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应用价值及灵敏性。方法:2020年5月-2021年5月,选61例疑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测,以造影为金标准。分析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准确性、以及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造影证实病毒性心肌炎33例,动态心电图的诊断准确性与金标准无显著性差异(P> 0.05),灵敏度和特异性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动态心电图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价值较高,准确性、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有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病毒性心肌炎 准确性 灵敏度 特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在采用葡萄糖酸锌治疗后的效果进行探究。方法 样本选取中,对时间范围进行确定,从2018.12-2020.12间本院诊治的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中抽取8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病毒与补液的方案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需要增加葡萄糖酸锌口服的方案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质量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在葡萄糖酸锌治疗方案的干预下,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5%,而在对照组患者中,总有效率仅为72.5%,差异显著,p

  • 标签: 葡萄糖酸锌 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我院病毒性肝炎病人采取预防保健与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样本收录为我院病毒性肝炎病人,抽出72例样本进行分析,收录时间在2019年6月~2021年3月区间,利用奇偶法分组,观察组病人开展预防保健与护理干预,对照组资料开展传统护理措施,对护理效果进行总结。结果:干预前,生活质量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入组后,生活质量指标评估数据、护理满意度以观察组较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我院病毒性肝炎病人采取预防保健与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助于有效抑制疾病进展,促进病人的生存质量以及生活质量上升,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预防保健 护理干预 病毒性肝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乙肝患者治疗时使用心理护理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选择观察时间设置为2019年3月到2021年3月,选择的观察患者为我科的慢性乙肝治疗70例,选择的分组方法为随机分成一组与二组,选择的护理方法分别是心理护理和基础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方法效果。结果:一组和二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比较,一组是29.54±2.77(分)、30.07±2.15(分),二组是41.65±3.84(分)、45.81±3.84(分),(t=6.556,p=0.011),结果有差异。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治疗时应用心理护理效果优良,该方法可推广。

  • 标签: 慢性乙肝 抑郁 心理护理 焦虑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剂量多黏菌素B与标准剂量多黏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其肾损伤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以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的90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多黏菌素B使用剂量分为高剂量组[多黏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31例(34.4%)]和标准剂量组[多黏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59例(65.5%)],观察两组患者多黏菌素B的疗效、肾功能的变化及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因素。结果高剂量组日均多黏菌素B剂量和疗程分别为(2.98±0.45)万U/kg和(9.16±4.15)d,标准剂量组分别为(1.73±0.35)万U/kg和(7.32±3.8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6,P<0.01;t=2.04,P=0.04);高剂量组有效率为83.9%(26/31),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61.0%(3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5,P=0.03)。标准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55.00(37.00,92.47)和50.10(34.00,156.0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8,P=0.07),45.8%(27/59)的患者发生AKI;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69.40(47.00,94.70)和116.20(59.20,213.2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9,P<0.01),67.7%(21/31)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AKI;两组AK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94,P=0.04)。高剂量组30 d病死率为32.3%(10/31),因AKI死亡4例,标准剂量组30 d 病死率为49.2%(29/59),因AKI死亡1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6,P=0.12;χ2=0.25,P=0.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高剂量多黏菌素B(调整OR=2.662,95%CI 1.082~6.549,P=0.03)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使用高剂量多黏菌素B具有较高的有效率,AKI发生率显著升高。

  • 标签: 多粘菌素B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 肾损伤 药物毒性 药效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早期诊断淋巴瘤治疗相关心脏毒性(TACT)的价值及分析不同评估标准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淋巴瘤患者,患者接受淋巴瘤标准化疗方案治疗。通过视觉法及半定量法[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析治疗前后心肌摄取18F-FDG情况,计算治疗后与治疗前SUVmax-心差值(ΔSUVmax-心)、%ΔSUVmax-心,以及治疗后SUVmax-心/SUVmax-纵隔比值、SUVmax-心/SUVmax-肝比值及SUVmax-心/SUVmax-本底(左侧臀肌)比值。以心电图(ECG)出现异常(早期TACT)为终点,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影像不同评估标准的最佳阈值,分析诊断效能。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274例入组淋巴瘤患者的男女比为1.85∶1,中位年龄36岁;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占78.1%(214/274)。治疗后,55.1%(151/274)的患者心肌为高摄取(高于肝摄取),20.4%(56/274)为中度摄取(介于心血池摄取与肝摄取之间),24.5%(67/274)为等摄取(低于心血池摄取)。ECG(+)组(n=71)与ECG(-)组(n=203)心肌摄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UVmax分别为7.77±4.06和5.91±3.04(t=4.045,P<0.01)]。ROC曲线示,治疗后SUVmax-心、ΔSUVmax-心、%ΔSUVmax-心及治疗后SUVmax-心/SUVmax-纵隔比值、SUVmax-心/SUVmax-肝比值及SUVmax-心/SUVmax-本底比值诊断早期TACT的最佳阈值为9.4、4.8、1.4、5.0、2.3及7.0,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3、0.637、0.612、0.655、0.649和0.650。其中治疗后SUVmax-心/SUVmax-本底比值预测早期TACT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40.85%(29/71)、82.76%(168/203)、45.31%(29/64)、80.00%(168/210)及71.90%(197/274)。结论18F-FDG PET/CT显像能早期诊断淋巴瘤TACT,若以治疗后SUVmax-心/SUVmax-本底比值7.0为阈值,18F-FDG PET/CT对早期TACT预测的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均达到80%。

  • 标签: 心脏毒性 淋巴瘤 药物疗法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脱氧葡萄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剂量多黏菌素B与标准剂量多黏菌素B为基础联合治疗方案对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其肾损伤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以多黏菌素B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的90例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多黏菌素B使用剂量分为高剂量组[多黏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31例(34.4%)]和标准剂量组[多黏菌素B剂量<2.50万U·kg⁻¹·d⁻¹,59例(65.5%)],观察两组患者多黏菌素B的疗效、肾功能的变化及肾功能损伤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因素。结果高剂量组日均多黏菌素B剂量和疗程分别为(2.98±0.45)万U/kg和(9.16±4.15)d,标准剂量组分别为(1.73±0.35)万U/kg和(7.32±3.87)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6,P<0.01;t=2.04,P=0.04);高剂量组有效率为83.9%(26/31),标准剂量组有效率为61.0%(3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95,P=0.03)。标准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55.00(37.00,92.47)和50.10(34.00,156.00)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8,P=0.07),45.8%(27/59)的患者发生AKI;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水平分别为69.40(47.00,94.70)和116.20(59.20,213.20)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9,P<0.01),67.7%(21/31)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AKI;两组AKI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94,P=0.04)。高剂量组30 d病死率为32.3%(10/31),因AKI死亡4例,标准剂量组30 d 病死率为49.2%(29/59),因AKI死亡10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36,P=0.12;χ2=0.25,P=0.6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日高剂量多黏菌素B(调整OR=2.662,95%CI 1.082~6.549,P=0.03)与AKI发生独立相关。结论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患者使用高剂量多黏菌素B具有较高的有效率,AKI发生率显著升高。

  • 标签: 多粘菌素B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细菌 肾损伤 药物毒性 药效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5例由硼替佐米引起的CNS毒性患者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有4例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了中枢性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周身无汗、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对退热药不敏感,停用硼替佐米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中有3例伴随顽固性低钠血症,1例明确诊断为抗利尿不当综合征(SIAD),可能是硼替佐米同时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抗利尿激素神经分泌细胞所致。1例患者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现为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障碍,头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停用硼替佐米后患者症状消失且未再复发。此外,我们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硼替佐米CNS毒性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硼替佐米的CNS毒性非常罕见,表现为3种形式:SIAD、PRES和中枢性发热,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

  • 标签: 硼替佐米 中枢神经系统 抗利尿不当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中枢性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高脂环境中,PM2.5诱导心血管内皮细胞(VECs)损伤的毒性作用,探讨其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为PM2.5污染健康效应的相关研究给予相应的数据支持。方法 采集我市城区大气中PM2.5,制成PM2.5样品液,取大鼠胸主动脉处的VECs,进行原代培养,将2.5 mmol/L triglyceride加入到DMEM培养液中,培养12 h后, 随机将细胞分为高脂对照组(2.5 mmol/L Triglyceride)、50 μg/mL PM2.5组、100 μg/mL PM2.5组、200 μg/mL PM2.5组和400 μg/mL PM2.5组,各组按相应剂量,加入PM2.5样品液处理24 h,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检测VECs的存活率及凋亡情况、ROS、GSH-Px、CAT、SOD等指标。结果 随着PM2.5染毒剂量的升高,VECs存活率显著下降,与高脂组相比,50 μg/mL PM2.5组,100 μg/mL PM2.5组、200 μg/mL PM2.5组和400 μg/mL PM2.5组细胞存活率,分别下降了3.1%,8.6%,16.5%,27.3%,PM2.5染毒组细胞凋亡率、ROS水平随之显著增加,细胞内GSH-Px、SOD、CAT水平显著降低(P

  • 标签: PM2.5 高脂 心血管内皮细胞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实施个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收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64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并根据抽签法将其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命名为参照组,另一组命名为实验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以及个性化护理,并对比不同护理的效果。结果 从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上对比,结果显示(p

  • 标签: 个性化护理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经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尿源性脓毒性休克的预后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877例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2例发生尿源性脓毒性休克。在性别一致、年龄相差1岁以内的基础上,按照1∶4个体匹配,选取88例对照患者,就所有患者术前的一般资料、血常规、尿常规、止凝血、血型、肝肾功、结石情况及手术过程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和总结。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嗜酸粒细胞数减少(P=0.020,OR=0.001)、尿亚硝酸盐阳性(P=0.052,OR=17.841)、多重耐药菌感染(P=0.067,OR=8.283)、较大的结石表面积(P=0.024,OR=1.157)及结石位置(P=0.023,OR=0.037)是经尿道输尿管镜术后脓毒性休克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另外,结石位置越靠近肾脏,术后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率也越高。结论经输尿管镜碎石术后脓毒性休克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围手术期可通过积极有效地抗感染、改善患者应激状态、降低结石负荷等措施降低术后脓毒性休克风险,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肾结石 输尿管镜检查 休克,脓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8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纳入时间为2019年9月,截止时间为2020年10月,根据数据随机分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则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进行循证护理干预。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葡萄糖含量、白细胞计数、氯化物含量、蛋白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度较高。结论:病毒性脑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采取循证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临床指标,提升临床满意度,保证患儿的生命。

  • 标签: 小儿病毒性脑炎,循证护理模式,效果
  • 简介:摘要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1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后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9岁,以发热后精神行为异常起病,病初外院辅助检查示:脑脊液糖定性(+),白细胞计数32×106/L,白蛋白(免疫比浊法)317.00 mg/L,免疫球蛋白IgG 45.80 mg/L。单纯疱疹病毒(+)。头颅磁共振成像示:双侧额颞顶部异常信号,考虑颅内感染。视频脑电图:背景为弥漫性慢波,稍多量多灶性棘波、尖波、棘慢波发放,左侧额、颞突出;监测到清醒期1次部分性发作可能。诊断为"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予抗感染及激素治疗后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但仍有认知障碍、烦躁,不能进行语言交流。2年后复查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毒全套均未见异常;血清及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谱:血清中抗NMDA、AMPA1/2、GABAB受体抗体及抗CASPR2、LGI1抗体均为阴性;脑脊液中抗AMPA2受体抗体弱阳性,最终确诊为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予激素治疗后,患儿认知好转,情绪较前稳定,语言交流较前好转。抗AMPA2受体抗体脑炎可见于儿童患者,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对于病毒性脑炎治疗效果差或病情反复、进展的患儿,应考虑到自身免疫性脑炎的可能。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AMPA2受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复发状况,分析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商丘市立医院收治的175例HBV患者,均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收集患者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核苷类似物治疗,达到停药标准后停药,停药后继续随访48周,记录患者复发情况,将全部可能的因素纳入,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找出HBVC患者抗病毒治疗后复发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75例HBV患者,经治疗及停药随访期间共有68例发生停药后复发,复发率为38.86%;初步比较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基线资料后,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各个指标分别作为协变量进行单项回归分析,后将全部资料纳入同时作为协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行多项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乙肝e抗原(HBeAg)阴性、饮酒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及停药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水平过表达均是HBV患者停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HBV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复发与HBeAg阴性、饮酒史、治疗前HBV DNA载量及停药前HBsAg定量水平过表达有关,可针对上述因素,在抗病毒治疗期间为患者实施合理的干预,以减少停药后复发。

  • 标签: 乙型病毒性肝炎 核苷类似物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硼替佐米中枢神经系统(CNS)毒性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报道5例由硼替佐米引起的CNS毒性患者并结合现有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结果5例患者中有4例在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了中枢性发热,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周身无汗、未能找到感染病灶、对退热药不敏感,停用硼替佐米后症状好转。4例患者中有3例伴随顽固性低钠血症,1例明确诊断为抗利尿不当综合征(SIAD),可能是硼替佐米同时影响了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和抗利尿激素神经分泌细胞所致。1例患者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表现为应用硼替佐米后出现意识障碍,头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减低,停用硼替佐米后患者症状消失且未再复发。此外,我们还发现血小板计数可能与硼替佐米CNS毒性的严重程度相关。结论硼替佐米的CNS毒性非常罕见,表现为3种形式:SIAD、PRES和中枢性发热,及时识别和治疗对于预防不可逆的神经并发症非常重要。

  • 标签: 硼替佐米 中枢神经系统 抗利尿不当综合征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中枢性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入院1 h内乳酸浓度联合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清除率(LC)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58例为研究对象;以入院60 d内病死为终点事件,根据预后将入组患儿分成死亡组及存活组,统计两组人口学基线资料及血常规、前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血清肌酐、入院1 h内乳酸浓度(Lac1)及液体复苏后6 h乳酸浓度(Lac2)等临床检验指标。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危险因素的预测性进行检验。各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进行分层,通过Kaplan-Meier曲线比较各组预后差异。结果58例患儿中存活组24例、死亡组34例。围生期分析显示,死亡组患儿胎膜早破比率高于存活组[41%(14/34)比13%(3/24),P=0.021];两组患儿在感染部位、病原学特征、液体复苏总量、血管活性药物指数、机械通气、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患儿Lac1、Lac2、前降钙素原、D二聚体、血清肌酐高于存活组[(12±6)比(7±4)mmol/L,(14±6)比(4±2)mmol/L,(59±23)比(24±14)ng/L, (24±11)比(11±6)mg/L,(167±31)比(92±23)μmol/L,t=3.549、3.112、3.859、4.499、3.288;均P<0.05],死亡组血压、液体复苏后6 h LC低于存活组[(41±12)比(52±5) mmHg(1 mmHg=0.133 kPa),t=4.230;-16(-40, 20) %比 40(18, 70)%, Z=3.558; 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C与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负相关(OR=0.679,95%CI 0.662~0.999,P<0.05);Lac1与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死亡风险呈正相关(OR=1.203,95%CI 0.965~1.500,P<0.05)。ROC曲线分析LC、Lac1及两者联合均对患儿预后具有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9、0.875、0.965,灵敏度分别为83.32%、89.65%、94.31%;特异度分别为72.52%、77.18%、88.76%。危险因素根据截断值分层,Kaplan-Meier分析显示Lac1>4 mmol/L组累积生存率低于Lac1≤4 mmol/L[21%(8/38)比80%(16/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4.520,P<0.05); LC≤10%组累积生存率低于LC>10%组[19%(6/32)比69%(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140,P<0.05)。结论乳酸浓度联合LC对新生儿脓毒性休克患儿的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标签: 婴儿,新生 休克,脓毒性 乳酸 预后
  • 简介:摘要2019年6月5日,1例36岁女性患者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进行吸脂和脂肪填充术,术后8 h发生停乳链球菌感染导致的脓毒性休克。由于发现较早和及时抢救治疗,并转往北京协和医院,经急诊科、整形外科、ICU等多科室联合治疗,虽然患者病情凶险而反复,但最终得以成功救治,痊愈出院。作者对患者抢救和治疗的经过作了详细回顾,并对此类脓毒性休克的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

  • 标签: 休克,脓毒性 脂肪切除术 自体移植物 皮下脂肪 停乳链球菌
  • 简介:摘要感染性心内膜炎(IE)是由病原微生物侵入心内膜导致的感染,而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RSIE)致脓毒性肺栓塞较为少见,表现为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和影像学征象。本文报道1例RSIE致脓毒性肺栓塞病例,其经积极抗感染及外科手术治疗转归良好。

  • 标签: 心内膜炎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在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中对视力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8.1~2020.12内收治的50例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以临床护理模式差异分为常规组(25例,常规护理)和精细组(25例,精细化护理),统计对比两组患者视力情况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0.1~0.3视力情况无对差异(P>0.05),但常规组患者视力<0.1占比显著高于精细组(P<0.05),视力>0.3占比及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低于精细组(P<0.05)。结论:在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患者视力功能恢复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妊娠期合并病毒性肝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9年12月到2020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