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例动脉瘤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与全面的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术后再出血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为0%,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率为100%(P<0.05)。结论:对动脉瘤术后患者实施细致全面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术后再出血及其它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40例动脉瘤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与全面的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术后再出血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为0%,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满意率为100%(P<0.05)。结论:对动脉瘤术后患者实施细致全面的护理措施,能有效减少术后再出血及其它并发症,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减少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同时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在针对畸胎类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时,分别将CT与MRI诊断方案应用于患者病情分析中的效果,探讨患者的诊断准确度。方法:本次研究在针对患者进行病情分析时研究人员录入2017年9月至2020年4月间,我院中收入的存在畸胎类肿瘤的患者共计62名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被确诊为畸胎类肿瘤。医务人员针对患者进行诊断时,选择CT与MRI诊断方案。在诊断完成后,研究人员针对所有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影像学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度。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的诊断准确度明显更优,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度差异显著,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畸胎类肿瘤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而在对患者进行病情分析时,将CT与MRI诊断方案应用于患者的病情诊断中能够明确患者的病情状况,但相较于CT诊断来说,MRI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患者的病灶状况,对于后续拟定正确的手术方案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影像学诊断 颅内畸胎类肿瘤 CT诊断 MRI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体检中经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查动脉狭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7-2021.7月在我院健康体检中心接受体检的2242例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经多普勒超声的检查结果。结果:2242例体检者,共检出110例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91%,男性78例,女性32例,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狭窄位置方面,主要以中动脉和前动脉为主。在年龄方面,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在危险因素方面,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与疾病发生关系密切。结论:常规体检采用经多普勒超声检查效果确切,能够充分反映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能够早期发现无症状的动脉狭窄,进而进行有效干预,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健康体检 多普勒超声 颅内动脉狭窄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提高对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静脉窦血栓形成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起病,大部分患者可找到病因,常见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癫痫发作及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复杂,结合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提高对其诊断。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影像学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肿瘤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和观察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肿瘤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n=50),参照组(n=50)。参照组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优质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愈总有效率为98%明显优于参照组的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给予围手术期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颅内肿瘤 围手术期 护理与观察
  • 简介:颅脑手术会对机体的外围组织及血脑屏障的保护防御作用造成严重的损坏,病原菌极易入侵脑组织而导致严重感染。临床上目前一般应用多项措施加强患者术后的病情监测及护理工作,并改善、优化手术室的卫生环境,然而感染仍不时发生,近年来感染的发生率甚至明显上升。感染波及到患者脊髓及脑被覆组织,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难度,一旦患者病情严重,有可能出现死亡。

  • 标签: 颅脑手术 颅内感染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围术期护理在肿瘤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肿瘤患者为对象,按护理干预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例,比较每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颅内肿瘤患者 围手术期护理 应用效果 研究 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有恶性颈动脉体瘤的陈某手术治疗5年后不幸复发,恶性肿瘤已侵润底,并累及颈、椎动脉,生命危在旦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勇闯“禁区”,施行高难度的、外颈动脉搭桥术,并行颌面联合切除颈动脉体瘤术获得成功,患者奇迹般地起死回生。据查阅文献,国内尚未见此类手术报道。

  • 标签: 恶性颈动脉体瘤 动脉搭桥术 手术方案 颅内主动脉 人工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研究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血肿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 30例施行颅脑损伤手术后,经 CT检查确诊为迟发性血肿患者的发病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经 2次 CT扫描后,发现 30例术后迟发性血肿患者中, 26例发生在幕上, 4例在幕下; 15例发生在硬膜外, 9例在脑, 4例硬膜下, 2例在硬膜下及脑。在手术过程中, 12例发生脑膨出, 7例硬膜外, 3例硬膜下, 2例硬膜下及脑。并进行针对性治疗。结果: 18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8例痊愈, 5例中残, 3例重残, 2例死亡; 12例患者施行保守治疗, 7例痊愈, 3例中残, 1例重残, 1例死亡。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血肿的发生机制与术前患者压出现急剧变化、脑血管舒张及收缩机制出现障碍等因素有关,为确保患者的良好预后,医护人员应当对其进行及时的 CT检查,并密切观察各项临床表现。

  • 标签: 颅脑损伤术 迟发性颅内血肿 临床研究
  • 简介:目的观察静脉窦血栓形成(CST)早期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凝治疗,并分析痊愈、好转率的变化。结果CST患者早期应用抗凝治疗后临床表现明显改观。结论CST患者早期抗凝治疗可以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 预后
  • 简介:高血压性脑出血是神经内科常见急症,保守治疗及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后的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目前,采用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疗效满意。近几年来,护理人员为了提高重型脑溢血患者的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做了大量工作,现综述如下:

  • 标签: 颅内血肿 微创外科 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 围手术期
  • 简介:目的通过对41例前循环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的分析,对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检查手段及术中处理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方法41例前循环动脉瘸经翼点入路,鼎微镜下行动脉瘤直接夹闭手术,其中急诊(1—3天)23例,(4-14天)4例,延期手术(14天以后)14例。结果本组41例中,一次性夹闭成功37例,共40个动脉瘤,部分夹闭1例,单纯包裹加固1例,电凝收缩加肌片包裹加固2例。术后随访2个月-6年,良好33例,轻度残疾4例,中度残疾1例,重度残疾3例奉组无植物生存和死亡。结论延迟手术的疗效要好于早期手术,而病后4-14天手术效果最差,手术时机应结合病人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设计。DSA仍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CTA是DSA非常有益的补充。手术时充分解剖侧裂,暴露相关的载瘤动脉和重要穿支血管,是保证完全顺利夹闭动脉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步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手术技巧
  • 简介:选自2005年8月31日来,我院应用YL-1型血肿粉碎穿刺针治疗各种血肿30例,疗效满意,总结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1.1一般资料高血压脑出血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47~83岁,高血压病史3~50年,其中基底节区出血16例,脑叶出血4例,脑室出血伴三、四脑室铸型者8例,出血量25~80ml,平均为40ml;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各1例,年龄分别为47岁和80岁。

  • 标签: 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 治疗方法 微创清除术 临床分析 慢性硬膜下血肿 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手术观察与CTA检查对比分析。结果28例动脉瘤经CTA检出27例。其中26例经手术证实。结论16层CTA诊断动脉瘤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4%。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CTA)成像技术在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术后确诊的4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动脉瘤的诊断效果,并分析CTA对动脉瘤病灶的显示情况。结果与最终诊断对比,CTA对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为93.33%、敏感性为96.55%、阳性预测值为96.55%;DSA对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为94.82%、敏感性为100.00%、阳性预测值为94.82%;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CTA对动脉瘤瘤体、瘤颈的显示效果优,可便捷地多角度观察动脉瘤的三维立体结构,清晰显示载瘤动脉及术区解剖结构。结论CTA对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与DSA相当,与手术诊断符合率高,对动脉瘤病灶的显示效果优,且检查方便快捷、安全无创、费用低,可作为动脉瘤首选检查诊断方法。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CT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