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唯物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的现有形态应该重新考察和分析。本文围绕列宁的阐述,从历史、理论到实践,逐层论证了“分”的实质:不是简单的“分割”和分析,而是统物内在的变易和生成。不仅要认识到过程的分为二,还要认识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切事物和过程导致差异和矛盾的无限性,始终贯穿着质量互变和否定的否定。经当代科学实践证明,这是对立统规律无法取代的。

  • 标签: 唯物辩证法 实质 基本规律 列宁 对立统一规律 否定
  • 简介:矛盾着的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条重要原理。列宁说:'辩证法是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是怎样(怎样成为)同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的、是相互转化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当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当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哲学笔记》第111

  • 标签: “左”的错误 内在根据 《自然辩证法》 违背客观规律 七十二变 一切从实际出发
  • 简介:真理与价值的关系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个重大问题,其深层原因在于对真理和价值的尺度以及价值的层次结构存在分歧。长期以来,人们强调从客体方面把握真理的属性,却并不正视真理具有价值意义上的"满足"关系,尤其是对实用主义并非科学的批判导致了真理的效用价值被严重忽视。其实,真理与价值原本就是个统的整体,二者存在着递进——反馈的关系,即由追求超功利的直接价值(求真)进至追求功利的间接价值(求善),而求善活动的实现又反作用于、并强化着人们的真理追求。

  • 标签: 真理 价值 递进——反馈关系
  • 简介:在后现代、后人文、后真相、后伦理话语共同编织起来的当今时代,人文主义的旧事重提似乎是毫无激情且令人困惑。因此,重新梳理并评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首先需要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史特别是问题史做出某种历史性的澄清,从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两个层面重新认识被称为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系。然而,作为思想立场的人文主义逐渐崛起,作为(思想的)方法和习惯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以尼采、海德格尔、维柯、霍克海默,萨伊德、本尼特为理论主线索,重新考察并反思人文主义从古典时代传统到后现代时代的思想嬗变,揭示并呈现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的双重属性,并由此彰显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渊源、理论要义与发展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主义传统是作为广泛的历史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当代形式,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种对当代语境而言至关重要的绪论,厘清的是预防后人文主义诱惑力的思想与行动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则是另种早期的关于语言与情感的故事。

  • 标签: 人文主义 思想脉络 思想本体 认识方法 当代形式
  • 简介:“Fetishism”,在汉语中,这个外来词有两个同等通行的译法:“拜物教”和“恋物癖”。两个译法恰好对应着两种不同的论述语境,即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而这两种论述语境所关注的层面既有不样的地方,又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不样的地方在于:个是从商品生产的逻辑来讨论“fetishism”(拜物教)的社会构成及其后果,是种社会症状阅读;另个则是从主体欲望的运作来讨论“fetishism”(恋物癖)的心理机制及其效果,是种主体症状阅读。相互重叠的地方则在于:它们都关注作为对象的“fetish”(物神)既可以感知而又超感觉的幻象特质,关注这幻象运作在社会和主体那里造成的特异效果。本文的重点就是要从不同的论述语境来厘定“fetishism”的性质及其构成机制。

  • 标签: 拜物教 恋物癖 奇观化
  • 简介:<正>篇题为《也应惩治行贿者》的短评(见《人民日报》1992年4月14日)写道:“公诸极端的贪污贿赂要案,只见受贿者服法,少有行贿者受惩。”这种情况确实是极不正常的,因为轻纵行贿者,受贿罪案难于查处彻底。列宁主张严惩切涉及受贿的行为,才是治本之道。

  • 标签: 行贿者 列宁 受贿罪 受贿者 工作人员 贪污贿赂罪
  • 简介:大众文化长久被视为工业社会大批量制作的低质量文化产品,它有没有可能被定义为自下而上实至名归的大众的文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模态和趋势受制于社会和时代的制约,但是它的大众社会基础本身是在不断酝酿着时代风尚。坎托和沃思曼以古希腊作为起点的《大众文化史》,因此值得充分重视。无论是希腊的奥运会,抑或19世纪这个小说的黄金时代,其背后的大众文化底蕴,应是清晰可辨的。

  • 标签: 大众文化史 坎托 沃思曼 希腊奥运 小说
  • 简介:从新的领域、新的视角对认识论系统探讨的新著《论无知-个新的认识域》,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论无知》是年青作者鲍宗豪副教授的创新之作。该书有以下儿个特点:、粉力开创全面建构在日常生活中,无知意味着愚昧、落后,缺乏教育和文化道德修养。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并不拒斥无知。历史活动中人的认识不可能绝对摆脱无知。

  • 标签: 著作出版 历史活动 道德修养 上海人民出版社 认识主体 方法论原则
  • 简介:在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下,“公民正义”既是种整体性的观点,又是个局部性问题。就解决公民正义问题的标准而言,在权利具有的优先性中,其来源是外在于某种排他性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共同体的;就公民正义的内涵与外延而言,它与共同体正义是迥然不同的。在后现代自由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正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必须首先依赖于公共领域“去极权化”文化观的形成,依赖于对罗尔斯“重叠共识”的全新理解与诠释。当然,这并不否认,正常执行其功能的公民文化在动机与理解方面,存在着与共同体文化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公民正义 重叠共识 政治原则 民主政治 社会结构 制度建设
  • 简介:、本质主体与形式主体。政治合法性在语言学意义上由两个固定词汇,即政治与合法性组合而成。尽管政治合法性本身的内涵大致稳定,但仅就语言学角度而言,政治合法性却仍然分别具有本质主体和形式主体两种对立的主体关系。

  • 标签: 政治合法性 政治主体 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 政治权力
  • 简介:、引言目前对“资本主义”通常有三种解释,分别将“资本主义”定义为目的在于获取私人利益的雇佣关系;市场关系以及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对于“资本主义”的认识般的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也就是从对“资本主义”的第三种解释出发。认为“资本主义”词是指种生产方式:

  • 标签: 资本主义 争论 概念 社会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 雇佣关系
  • 简介:祖国统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是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中华儿女的民族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祖国完全统思想的系列讲话,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和平统发展理论:提出'坚定不移携手实现民族复兴',把祖国统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构建两岸和平发展的新路径;提出'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从中华民族的高度去谈两岸关系,用中国梦囊括两岸的未来和命运,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国两制'的科学内涵,为推动两岸关系取得实质性发展迈出了重要的步;提出推动祖国完全统的战略构想,夯实共同的政治基础,坚持从民族的整体高度来解决统问题,坚持从人民的主体性角度来解决祖国完全统的问题。深刻领悟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对进步丰富和发展'国两制'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祖国统一思想 中华民族复兴 “一国两制” 人民主体性
  • 简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这是总结我们党80年的奋斗历史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这条经验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科学理论指导地位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信念,集中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精辟地指出了对待科学理论应有的科学态度,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科学地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规律。

  • 标签: 建党学说 党的事业 坚定信念 党的建设 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简介:在长期的《反杜林论》教学和研究中,人们较多注意研究其中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问题,忽视或不注重研究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这是不恰当的。《反杜林论》主要是部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因为,它的论战对象杜林,不仅是绝对的形而上学者,更是个历史虚无主义者,他既否定其前辈思想家的历史建树,更否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 标签: 杜林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
  • 简介:《哲学概论》是本即将出版的苏联哲学教科书,它由И·弗罗洛夫(院士、苏联哲学协会主席、戈尔巴乔夫理论顾问)、B·斯捷平(通讯院士、哲学所所专)、B·列克托尔斯基(《哲学问题》杂志主编)和B·凯列(哲学博士、自然科学史和技术史研究室主任)等

  • 标签: 哲学概论 弗罗洛夫 哲学教科书 自然科学史 凯列 哲学问题
  • 简介:阿多诺的非同性思想形成于他对黑格尔的颠覆、对马克思的吸收、对康德的继承,他颠覆黑格尔的同性哲学,构建非同性哲学的理论形态;他吸收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勾画否定性乌托邦;他继承康德的实践理性,倡导在道德自决与审美中达到自由。

  • 标签: 非同一性 同一性 统治 乌托邦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统。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有机统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人与自然 有机统一 生态建设
  • 简介:<正>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人们议论的个热门话题,可以说,可持续性已经成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的种发展观.然而,如果我们对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伦理思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也许可以说,可持续性不仅是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种新的文明观.可持续性,是人类在工业文明走向新的文明转型期中的价值的基础.

  • 标签: 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 制度文明 文明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历经百年进程,进入小康达至全面小康超过半个世纪,有理由认为这是中国独特的发展时期和“阶段性”社会形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结构维度解析小康社会形态,有助于判断中国小康社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尤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处的历史方位,这对于我们进步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后,明确继续前进的方向,奠定登上个大台阶“事情就好办了”的底气,继续保持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实发展的定力,大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的更高层次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 标签: 小康社会 社会形态 历史维度 理论维度 结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