原始公社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其民族教育也从传统的原始教育跨越到近代学校教育。作为边疆、特少、“直过”民族中社会制度跨越发展的典型,独龙的教育形式和教育观念也伴随其社会制度的跨越性变革,从传统的原始教育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学校教育。本文通过对20世纪独龙的教育形式、教育观念从传统到近代学校教育演进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过程的回顾,探索边疆少数民族教育及其观念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边疆“直过”民族教育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 标签: 20世纪 “直过”民族 教育观念变迁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怒江州4个特有的少数民族7岁以下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为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典型调查的方法对云南省怒江州4个特有的少数民族7岁以下儿童进行体格发育调查。结果六项形态指标随增龄而增长,民族差异以6岁儿童为例,身高、体重、坐高男女童以普米为大;胸围男童以怒族、独龙为大,均为55.9cm,女童以普米独龙为大,为49.2cm;臂围男女均以傈僳大,分别为16.2cm和16.0cm。身体指数年龄和性别特征六项身体指数均随增龄而逐渐减小。多数指标男童略大于女童。结论四个民族除身高、坐高略差异外,胸围、头围、臂围等三围差异不明显。表明在同一个地区不同民族六项形态指标差异不大。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