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原性休克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间阜外医院收治AMI合并原性休克患者共20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性别及是否接受IABP治疗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终点为28 d(自原性休克诊断明确起)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性别/接受IABP治疗与否患者28 d生存率。调整年龄、收缩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双联抗血小板、昏迷、APACHEⅡ评分及SAPSⅡ评分等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在不同人群中IABP治疗是否影响患者28 d全因死亡风险,应用Z检验评估性别因素对IABP治疗效果修饰作用。结果共纳入209例患者,其中男性148例[80例(54.05%)接受IABP支持],女性61例[22例(36.06%)接受IABP支持]。接受IABP治疗者102例。男性患者28 d生存率高于女性[39.2%(58/148)比26.2%(16/61),Log-rank P=0.034]。接受IABP治疗患者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46.1%(47/102)比25.2 %(27/107),Log-rank P=0.001 7]。在女性患者中,接受IABP与未接受IABP患者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而在男性患者中,接受IABP者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51.2%(41/80)比25.0%(17/68),P=0.001]。接受IABP治疗男性患者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治疗男性患者及接受或未接受IABP女性患者(P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者中,IABP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影响并不一致,在男性患者中IABP治疗可降低28 d全因死亡风险(HR=0.44,95%CI 0.25~0.77,P=0.004),而在女性患者中IABP治疗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无影响(P=0.401),性别与IABP疗效存在交互作用(Z值=-2.32,P=0.020)。结论IABP支持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男性患者中表现出保护作用。

  • 标签: 休克,心原性 心肌梗死 主动脉球囊反搏 性别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麝香保丸联合替罗非班对于糖尿病合并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以及对HCT、PAR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患有上述疾病患者经过随机组合后分为两组进行不同方法治疗,即对照组采用麝香保丸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是采用在对照组基础上继续采用替罗非班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治疗周期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HCT、PAR指标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相关临床疗效以及HCT、PAR指标具有显著改善效果,P<0.05。结论:麝香保丸联合替罗非班对于糖尿病合并冠脉综合征临床疗效以及对HCT、PAR相关指标具有较为显著改善作用,适用于临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综合护理 老年骨折 深静脉血栓 护理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糖尿病合并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及麝香保疗效及对HCT、PAR影响因素。方法:对照组采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替罗非班及麝香保丸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差异和两组心功能指标以及HCT、PAR指标差异,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HCT、PAR含量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改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糖尿病合并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及麝香保临床效果显著,对HCT、PAR含量水平有显著改善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冠脉综合征 替罗非班 麝香保心丸 HCT PAR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观察 经桡动脉穿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不同时间窗对急性梗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 急性梗患者共 68例,入组时间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根据治疗时间,将 68 例患者分成 2 组,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 n=34 )发病 3 ~ 12 h 内治疗,观察组( n=34 )发病 3h 内治疗,均实行急诊冠脉介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7.05% ,高于对照组 82.35% ,二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 5 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对照组共 12 例,比较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急性梗,超早期经桡动脉穿刺急诊冠脉介入术治疗,疗效更显著。

  • 标签: 经桡动脉穿刺急诊冠脉介入 时间窗 急性心梗 不良心血管事件 影响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观察 经桡动脉穿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不同时间窗对急性梗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 急性梗患者共 68例,入组时间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根据治疗时间,将 68 例患者分成 2 组,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 n=34 )发病 3 ~ 12 h 内治疗,观察组( n=34 )发病 3h 内治疗,均实行急诊冠脉介入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7.05% ,高于对照组 82.35% ,二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 5 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对照组共 12 例,比较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急性梗,超早期经桡动脉穿刺急诊冠脉介入术治疗,疗效更显著。

  • 标签: 经桡动脉穿刺急诊冠脉介入 时间窗 急性心梗 不良心血管事件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地尔硫卓联合益舒片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SEAP)对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SEAP患者8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43)与联合组(n=43)。参照组患者口服盐酸地尔硫卓片,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益舒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超声心动图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显著减少,持续时间显著缩短,且联合组发作次数明显较参照组少,持续时间明显较参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显著下降,射血分数(EF)显著上升,且联合组LVEDD、LVESD明显较参照组低,EF明显较参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地尔硫卓联合益舒片治疗SEAP安全有效,对改善患者心功能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 地尔硫卓 益心舒片 超声心动图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心脏术后难治性低排血量综合征(PCCS)启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VA-ECMO)时乳酸水平对患者临床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144例成人PCCS行VA-ECMO辅助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安装ECMO时乳酸水平分为两组:低乳酸组(54例)和高乳酸组(90例)。比较两组患者VA-ECMO辅助情况和临床预后。结果144例中92例(63.9%)成功撤机,52例(36.1%)生存出院。与低乳酸组患者比较,高乳酸组启动VA-ECMO辅助时血管活性药物指数(48.2±9.7对24.6±8.5)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12.2±2.9对9.6±2.1)较高,VA-ECMO辅助期间肾脏功能衰竭需持续性血液透析治疗较多(68.9%对35.2%),成功撤机率(53.3%对81.5%)和出院生存率(68.5%对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MO启动时高乳酸水平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独立风险因素(比值比11.9,95%置信区间2.9~48.0,P<0.05)。结论成人PCCS患者行VA-ECMO辅助时,乳酸水平(>8.6 mmol/L)较高患者临床预后较差。乳酸水平有助于判断成人PCCS患者启动VA-ECMO辅助时机。

  • 标签: 心脏术后难治性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体外膜肺氧合 乳酸 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肌梗死(梗)前、梗后及梗前后联合运动对大鼠心肌梗死后晚期微血管密度影响,并检测不同运动方案对左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mRNA和蛋白表达调控效应。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不运动组(Sed-Sh组)、假手术前运动组(PreE-Sh组)、梗不运动组(Sed-MI组)、梗前运动组(PreE-MI组)、梗后运动组(PostE-MI组)及梗前后联合运动组(ComE-MI组),每组16只。在正式实验前,各运动组大鼠先在跑台上进行适应性训练,然后给予跑台训练,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共训练5周;而不运动组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均不进行运动训练。在第5周最后1次训练结束24 h后,所有大鼠均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或假手术。经休息康复4周后,PostE-MI组及ComE-MI组进行5 d适应性训练,随后进行8周跑台运动,每天60 min,每周训练5 d。于实验结束时处死所有大鼠,应用Ⅷ-related Antigen染色进行左室梗死区和非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测定;采用实时PCR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结果与Sed-Sh组比较,PreE-Sh组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均明显增加(P<0.05),PreE-MI组大鼠微血管密度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Post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reE-MI组(P<0.05),而ComE-MI组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PostE-MI组(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mRNA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ed-MI组比较,PostE-MI组和ComE-MI组大鼠心脏VEGF及其受体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强(P<0.05),但PostE-MI组与ComE-MI组大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前运动对于心梗晚期微血管密度无显著影响,而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增加心脏微血管密度,改善心梗后左室功能。梗后运动及联合运动能上调VEGF及其受体表达,激活VEGF信号通路,使微血管密度增加,这可能有益于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构及左室功能改善。

  • 标签: 运动训练 心肌梗死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比伐卢定单用或联用替罗非班与肝素联用替罗非班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行急诊PCI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5例(年龄范围为65~75岁)临床资料,其中比伐卢定单用或比伐卢定联用替罗非班组68例,肝素联用替罗非班组87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i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总MACE事件发生率、心源性猝死、支架内血栓形成、急性心衰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伐卢定组住院期间总出血风险、主要出血风险、小出血风险率分别为8.8%、2.9%、5.9%,均低于肝素+替罗非班组28.7%、11.5%、1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比伐卢定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治疗中安全有效,与应用肝素+替罗非班相比,主要临床获益为降低出血风险。

  • 标签: 比伐卢定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肝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术后低输出量综合征是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较为严重并发症,积极进行输出量监测,有利于早期识别及合理治疗。经肺热稀释(TPTD)及持续脉搏轮廓分析(PiCCO)是目前儿童常用监测输出量方法。我们特制定此专家共识,目的在于规范TPTD及PiCCO在儿童CHD术后应用,提高临床医师对于血流动力学参数认识和分析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治疗,促进CHD术后患儿恢复。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心输出量 经肺热稀释 持续脉搏轮廓分析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导管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并球囊扩张治疗新生儿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瓣闭锁(PA-IVS)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经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并球囊扩张术21例(男14例、女7例)PA-IVS新生儿治疗及随访情况。所有患儿均采用经Simmons导管推送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技术,同时行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术后1、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超声心动图评估手术效果及右心室发育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共纳入21例PA-IVS新生儿,其中产前诊断13例,中位手术年龄6日龄,体重(3.2±0.5)kg,球囊与瓣环比值1.19±0.12,术前经导管测量右心室收缩压(121±33)mmHg(1 mmHg=0.133 kPa),术后即刻压力为(47±13)mmHg。入组患儿随访中位时间30个月,所有入组患儿均实现双心室循环,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年及以上患儿16例,末次随访肺动脉跨瓣压差(29±15)mmHg,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明显高于术前(0.86±0.10比0.73±0.13,t=-2.96,P=0.006),肺动脉瓣瓣环Z值明显高于术前(-1.41±0.89比-2.83±1.06,t=-3.65,P=0.001),三尖瓣瓣环Z值比同样明显高于术前(-0.52±0.29比-1.34±0.81,t=-3.55,P=0.001)。结论经心导管微导丝肺动脉瓣打孔并球囊扩张术是PA-IVS新生儿期安全有效首期治疗方案。

  • 标签: 肺动脉瓣闭锁 婴儿,新生 心脏导管插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及对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内皮素1(ET-1)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表达影响。方法选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7例。观察组采用通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时间、MMP-9、ET-1和hs-CRP水平变化,及治疗疗效和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12周心绞痛发作次数为(2.17±0.67)次/周,少于对照组(3.41±0.52)次/周(t=13.637,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心绞痛持续时间为(1.72±0.43)min/次,短于对照组(2.89±0.56)min/次(t=14.457,P<0.05);观察组治疗12周血浆MMP-9为(236.21±37.49)μg/L、ET-1为(43.57±8.10)ng/L和hs-CRP为(2.64±0.41)mg/L,均低于对照组(328.39±45.21)μg/L、(58.73±5.46)ng/L和(3.82±0.56)mg/L(t=14.693、14.476、15.858,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95%)高于对照组(78.16%)(χ2=6.51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5%)低于对照组(20.69%)(χ2=5.652,P<0.05)。结论通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疗效明显,可降低血浆MMP-9、ET-1和hs-CRP表达,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标签: 心绞痛 冠状动脉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内皮素1 超敏C反应蛋白 通心络胶囊 阿托伐他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