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悬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力分级情况、TUGT测试所用时间、FMA评分及步态测试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肢肌力分级及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TUGT测试所用时间明显缩短,且均明显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步态测试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步长、步宽、步频、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治疗后的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悬吊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悬吊训练 脑卒中 下肢功能 恢复
  • 简介:悬吊训练法是一种新兴的发展核心力量、提高肌肉控制能力、预防运动损伤的有效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已被国内外体育科研人员应用到了竞技体育,许多竞技运动队纷纷从悬吊训练中获得益处。本研究希望通过实验验证悬吊训练对运动员腹背肌群的训练效果。从测试数据中可以看出散打项目的专业运动员中,在未进行悬吊训练前,运动员腹背肌的力量素质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经过一个阶段的系统训练后,腹背肌的力量素质水平明显提高,无论是肌肉的最大静力还是肌肉的快速力量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 标签: 散打 运动员 悬吊训练 腹背肌力量
  • 简介:<正>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方法,将悬吊训练运用于跳水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中,与传统核心力量训练方法手段形成对比进行实验研究,以期达到更加有效的训练效果,为跳水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悬吊训练对跳水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影响。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在保定市体育运动学校图书馆及中国知网上查

  • 标签: 跳水运动员 力量训练 青少年运动员 核心力量 训练内容 训练对
  • 简介:目的探讨悬吊训练技术(SET)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中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18~88岁,平均年龄61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腰椎牵引和传统推拿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SET对患者的腰椎稳定性核心肌群、肌肉放松收缩和骨盆进行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通过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功能独立性测量(FIM)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手法肌力测定(MMT)和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明显高于对照组(4.73±0.45vs3.73±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IM评分、VAS评分和MMT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试验组疗效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04,-11.147,10.385,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改善率、治愈显效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90.51%±7.11%vs59.26%±10.24%,93.30%vs60.00%),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1.98,P<0.01)。结论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时,采用SET辅助常规康复治疗疗效显著,且经济、方便,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 悬吊训练系统 功能独立性评分 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价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训练配合微波治疗下腰痛的临床疗效,评价SET配合微波治疗下腰痛的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下腰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30例,悬吊训练联合微波治疗;对照组30例,悬吊训练;疗程为24天。24天后两组给予JOA下腰痛量表评价,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24天后,两组效果情况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7%,对照组总有效率87.7%,两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微波治疗可以有效增强患者核心肌力,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悬吊训练 微波治疗 慢性下腰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ET悬吊训练对脑瘫儿童在康复训练中平衡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0例脑瘫儿童,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进行SET悬吊训练。评估采用粗大功能运动量表(GMFM-88)对比两组前后治疗效果。结果给予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儿童的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观察比较,SET悬吊训练能够提高脑瘫儿童的前庭功能,促进本体感觉,提高粗大运动功能,促进儿童的运动及平衡能力的发育,有利于加快患儿的康复。

  • 标签: 脑瘫,SET悬吊训练,平衡能力,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本文从神经系统疾病、慢性下腰痛疾病、骨科疾病等方面出发,针对悬吊训练在康复领域方面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本次研究,发表了一些自己的建议看法,希望可以对悬吊训练在康复领域的应用起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提高实际应用有效性,更好的发挥出悬吊训练的价值和作用,帮助患者更好的康复。

  • 标签: 悬吊训练 康复领域 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痉挛型偏瘫采取悬吊运动训练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80例于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痉挛型偏瘫患儿,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传统疗法,n=40)和对照组(传统疗法+悬吊运动训练,n=40),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实验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提高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同时悬吊弱链测试转阴率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结论对痉挛型偏瘫患儿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可取得满意的康复效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康复效果 小儿痉挛型偏瘫 悬吊运动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方法:共计20例,纳入范围在2023年6月至2024年4月,随机分组,随机分组,观察组行悬吊运动训练,参照组行常规干预,将两组样本平衡功能、下肢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平衡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观察组下肢肌张力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评分改善情况更优,两组直观对比差异较为显著,经计算后为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样本预后效果,促进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

  • 标签: 悬吊运动训练 痉挛型脑瘫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盆底肌肉训练对子宫脱垂悬吊术后的影响。方法将186例悬吊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96和对照组90例,实验组术后一天采取系统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干预,不参与功能训练。观察盆底的综合肌力、总排尿量(TV)、总排尿次数(TOV)、和总漏尿次数(LT)。结果实验组盆底肌力基本恢复正常(肌力IV级)及完全恢复正常(肌力V级),恢复率87.5%,与治疗前比较,P<0.01;疗效显著增强。不同干预方法对膀胱功能改善的比较,手动组患者总排尿次数(TOV)和总漏尿次数(LT)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1,疗效显著增强。结论子宫脱垂盆腔悬吊患者术后及时进行系统盆底肌肉训练,采取不同干预方法,有助于恢复悬吊术后患者盆底的综合肌力,降低总排尿次数(TOV)、和总漏尿次数(LT)。

  • 标签: 盆底肌肉训练 子宫脱垂悬吊术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对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效果予以简单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痉挛型偏瘫40例,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为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方法开展康复训练,为观察组患者应用悬吊运动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为患儿开展悬吊弱链测试发现,观察组患儿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为小儿痉挛型偏瘫开展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用悬吊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康复效果,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 标签: 悬吊运动 小儿痉挛型偏瘫 康复效果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267-0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频率悬吊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平衡和后期步行生活能力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90例于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在常规训练基础上接受悬吊训练,行前瞻性研究,并按照随机数字法均分为1次/d低频组,2次/d中频组,3次/d高频组;20 min/次,共训练3个月。1、2、3个月后分别对3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测试(trunk control test,TCT)、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lassification, FAC)、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结果低、中、高频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TCT 、BBS、FAC与M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个月与2个月低、中、高频组TCT分别为(36.21±6.31)、(42.51±4.33)、(49.52±4.90)分与(41.23±6.31)、(50.32±8.32)、(58.12±7.23)分,BBS分别为(15.11±4.31)、(19.69±5.86)、(24.56±8.74)分与(21.43±5.37)、(27.61±7.50)、(33.81±6.99)分,较治疗前[(23.46±12.80)、(24.69±9.33)、(22.84±10.11)分与(9.32±3.11)、(9.504.10)、(9.47±3.73)]均明显改善,且高频组较中频组与低频组、中频组较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训练3个月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高频组患者在训练1个月时FAC与M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训练2个月与3个月FAC[(1.84±0.41)、(2.39±0.44)、(3.29±0.33)分与(2.74±0.77)、(3.63±0.56)、(4.50±0.43)分]与MBI[(27.32±9.33)、(34.45±9.21)、(44.77±10.27)分与(41.33±11.21)、(52.73±12.31)、(75.94±13.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高频组较中频组与低频组、中频组较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 d多次悬吊训练可以进一步提高脑卒中患者人躯干控制平衡和步行生活能力,缩短病程。

  • 标签: 脑卒中 悬吊强化训练 躯干控制平衡 步行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对脑瘫患儿运动平衡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中国知网( CNKI)、万方( Wan Fang)、维普( VIP)、 PubMed、 Web of Science为数据来源,检索从建库至 2019年 10月 1日内发表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数据、质量评价,采用 Review manager 5.3进行 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 12项 RCT研究,共包含 695例患者。 Meta分析显示,两组在 GMFM评分 [均数差( mean difference, MD) = 6.03, 95%可信区间( confidence interval, CI): 3.87-8.19, P< 0.00001]、 Berg评分 (MD = 4.46, 95%CI: 3.51-5.40, P<0.00001) , MAS评分 (MD = -0.78, 95%CI: -1.08-0.48, P< 0.00001) 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悬吊训练可提高患儿运动功能和平衡功能。

  • 标签: [ ] 悬吊训练 悬吊运动疗法 小儿脑瘫 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悬吊运动训练在颈腰痛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3年4月我中心收治的60例颈腰痛康复中的患者,以双盲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进行悬吊运动训练。对比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颈腰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减轻疼痛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颈腰痛 悬吊运动训练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经过临床试验研究探讨悬吊训练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作用。方法将20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为悬吊训练(SET)加常规康复组(A组)(n=10)和常规康复组(B组)(n=10)。A组进行悬吊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B组进行常规康复运动训练。术后15d、术后30d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评分)对患者的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天,A组HHS评分为70.00±1.85,B组HHS评分为69.10±2.33,两组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0d,实验组患者的HHS评分为78.30±2.63,对照组患者的HHS评分为75.10±3.48,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悬吊训练在短期内可以提高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悬吊训练30天训练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悬吊训练 常规康复运动 Harris髋关节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和分析针刺配合悬吊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柳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自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收治的 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30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悬吊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平衡能力 (Berg)、 粗大运动功能 ( GMFM) 、 关节活动功能( Fugl-Meyer) 、肌张力 ( Ashworth) 评级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 Berg、 GMFM、 Fugl-Meyer、 Ashworth评级对比均无显著差异 (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 Berg、 GMFM、 Fugl-Meyer评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为:痉挛型偏瘫患儿(共200例,病例选取时间2020年10月,截止时间为2022年10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均为100例),一组为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另一组为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悬吊运动训练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痉挛型偏瘫患儿的悬吊弱链测试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分。结果:对比两组悬吊弱链测试转阴率,结果表明实验组比对照组更高(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肢体功能评分,结果表明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肢体功能评分更高(P<0.05)。结论:悬吊运动训练对小儿痉挛型偏瘫的康复有效性高。

  • 标签: 悬吊运动训练 小儿痉挛型偏瘫 康复有效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腹针联合悬吊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NLBP)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康复科门诊的NLBP患者80例,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和悬吊组,每组40例。悬吊组在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采用悬吊训练的治疗方法,联合组在悬吊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腹针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腰痛功能障碍指数(ODI)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疗效与复发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时联合组VAS、ODI评分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的复发率分别为(2.6±0.8)分、(17.2±2.6)分和10.0%(4/40例),悬吊组分别为(3.9±0.9)分、(19.3±3.2)分和27.5%(11/40例)。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VAS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联合组VAS、ODI评分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悬吊训练组(P均<0.05)。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 0~3分的例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联合组均明显高于悬吊组(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及随访期间未见晕针、断针、针孔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悬吊训练及腹针联合悬吊训练均能改善NLBP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功能障碍,但腹针联合悬吊训练疗效更佳,复发率降低,疗效稳定。

  • 标签: 针刺镇痛 后肢悬吊 腰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