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悬吊训练技术对脑卒中后步态障碍患者进行训练,观察该类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变化。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3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平衡功能、步行能力。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Holden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提升幅度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技术与常规康复训练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和步行能力,改善步行功能障碍。

  • 标签: 悬吊训练 脑卒中 步行功能障碍 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背六法推拿联合悬吊训练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住院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100例,根据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脊背六法推拿疗法联合悬吊训练,两组均治疗1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采用粗大运动测试量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补阳还五汤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脑梗死合并下肢偏瘫的疗效及对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月-2021年2月本院94例脑梗死合并下肢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悬吊运动训练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补阳还五汤。2组均治疗6周,随访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受损程度,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估下肢功能,Berg平衡功能评分(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平衡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浆TC、TG、LDL-C水平;随访3个月,采用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预后,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5.35、4.54,P值均<0.01),FMA、BBS、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40、3.10、7.57,P值均<0.01);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94、3.81、4.23,P<0.05或P<0.01),TC、TG及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10、4.27、3.61,P值均<0.01)。观察组预后良好率为74.47%(35/47)、对照组为51.06%(24/4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1,P=0.019)。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悬吊运动训练可有效缓解脑梗死合并下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下肢功能,提升日常生活能力,改善预后。

  • 标签: 脑梗塞 中风后遗症 下肢 偏瘫 补阳还五汤 悬吊运动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晋源院区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疗效、下肢肌张力及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有效率(92.59%,25/27))高于对照组(70.37%,19/27),P<0.05;观察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1.64±0.36)分]低于对照组[(3.04±0.27)分],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47.64±10.36)分]高于对照组[(39.24±12.07)分],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悬吊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治疗有效率,明显缓解肌张力,生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病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腕踝针 悬吊训练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 生活能力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悬吊运动训练对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的康复效果。方法:80在我院就诊的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物理因子治疗,实验组则加用悬吊运动训练,对组间腰背疼痛缓解、消失时间和干预前后腰背疼痛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的腰背疼痛缓解和消失时间均要短于对照组,且实验组干预后的腰背疼痛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也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可促进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患者疼痛程度的快速缓解,且患者干预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恢复,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悬吊运动训练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弯慢性腰背疼痛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悬吊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4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0例。两组均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加 SET,治疗时间持续 8周。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使用简易下肢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 Barthel 指数(MBI)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治疗前 FMA、MBI、BBS 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通过8周治疗后,两组结果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

  • 标签: 悬吊训练 康复治疗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悬吊运动进行核心力量训练对痉挛性脑瘫儿童平衡能力、生活自理嫩离、肌张力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以运动训练为主,应用Vojta以及Bobath等促进神经发育的方法;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常规运动训练时,还配合采用悬吊运动训练的方法来提高患儿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前后运用Berg平衡量表来进行评分,看出观察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训练方法已经普遍应用在脑瘫儿童康复训练中,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肌群功能,从而提高腰椎的平衡稳定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疗效及其对患儿运动功能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安徽省儿童医院收治的62例痉挛型CP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纳入研究组(n=31)与对照组(n=31)。2组患儿在接受局部肌内注射BTX-A治疗基础上,对研究组患儿进行悬吊运动训练,而对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康复运动训练,均连续训练干预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定2组患儿治疗疗效,并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2组患儿下肢肌群被动收缩肌电图(双侧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88项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88)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与关节被动活动度(测量腘窝角、足背屈角的角度)等组间与组内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配对t检验。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安徽省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获其批准(审批文号:EYLL-2017-005)。2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早产儿所占比例等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治疗前2组患儿双侧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电值,GMFM88、BBS评分,腘窝角、足背屈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①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7.1%(27/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5%(20/3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9,P=0.038)。②2组患儿双侧下肢内收肌、腘绳肌及腓肠肌的肌电值组内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研究组患儿治疗后上述肌电值,亦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研究组患儿GMFM88、BBS评分分别为(65.4±5.9)与(46.9±4.6)分,对照组分别为(58.5±4.9)与(41.2±3.8)分,与组内治疗前的(51.2±3.2)与(36.0±2.9)分、(50.9±3.7)与(36.6±2.6)分比较,均显著增加,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11.621、11.257,均为P<0.001,对照组:t=6.957、5.491,均为P<0.001)。治疗后,研究组患儿GMFM88、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01、5.387,均为P<0.001)。④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腘窝角、足背屈角分别为(100.4±12.8)°与(78.0±7.1)°,对照组分别为(96.8±11.5)°与(82.3±9.4)°,与组内治疗前的(91.6±10.1)°与(93.3±10.1)°、(90.8±10.6)°与(94.2±10.4)°比较,均分别显著增大与缩小,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t=3.023、6.106, P=0.004、<0.001;对照组:t=2.143、4.744,P=0.036、<0.001)。治疗后,研究组患儿腘窝角、足背屈角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大与缩小,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72、2.017,P=0.003、0.048)。结论BTX-A联合悬吊治疗痉挛型CP患儿,疗效较好,有助于患儿运动功能恢复。

  • 标签: 肉毒杆菌毒素,A型 悬吊运动训练 脑性瘫痪 治疗结果 运动功能 运动疗法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瘫患儿应用悬吊运动疗法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1月-2020年9月收治的脑瘫患儿7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35)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n=35)在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加用儿童悬吊训练系统治疗,训练时长为3个月。两组儿童分别于治疗前后,在康复训练前后均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对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均有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配合悬吊运动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明显提高康复疗效。

  • 标签: 脑瘫 儿童 悬吊运动疗法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运动辅助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运动功能及生活日常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肩手综合征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55.16±4.27)岁;观察组男23例,女23例,年龄(54.87±4.63)岁。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悬吊运动辅助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患侧运动功能、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运动功能评分、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49.07±4.24)分,高于对照组(37.36±5.72)分,疼痛程度评分为(2.65±0.66)分,低于对照组(3.97±0.8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4.67±2.13)分,高于对照组(57.35±3.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辅助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肩手综合征患者患侧运动功能,减轻疼痛程度,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肩手综合征 悬吊运动 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SET)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均接受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及椎管穹隆状减压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SET训练(包括双桥式训练、骨盆上抬训练及单腿悬挂训练等)。于术后3 d时、训练2个月后对2组患者步行功能、脊髓神经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定,具体评定指标包括步频、跨步长、步速、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神经功能分级、重心轨迹长、重心轨迹包绕面积及重心移动偏差等。结果训练后观察组患者步频[(1.01±0.23)步/秒]、跨步长[(0.60±0.19)m]、步速[(0.38±0.13)m/s]、ASIA神经功能分级D级占比(65.63%)及重心轨迹长、包绕面积、重心移动X轴和Y轴偏差的Romberg率[分别为(1.40±0.18)、(1.45±0.22)、(1.00±0.10)及(0.98±0.22)]均较训练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后辅以SET训练,能显著改善胸腰椎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脊髓神经功能,增强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脊髓损伤 悬吊运动训练 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 平衡能力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悬吊运动训练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腰椎功能及平衡能力的影响价值。方法:研究样本采集时间2019.01~2021.12,80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样本,中心随机系统分组,比较治疗方法,分析其临床应用疗效,对照组/40(常规术后康复),实验组/40(悬吊运动训练),对比患者(1)一般指标;(2)平衡功能指标。结果:实验组相较对照组,患者一般指标、平衡功能指标有明显优化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对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腰椎功能及平衡能力有明显改善价值,临床疗效显著,有推广意义。

  • 标签: []悬吊运动训练 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 腰椎功能 平衡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悬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力分级情况、TUGT测试所用时间、FMA评分及步态测试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肌力分级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UGT测试所用时间明显缩短,且均明显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步态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悬吊训练 脑卒中 下肢功能 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行悬吊运动系统为基础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法,做好效果比较。方法:选取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共计60例,将其进行对照分组,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悬吊运动系统的骨盆稳定性训练,做好效果比较。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比较,其中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前GMFM-D区、GMFM-E区差异不大(p>0.05),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GMFM-D区、GMFM-E区中观察组效果较好(p<0.05)。结论:对痉挛性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行悬吊运动系统为基础的骨盆稳定性训练法,训练后患儿稳定性明显较好,整体情况优良。

  • 标签: 痉挛性脑瘫患儿 粗大运动功能 悬吊运动系统为 稳定性
  • 简介:目的探讨悬吊训练技术(SET)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8~88岁,平均年龄6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和传统推拿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SET对患者的腰椎稳定性核心肌群、肌肉放松收缩和骨盆进行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法肌力测定(MMT)和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4.73±0.45vs3.73±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IM评分、VAS评分和MMT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试验组疗效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04,-11.147,10.385,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改善率、治愈显效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90.51%±7.11%vs59.26%±10.24%,93.30%vs6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1.98,P<0.01)。结论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时,采用SET辅助常规康复治疗疗效显著,且经济、方便,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悬吊训练系统 功能独立性评分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价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训练配合微波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评价SET配合微波治疗下腰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下腰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0例,悬吊训练联合微波治疗;对照组30例,悬吊训练;疗程为24天。24天后两组给予JOA下腰痛量表评价,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4天后,两组效果情况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7%,对照组总有效率87.7%,两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微波治疗可以有效增强患者核心肌力,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悬吊训练 微波治疗 慢性下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ET悬吊训练对脑瘫儿童在康复训练中平衡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0例脑瘫儿童,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进行SET悬吊训练。评估采用粗大功能运动量表(GMFM-88)对比两组前后治疗效果。结果给予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儿童的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观察比较,SET悬吊训练能够提高脑瘫儿童的前庭功能,促进本体感觉,提高粗大运动功能,促进儿童的运动及平衡能力的发育,有利于加快患儿的康复。

  • 标签: 脑瘫,SET悬吊训练,平衡能力,粗大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