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肝脏囊性病变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我院对16例肝脏囊性恶性肿瘤、19例肝脓肿、30例肝囊肿患者进行了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患者均是病理诊断确诊患者,对患者的声像图病变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肝囊肿患者的年龄比肝脓肿和肝囊肿恶性肿瘤患者年龄大(P<0.05);三组中均是男性比女性多(P<0.05)。肝脏囊性恶性肿瘤患者有13例患者(81.25%)检测出血流信号,9例患者(56.25%)出现动脉样血流。囊内分隔和壁结乳头等指标对于肝囊性恶性肿瘤的鉴别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结论肝脏囊性病变临床诊断可以使用彩超对囊壁、分隔、乳头肌上的血流信号进行检测,能有效的对肝脏囊性恶性肿瘤进行判断,特异性比较高。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肝脓肿 肝囊肿 肝脏囊性恶性肿瘤
  • 简介:目的:探讨多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不同肝脏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170例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腺苷脱氨酶(ADA)、α-L-岩藻糖苷酶(AFU)、单氨氧化酶(AMO)、胆碱酯酶(CHE)、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同型半胱氨酸(Hcy)、线粒体型AST同工酶(m-AST)、前白蛋白(PAB)、总胆汁酸(TBA)、5′-核苷酸酶(5′-NT)等14项生化指标,观察不同肝病组各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各项生化指标与正常对照相比,除慢性活动性肝炎(CAH)、肝硬化(LC)组GPDA无显著差异,肝细胞肝癌(HCC)组中PAB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肝病组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测阳性率不同,各组阳性率前5位的指标是:急性黄疸性肝炎(AIH):ALT〉AST〉m-AST〉Hcy〉AMO;慢性迁延性肝炎(CPH):AMO〉ALT〉AST〉m-AST〉Hcy;CAH:AST〉AMO〉m-AST〉ALT〉Hcy;重症肝炎(FH):Hcy〉TBA〉m-AST〉AMO〉AST;LC:AMO〉CHE〉PAB〉5′-NT〉Hcy;HCC:AFU〉GPDA〉γ-GT〉ALT〉m-AST。将前5位的生化指标联合检测,诊断阳性检出率均有提高。AIH组和FH组,阳性检出率100%;CPH组阳性检出率由66.7%提高至77.8%;CAH组由79.3%提高至86.2%;LC组由84.0%提高至92.0%;HCC组由85.0%提高至95.0%。结论:采用多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能充分利用各项目的特异性和互补性.弥补单一生化指标检测的局限性,提高阳性检出率,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 标签: 生化检测 联合检测 肝脏疾病
  • 简介:现将我院诊治的病毒性心肌炎59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男38例,女21例,年龄2~50岁。病程1d~25周。本组中36例(61.0%)在发病前(约1~5周)有病毒感染史,其中上呼吸道感染20例,消化道感染9例,腮腺炎7例(其中儿童6例)。

  • 标签: 心肌炎/诊断 病毒性疾病/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疾病患者的血清ɑ-L-岩澡糖苷酶(AFU)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谷氨酰转移酶(GGT)的相关性。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接受治疗的129例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将其分成肝炎组、肝硬化组以及原发性肝炎组各43例,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50例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采用速率法分别检测四组患者的血清AFU与ALT、AST、GGT水平,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组别之间的血清AFU、ALT、AST、GGT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肝炎组和肝硬化组患者的血清AFU与ALT、AST、GGT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肝癌组患者的血清AFU与ALT、AST、GGT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对于肝脏疾病患者同时进行血清AFU与ALT、AST、GGT的检测,有利于帮助检测肝脏的受损程度以及病情的发展。

  • 标签: ɑ-L-岩澡糖苷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谷氨酰转移酶 肝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脏超声造影在早期诊断肝癌术后肝内复发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0例于2012年4月~2017年4月至本院诊治的原发性肝癌术后患者。70例患者均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28例行多层CT(MSCT)检查,30例行磁共振(MRI)检查,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此外,还有6例病患接受了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对于小于0.5cm的复发或转移灶,CEUS检出率明显高于MSCT与MR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在0.5~1cm的复发或转移灶,CEUS检出率高于MS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直径大于1cm的复发或转移灶,CEUS检出率也高于MSC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CEUS法在检出直径小于1cm的复发或转移灶上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检出率均明显高于MRI与MSCT,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 标签: 肝细胞癌 超声造影 复发与转移 早期诊断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因素。方法选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6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医院感染情况。结果分析结果显示,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率为51.2%,相对而言,慢重型与亚急性感染率高于急重型,差异显著(P<0.05);且患者住院时间越长,医院感染率越高,感染常见于腹腔,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且年龄越大,合并基础性慢性病症越多,医院感染率也就会越高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造成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为侵入性操作与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结论重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率较高,患者预后与其自身病情严重性紧密相连,患者长时间住院、侵入性操作以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提高患者医院感染率。

  • 标签: 重型病毒性肝炎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效果与施行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对比两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运动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运动功能评分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实施康复护理有利于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和运动功能的提高,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 标签: 重症病毒性脑炎 康复护理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病理诊断的价值。方法抽选我院收治的26例疑似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患者,观察分析其病理表现,以明确诊断。结果26例患者通过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的分析,最终明确诊断,25例患者确诊为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结论早期的病理诊断,有助于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及早确诊,及时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病理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鉴别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测的方法,实验组采用64层螺旋CT检测的方法,对比两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64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其鉴别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肝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在鉴别诊断早期肝硬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乙型肝炎、轻度肝纤维化、重度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患者各55例的临床资料,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结果随着病程进展,HAP水平先降低后升高,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VP、TLP水平逐渐降低,HPI和TTP指标则逐渐升高,且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HAP、HPI、TTP指标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VP、TLP与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呈负相关(P<0.05),PVP标准化回归系数为-8.416,是对肝纤维化病理学分期影响最大参数。结论64排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能清楚呈现乙型肝炎、轻重度肝纤维、早期肝硬化等各个阶段的血流灌注特点,对鉴别诊断早期肝硬化有重要价值。

  • 标签: CT 肝脏灌注成像 肝硬化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诊治的68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都通过增强MRI或者CT进行检查。结果26例属于恶性病灶,其中15例为肝细胞性肝癌、7例为胆管细胞性肝癌、4例为转移性肝癌;42例为良性病灶,其中14例为血管瘤、6例为局灶性结节增生、15例为局部脂肪缺失、3例肝脓肿、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另外两例分别为炎性假瘤和肝囊肿,鉴别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2.7%。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的方式显著不同。结论在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当中,超声造影有着非常大的价值,尽管其有着一定的限制,但是基于其安全无创性以及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还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脏局灶性病变 良恶性 鉴别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患者的CT诊断和鉴别应用价值。方法根据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选取了20例肝脏良性脂肪肿瘤患者来进行研究,对他们的CT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过CT检查,共有16例肝脏脂肪瘤患者,4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患者的临床CT结果比较典型。病理检查对肝脏脂肪瘤以及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有更加大的参考意义。结论肝脏良性脂肪肿瘤临床中比较少见,患者接受CT检查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术前定性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增强扫描和动态扫描能够提升鉴别准确度,所以我们推介患者使用。

  • 标签: 肝脏良性脂肪性肿瘤 CT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把行螺旋CT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行MRI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特征与价值。结果对照组18例,平扫呈低密度的11例,等密度的4例,高密度的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的15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的3例,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13例,呈等密度的5例。观察组15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9例,中央瘢痕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而延迟期与静脉期的信号强度呈下降趋势,11例中央瘢痕病灶均见延迟期强化。结论螺旋CT及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能有效提升诊断精确率,MRI中央瘢痕延迟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螺旋CT MRI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方法并观察疗效。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患儿2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蒙脱石散+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复发率、满意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在临床治疗有效率、满意率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蒙脱石散+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疗效显著,可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病毒性腹泻 利巴韦林 蒙脱石散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10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性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有效的综合护理,有助于提升护理效果,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儿身体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患儿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78例。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其有效的治疗措施。结果经有效治疗后,65例治愈,占83.3%,13例患者症状已明显改善,占16.7%,而其中有部分患者受到劳累时会出现间断性的室性期前收缩,4例伴随短阵室速,2例出现遗留心脏扩大或心力衰竭情况。结论治疗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依据临床诊断标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有利于早期诊断,积极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生存状态。

  • 标签: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重症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一例病毒性脑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该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好转出院。结论病毒性脑炎及心源性休克两类疾病均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快,导致患者死亡率极高。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动态变化,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急救护理措施,严格落实各项基础护理,方可最大程度地挽回患者的生命。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心源性休克 重症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从2016年4月起到2017年10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所有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中随机选取的93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34%,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为75%,P<0.05;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能够显著提高和改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丙种球蛋白 小儿病毒性脑炎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蒽环类药物在肿瘤的防治方案中应用率较高,但由于其本身具有心脏毒性,故导致其临床应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但若能清楚其临床特征,并加以药物干预,那么将有助于减轻心脏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本文从蒽环类药物产生心脏毒性后所表现出的临床特征、药物干预手段方面入手,阐述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防治与药物研究进展。

  • 标签: 蒽环类药物 心脏毒性 防治措施 药物干预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