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调查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贫血及铁代谢的情况,分析贫血与铁代谢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我院规律随访的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77例进行横断面调查。排除感染、器官衰竭、恶性肿瘤、肝脏疾病及急性失血者等,记录患者临床资料,检测贫血及铁代谢相关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77例患者年龄20-79岁,男、女比例为1:1.6,腹透龄3个月~10年。病因构成: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占66.9%,高血压肾病占16.9%,糖尿病肾脏病占9.9%,其他病因占5.8%,仍贫血者92.2%,轻度贫血占55.8%。40.3%患者存在铁缺乏,23.4%存在铁负荷,41.6%铁代谢指标达目标值。贫血程度与铁缺乏无相关关系,贫血程度与铁负荷、血肌酐及全段甲状旁腺素水平正相关。甲状旁腺素与铁缺乏正相关,年龄、贫血程度与铁负荷正相关。血钙、血白蛋白水平与铁负荷负相关。结论腹膜透析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贫血,铁缺乏发生率较高,铁代谢指标达标率较低,补铁应注意避免铁负荷过重。

  • 标签: 腹膜透析 贫血
  • 简介:目的:对参加的省临床检验中心微生物室间质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对省临床检验中心所发放的质控菌株进行分离培养及鉴定,并开展药敏试验、页数药敏试验等,依照报告结果对我院检验科微生物室质控水平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统计发现,我院检验科在10年间接收到微生物室质控品150份,其中分离鉴定细菌共计148株,有12株鉴定结果错误,鉴定结果正确率为91.9%;通过药敏试验发现,接受药敏试验的35株菌株中,共计接受221种药敏测试,正确210种,药敏试验结果正确率为95.02%。结论:参加室间质评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见致病菌的鉴定符合率,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 标签: 省临床检验中心 微生物室间质评 临床价值 药敏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研究自2019年12月到2020年9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Ⅰ类或Ⅱ类VVIR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估其有效性,观察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短期安全性。结果36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25例(69%,25/36),年龄(73±14)岁,年龄范围15~87岁,随访(6±3)个月。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8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2例,二度Ⅱ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术中起搏阈值为(0.46±0.21)V/0.24 ms,感知为(10.8±4.5)mV,阻抗为(871±268)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阻抗在3个月的随访中较术中明显下降[(813±197)Ω对(689±149)Ω,P=0.01]。术后24 h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股静脉穿刺点处静脉血栓11例(11/36,31%),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血栓均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未发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的血管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24 h出现阈值升高,术后1个月阈值恢复正常。结论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短期安全性好,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无导线起搏 起搏阈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72例NICU患儿随机分组,研究组(n=36)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照组(n=36)则应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结局。结果①研究组护理后的体质量增长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②研究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是94.44%,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的77.78%(P<0.05);③研究组早产儿返院率是2.78%,低于对照组的16.67%;④护理前,研究组、对照组家长的育儿知识掌握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家长育儿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NICU中应用效果肯定,可有效增加患儿体质量水平,并提升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 标签: NICU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体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以家庭为重”护理模式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并对康复护理的发展进行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效果,选择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接诊治疗的160例脑瘫患儿,经患者家长同意后,对其进行分组护理,实验组患者80例,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进行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80例,采取常规恢复护理在进行。针对两组患者在接受了不同的护理模式后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跟踪观察,并进行患儿的DST检测评定,其中实验组患儿不论在智力发育、运动有机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能力,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两组患儿家长对医护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实验组要优于对照组,且P<0.05,本次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家庭为中”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患儿获得康复效果,相比较传统的护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患儿的日常生活质量,其护理形式可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护士工作中心理护理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护患间通过密切的沟通,调整病人的心态,配合诊治,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提高护理和治疗效果,充分发挥护理工作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临床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慢性盆腔炎护理中心理应激对策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通过电脑随机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患者,给予对照组常规的基础护理,对观察组采用心理应激对策,并观察与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疗效以及生活质量。结果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护理方法之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盆腔炎患者护理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应激对策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心理应激对策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慢性盆腔炎护理 心理应激对策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静配中心优质服务中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方法:经随机原则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2019年7月-2020年6月期间院内收治且经静脉给药的患者各600例,设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观察组采取静配中心临床路径,分析组间应用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输液标签摆药、输液分拣用时均缩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差错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静配中心优质服务中采用临床路径,能够提升其临床效果。

  • 标签: 静配中心 临床路径 实施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确诊的10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按照双盲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对照组则采用粗硅胶引流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P<0.05;观察组皮下气肿、切口疼痛的发生率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7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比较,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治疗自发性气胸疗效确切,并发症较少,且安全、操作简单、舒适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心静脉导管 自发性气胸 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男性女性胃癌的异质性及可能形成的原因。方法收集2001年至2012年1199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胃癌根治术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男性女性患者在年龄、肿瘤部位、浆膜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指标上的差异情况。结果1199例患者中男性794例,平均年龄58岁;女性405例,平均年龄53岁。男性女性患者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显著(P〈0.05),在年龄分布曲线图中,男性于50~70岁间形成陡峭高峰;女性于40~70岁间形成平台状峰顶。随年龄段上升,男女比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至60~70岁达顶峰(男女比率约等于3),在40岁前女性发病占优势。男性上部癌较女性相对多见(31.5%vs.18.8%),女性下部癌较男性相对多见(50.6%vs.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女性各部位肿瘤T3、T4期分布无差异(P〉0.05)。女性上、下部癌淋巴结转移度(阳性淋巴结数/总淋巴结数)明显高于男性(均P〈0.05)。结论胃癌男女临床病理的异质性表现明显,对胃癌多种易感因素差异性应答可能是男女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

  • 标签: 胃癌 异质性 性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FS-LASIK)术中前房气泡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发生机制及对手术效果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处理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2年2月至2017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二二医院眼科屈光中心自愿接受FS-LASIK且术前常规检查确认为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1 379例(2 749眼),将发生前房气泡患者的气泡眼作为观察组,将患者对侧未发生前房气泡的眼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术中发生前房气泡患者的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等效球镜度(SE)、角膜直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眼压等手术前后相关参数。采用定量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 379例(2 749眼)患者中25例(27眼)发生前房气泡,发生率0.98%。术中观察发现气泡均由房角移动至瞳孔区,鼻侧12眼(44%)、颞侧9眼(33%)、下方4眼(15%)、上方2眼(7%)。Ⅰ级前房气泡16眼(59%)、Ⅱ级10眼(37%)、Ⅲ级1眼(4%),Ⅲ级气泡影响自动识别跟踪,需在手动跟踪模式下完成准分子激光切削。术中观察还发现在进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基质切削时气泡在前房内发生了较高频率的振动。观察组(23眼)与对照组(23眼)比较,角膜直径、曲率、厚度及前房深度、眼压、术前SE、术后SE、术前BCVA、术后UCVA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生前房气泡的患者(25例)角膜直径[(11.11±0.31)mm]与未发生前房气泡的患者(1 354例)角膜直径[(11.51±0.3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P=0.003)。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486,P分组=0.022),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1.342,P时间=0.260)。六角形角膜内皮细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469,P分组=0.497),组内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5.966,P时间=0.004)。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分组=0.106,P分组=0.746),组内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1.248,P时间<0.001)。结论:前房气泡的产生可能受到术者个人因素、患者种族差异、设备类型、角膜直径、角膜瓣直径、小梁网位置、pocket深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气泡可能经小梁网逆行进入前房,致角膜内皮细胞损害。降低前房气泡发生率,可有效提高术后视觉质量。

  • 标签: 飞秒激光 角膜瓣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前房气泡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毒供应中心优质护理中PDCA循环管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本院护理人员,实验时间为2018年6月-2020年6月,共计147名护理人员参与本次实验。在2019年6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将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理人员对消毒供应室的总体评价满意情况、护理管理质量评分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展开分析本次实验,实验组护理人员对消毒供应室的总体评价满意度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数据差异凸显,(p<0.05);系统分析本次实验,实验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数据差异凸显,(p<0.05)。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优质护理中PDCA循环管理有着较好的效果,其在提高护理人员对消毒供应室的总体评价满意度、促进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提升方面作用突出。

  • 标签: 消毒供应中心 优质护理 PDCA循环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护理中应用静脉配置中心的作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静脉处方给药的122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61例患者收录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以前,将其命名为对照组,61例患者收录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以后,将其命名为实验组,对比两组患者配药质量、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实验组配药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在对照组之上(P<0.05)。结论: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药物配置工作,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使得患者更加满意医院带来的护理服务。

  • 标签: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临床护理 作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临床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给药,其中研究组需要先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然后采用静脉给药,对比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对比对照组配药时间,研究组明显更短,对比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 标签: 建立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 临床护理工作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2019年7月-2020年4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80例患者,按照单双数法将其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给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分,分析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护理模式 儿科护理 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