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RhoA/ROCK通路特异性阻断剂Y-27632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影响。方法自小鼠股骨、胫骨骨髓腔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细胞表面标记检测及细胞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鉴定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将第3代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为2,单纯成骨诱导液对照、Y-27632干预。分别于细胞培养后1d、2d、3d、4d收集细胞,噻唑蓝(Methylthiazolyl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MTT)比色法观察BMSCs增殖能力;成骨诱导后7d、14d收集细胞,可见光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变化;成骨诱导后24h收集细胞,westernblot法检测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1(Rhoassociatedcoiled-coil-containingproteinkinases1,ROCK1)表达。结果流式细胞术细胞表面标志检测及成骨、成脂、成软骨三系分化鉴定均证实我们所获细胞为BMSCs。与对照相比,Y-27632能促进BMSCs增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27632能降低ALP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Y-27632能明显阻断ROCK1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27632阻断RhoA/ROCK信号通路可以促进BMSCs增殖,抑制BMSCs成骨分化。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RHO A/ROCK Y-27632 成骨分化
  • 简介:目的比较不同代次成人正常髓核细胞体外培养形态及生长动力学差异。方法从成人正常髓核组织分离培养髓核细胞,传代后对细胞形态、生长曲线、噻唑蓝(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摄取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条件下,传3代之前细胞形态正常,胞浆丰富;传4代起,部分细胞形态逐渐向长梭形演化。生长曲线提示传3代之前髓核细胞持续增殖能力强。MTT测定吸光度值,传1、3代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5、7代与传1代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培养条件下,前3代成人正常髓核细胞形态良好,活性高,增殖能力强,适合作为组织工程椎间盘种子细胞。

  • 标签: 椎间盘 细胞培养技术 组织工程
  • 简介: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thritis,RA)患者肩关节病变发生情况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38例RA患者合并肩关节病变临床资料作为试验,同期收治38例无肩关节病变RA患者资料作为对照,对两常规调查资料、B超检查结果与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经超声检查显示51侧肩关节发生病变,包括骨质侵蚀10侧、肌腱炎7侧、关节积液11侧、滑膜增生13侧、肩袖病变10侧.与对照相比,试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ycliccitrullinatedpeptide,ACCP)、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水平均显著提高(P〈0.05).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肩关节病变发生与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类风湿因子、ACCP、CRP、ESR等因素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显示,RA患者肩关节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包括中重度体力劳动、肩部过度运动、炎症、外伤史以及RF-IgA、RF-IgM、ACCP、CRP、ESR水平升高等.结论了解RA患者肩关节病变相关危险因素,对早期防治肩关节病变,避免病变加重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风湿性关节炎 肩关节病变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肠源性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和骨密度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分析在药物治疗前后肠源性5-HT浓度和骨密度差异。(1)本研究所有样本为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肠源性5-HT测定:上午8:00~9:00抽取禁食12h后空腹肘静脉血3ml,3000r/min即时离心5min后,将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HT含量。(3)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LunarProdigy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4)骨生化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肠源性5-HT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P1NP、β-Crosslaps、PTH含量。结果补肾壮骨冲剂治疗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和左侧股骨近端处骨密度上升,血清中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阿仑膦酸钠治疗后除腰椎外,其余各部位骨密度都明显上升,血清中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补肾壮骨冲剂与阿仑膦酸钠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两骨密度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两在治疗后各项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均可在提高骨密度同时减低肠源性5-HT浓度,与Ulrike提出"肠源性5-HT与骨密度成负相关"这个结论相符。

  • 标签: 5-羟色胺 骨密度 补肾壮骨冲剂 阿仑膦酸钠
  • 简介:骨关节炎(OA)是一种以细胞外基质(ECM)渐进性破坏,滑膜、软骨、软骨下骨及关节内其他组织改变为特点高发疾病。微小RNA(microRNA或miRNA)属于非编码区小RNA,其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对组织生长和稳态进行控制。在已知miRNA中,MicroRNA-140(miR-140)特异性高表达于关节软骨中,并在OA发病机制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然而miR-140调控关节软骨分子机制却非常复杂。本文主要就miR-140在OA中对软骨生长及软骨稳态调控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微小RNA-140 关节软骨 骨关节炎
  • 简介:目的在体外建立稳定有效软骨细胞分化模型。方法复苏ATDC5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其生长情况,细胞90%融合时分别用不含vc和含vc诱导培养基培养进行分化诱导。诱导21d,阿力新蓝染色,RT-PCR检测Ⅱ、X型胶原表达进行鉴定。结果含50μg/mLVc诱导培养基诱导1周便可见明显软骨小结,细胞产生软骨基质明显增多,Ⅱ及X型胶原表达明显增高,且X型胶原表达呈提前。结论利用ATDC5细胞系可成功建立软骨细胞分化体外模型。

  • 标签: ATDC5 软骨细胞 分化
  • 简介: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修复颈椎前路椎体螺钉钉道生物力学效果。方法防腐成人颈椎标本(C3~7)共30个,分3:正常骨密度(A)、骨质疏松(B),骨质疏松修复(C),各组10个标本,测试疲劳前后最大轴向拔出力。A、B对照椎体二侧钉孔均放置4mm椎体螺钉,随机选择一侧行即时最大拔出力实验,另一侧在疲劳实验(2Hz,20000次)后行最大拔出力实验。C(实验前需进行螺钉拔松实验)注入PMMA0.6~1.0mL,并拧入螺钉,随机选择一侧进行即时和疲劳后最大拔出力实验。结果A、B、C即时拔出力明显高于疲劳后拔出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疲劳后与A即时拔出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于B即时拔出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时拔出力C〉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后拔出力C〉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MMA注射后未发现钉道渗漏。结论PMMA钉道修复能够明显增强椎体螺钉即时稳定性和抗疲劳能力,并且安全有效,适用于螺钉松动和拔出修复固定。

  • 标签: 颈椎 聚甲基丙烯酸类 生物力学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探讨渐进性经皮椎体成形术预防骨水泥外渗原理与效果。方法15例椎体肿瘤,其中转移性肿瘤13例、椎体血管瘤2例,44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8例外伤性压缩性骨折,共67例80个椎体采用渐进性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穿刺注入造影剂,无造影剂外渗进人椎管共52例61个椎体,显示造影剂外渗进入椎管共15例19个椎体。将骨水泥(PMMA)搅拌至凝胶状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缓慢逐渐注入,对有骨水泥渗入椎体后缘者暂停推注,并调整注射针深度至椎体前份再逐渐注入造影剂。结果19个造影剂外渗进入椎管椎体通过渐进性注入骨水泥,未发现渗入椎管内。结论用渐进性经皮椎体成形术预防骨水泥外渗进入椎管具有可行性。

  • 标签: 脊椎肿瘤 脊柱骨折 椎体成形术 诊断和治疗物质外渗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后支具对锤状指患者非手术治疗依从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10月手外科门诊非手术治疗锤状指患者70例,并将其设为传统支具和改良支具。传统支具34例,其中男25例,女9例;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5±14)岁;右手21例,左手13例;示指5例,中指3例,环指9例,小指17例。改良支具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14~55岁,平均年龄(33±17)岁;右手23例,左手13例;示指8例,中指4例,环指6例,小指18例。接受治疗后第2周、4周、6周分别对传统支具和改良后支具患者进行随访,就支具使用情况和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支具坚持佩戴支具患者依从性高于传统支具。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支具在不影响锤状指治愈率前提下,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从而提高患者佩戴支具依从性。

  • 标签: 改良支具 锤状指 依从性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中采用Zero-P与颈椎钢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系统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71例,A中36例采用Zero-P,B中35例采用前路钢板。于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及末次评估影像学检查、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良吞咽生活质量量表(swallowing-qualityoflife,SWAL-QOL)评分。结果A手术时间和出血量较B明显减少(P<0.05)。2患者术后均获得满意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每组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0.05)。A和B患者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分别为13.9%和34.3%,A术后吞咽不适发生率和SWAL-QOL评分与B存在显著差异(P<0.05)。2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在统计学上未见明显差异。结论Zero-P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吞咽不适相关并发症上较前路钢板存在明显优势。因此,单节段颈椎前路手术可以首先考虑采用Zero-P内固定系统。

  • 标签: 颈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融合术 内固定器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脊柱脊索瘤中E-cadherin和P120ctn表达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肿瘤局部复发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化方法检测40例脊柱脊索瘤标本和5例胎儿脊索组织标本中E-cadherin和P120ctn表达情况。结果脊索瘤标本中E-cadherin和P120ctn胞膜表达减低率分别为75.0%(30例)和67.5%(21例)。E-cadherin表达与肿瘤侵犯椎节数目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120ctn表达与肿瘤病理学分级存在相关性(P〈0.01)。二者均与肿瘤平均复发时间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和P〈0.01)。另外,E-cadherin和P120ctn表达下调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COX回归模型分析证实P120ctn和肿瘤病理分级是脊柱脊索瘤术后局部复发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脊柱脊索瘤中常发生E-cadherin和P120ctn胞膜表达下调,且与脊柱脊索瘤发生、发展有关。二者均是肿瘤侵袭和局部复发有价值生物学预测指标,P120ctn是脊柱脊索瘤局部复发独立预测因素。

  • 标签: 脊索瘤 钙粘着糖蛋白类 染色与标记 P120CTN
  • 简介:本文报告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生物力学上测试情况;介绍了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治疗骨折中载荷,强度,以及刚度,稳定性和固定螺钉抗拔力等实验结果。证实了该支架及配套螺钉具有高强度,高刚度,高抗拔力,稳定性好特点,是一种治疗骨折先进器械。通过1990年8月至1993年1月1000例各类骨折治疗实践证明,使用该支架具有创伤小,骨折愈合快,功能恢复早,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理想骨折治疗器械。

  • 标签: 外固定支架 生物力学 骨折愈合
  • 简介:目的探讨隐性失血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相关性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84例患者临床资料,计算其隐性失血量并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kneesocietyscore,KSS)功能评分随访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膝关节功能,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同时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术中是否输血、使用假体类型以及术后抗凝方案等对术后隐性失血发生影响。结果低隐性失血在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KSS功能评分均高于高隐性失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以及植入假体类型与隐性失血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隐性失血可影响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且其与性别、年龄、假体类型有关,围手术期有针对性预防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全膝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膝关节功能 因素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Load-sharing评分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选择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69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改良Load-sharing评分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对于评分为4~6分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对于评分≥7分且保留完整骨折椎后方结构、不伴有脱位患者,应用前路手术+骨折椎体次切+前路植骨术;对于评分≥7分且骨折椎后方结构破坏或伴有脱位患者,应用前后路联合手术+骨折椎体次切+前路植骨术。观察记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后凸角、椎管占位及椎体压缩于手术后均得到恢复,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不完全性神经功能损害患者中,3级神经功能恢复者2例,2级神经功能恢复者14例,1级神经功能恢复者24例。根据Denis分级对术后腰痛评价分级,P149例,P214例,P36例。术后31例恢复原来从事工作或体力劳动,32例更换较轻松工作或轻体力劳动,6例生活能自理但不能参加正常工作及劳动。结论改良Load-sharing评分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标签: 改良Load-sharing评分 胸腰段脊柱骨折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入路治疗胸腰段骨折疗效及预后。方法采用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46例,其中经传统后正中入路28例,经Wiltse入路18例。统计分析2病例围手术期指标、影像学指标及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差异。结果患者获得随访6~18个月,平均13.6月。Wiltse入路较传统入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明显减少(P<0.05),2术后患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2术后影像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终末随访时,Wiltse入路与传统入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有明显优势。结论Wiltse入路较后正中入路,具有椎旁肌损伤轻、手术创伤小、术后腰疼症状轻、置钉简便、操作简单等优势,是一种临床易推广和容易掌握手术方式。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目的:观察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维生素D(25-(OH)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早期分泌功能之间关系,探讨与糖尿病(DM)防治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6名为糖尿病,健康中青年男性58名为对照(NC),测定25-(OH)D3、糖化血红蛋白浓度(HbA1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同期进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结果①糖尿病25-(OH)D3、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6min胰岛素均低于对照(P<0.05),而TG、F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PB均高于对照(P<0.01)。②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对25-(OH)D3水平有影响(P<0.05);对照无糖尿病家族史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对照无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25-(OH)D3水平最高,糖尿病有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25-(OH)D3水平最低(P<0.01)。③相关分析显示25-(OH)D3与HbA1c、BMI和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胰岛素分泌峰值倍数呈正相关;调整BMI后25-(OH)D3与HOMA-β呈正相关(P<0.05)。结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下降明显,维生素D水平影响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早期分泌功能,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糖尿病防治手段之一。

  • 标签: 糖尿病防治 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功能
  • 简介:PyeSR等征选英国Aberdeen地区一个健康管理公司提供年龄大于50岁男性或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骨赘形成、终板硬化和椎间隙狭窄这些影像学特点在腰椎间盘退变人群联系程度。使用一个分级(从0级到3级)半定量方法评估椎间隙(L1/L2到L4/L5)中这些影像学特点情况。使用线性模型来分析这几个特点和患者表现出来结果关系,分析beta系数和95%可信区间。结果:共有286男性(平均年龄65.3岁)和299女性(平均年龄65.2岁)参与这项研究,行椎管造影,包含了2340个腰椎节段。一共有73%腰椎节段具有骨赘,26%具有终板硬化,以及37%具有椎间隙狭窄。随着骨赘严重程度增加,终板硬化和椎间隙狭窄严重程度也随之增加,而随着终板硬化严重程度增加,椎间隙狭窄程度也随之增加。各个椎间水平均符合这种情况。联系最大是骨赘与终板硬化关系(beta系数=2.7;95%CI2.4.3.1)。终板硬化和椎间隙狭窄之间beta系数是1.9(95%CI1.7,2.1),而骨赘和椎间隙狭窄beta系数较弱,为1.2(95%CI1.1,1.3)。

  • 标签: 腰椎间盘退变 椎间隙狭窄 硬化 终板 骨刺形成 骨赘形成
  • 简介:下载PDF阅读器目的应用高分辨率CT(Micro-CT)定量研究APP/PS1转基因鼠(老年痴呆鼠模型)胫骨近端骨微结构及骨密度变化.方法3月龄雌性APP/PS1转基因鼠(n=6)和野生型小鼠(n=6)自由摄食和饮水,分别于12月龄时处死,取其胫骨,应用Micro-CT进行骨微结构及骨密度分析.结果APP/PS1转基因小鼠胫骨近端骨微结构、骨密度参数明显小于野生型小鼠(P〈0.05);Micro-CT扫描图像显示APP/PS1转基因小鼠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骨皮质厚度明显小于野生型小鼠.结论APP/PS1转基因小鼠胫骨近端骨微结构、骨密度参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存在明显差异,APP/PS1转基因小鼠更易患骨质疏松.

  • 标签: APP/PS1转基因鼠 野生型小鼠 骨质疏松 micro—CT 骨密度
  • 简介:在各位新老朋友陪伴下,《实用骨科杂志》与大家一起迎来了充满希望丙申猴年。感谢全国各地编委及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们读者、作者和各界同仁,是大家支持与帮助,让我们不断进步。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发展中最重要一环,我刊执行严格审稿制度,所有来稿均得经过责任编辑初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定稿会定稿四个步骤。2015年度,我刊共有70位不同领域外审专家,在繁忙临床工作之余默默奉献,为我刊审理了一千余篇稿件。

  • 标签: 实用骨科杂志 主编终审 科技期刊发展 审稿制度 编辑初审 申猴
  • 简介:目的探讨青少年急性创伤性髌骨外侧脱位后内侧髌股韧带(medialpatellofemoralligament,MPFL)损伤MRI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入选条件42例青少年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患者临床资料及MRI影像资料,对内侧髌股韧带损伤发生率、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等情况进行评估并统计分析。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42例青少年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发生率为92.86%(39/42),其中Ⅰ度损伤为7例(17.95%),IT度损伤为22例(56.41%),11I度损伤10例(25.64%);青少年急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部位发生在股骨侧有13例(30.95%),髌骨侧有20例(47.62%),韧带体部损伤有4例(9.52%),联合损伤有5例(11.91%)。结论青少年急性创伤性髌骨脱位后MPFL损伤发生率较高,其中MPFL损伤以Ⅱ度损伤最常见,其次为Ⅲ度损伤和Ⅰ度损伤;MPFL损伤部位以髌骨侧最常见,其次为股骨侧。

  • 标签: 髌骨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 青少年 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