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牛的病毒性腹泻也被兽医称为牛的粘膜病,主要是由黄病毒科感染,造成的一种流行性传染病。此病是一种世界性的动物疾病,特别是在大力发展养殖业的国家中,发病率更高。我国属于牛养殖数量较多的国家,但是养殖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牛病毒性腹泻发病率高、传播速度极快,虽然不会轻易造成大批量死亡,但是会限制整个牛群的健康发育,若是犊牛患病,那么临床症状表现非常明显,还会加大致死概率。牛病毒性腹泻虽然在我国的肉牛养殖中比较常见,但是一些基层的养殖人员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症状,还有很多养殖人员的动物疾病防治水平不高,经常会因为工作上的疏忽造成整个牛群患病,给养殖厂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

  • 标签: 病毒性腹泻 临床症状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72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VE)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6月诊治的72例重症VE患儿。收集患儿基础信息和病程前驱症状、起病方式和症状体征资料,分析患儿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果:重症VE患儿以男性患儿(51例)、1~3岁(32例)、4~6岁(29例)、病程在11~15d(40例)为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给予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验证其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7月-2021年7月接诊收治的74例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为探究主体,按照随机抽签法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对小儿病毒性腹泻病患的临床预后以及危险因素进行探究分析。方法:此次研究纳入的病例包括2020年3 至2021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位小儿病毒性腹泻病患,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对临床资料进行整理研究,按照病患的痊愈情况进行分组,其中97例的痊愈病患为研究组,53例的未痊愈病患为对照组,Logistic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患者疾病痊愈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位病患中,91例感染HAstV,占比60.67%,24例感染HAD,占比16.0%,11例感染HUCV,占比7.33%,7例感染HRV,占比4.67%,17例为混合感染,占比11.33%。经过分析,病患的年龄、中枢神经损害、心肌损害、近期是否接触过腹泻是病毒性腹泻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小儿病毒性腹泻有多种感染类型,且症状各不相同,小儿病毒性腹泻病患的预后情况与病患的年龄、中枢神经损害、心肌损害、近期是否接触过腹泻有密切联系,在预防和预后中应当引起关注。

  • 标签: 小儿患者 临床预后 病毒性腹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灵芝提取物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亚慢性毒性。方法 根据 GB 15193.3-2003、GB 15193.4-2003、GB 15193.5-2003、GB 15193.7-2003、GB 15193.13-2003,采用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三项遗传毒性试验( Ames试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90d喂养实验对灵芝提取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进行研究。结果 灵芝提取物对雌、雄昆明种小鼠的最大耐受剂量( MTD) 均大于20g/kg·bw,属无毒级; Ames试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为阴性,90d喂养试验各剂量组大鼠体重增加、食物摄入量、食物利用率、脏器/体重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均无异常,血液学指标和生化指标值在正常范围内,大鼠主要脏器组织未见有意义的病理学改变;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大于2.5g/kg·bw。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灵芝提取物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 标签: 灵芝提取物 急性毒性 遗传毒性 亚慢性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早期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脓毒性休克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及其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根据患儿入PICU 24 h内最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分为非危重组(>80分)、危重组(70~80分)及极危重组(<70分),分析比较各组患儿早期的临床特点。结果56例脓毒性休克患儿,平均年龄12.0(1.0,180.0)个月;原发病以呼吸系统感染(60.7%,34/56)为主,病原学以细菌(71.4%,40/56)为主。死亡21例,存活35例,总病死率37.5%;非危重组、危重组和极危重组病死率分别为12.5%(2/16)、16.7%(1/6)、52.9%(18/34)。死亡组与存活组患儿的年龄、性别、PICU住院时间、心率、1 h及24 h平均动脉压、是否使用机械通气及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患儿的PCIS明显低于存活组,6 h及24 h血管活性药物评分(VIS)明显高于存活组,初始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1 h、6 h及24 h内入液量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极危重组患儿的6 h入液量与非危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PCIS、VIS6 h、VIS24 h、初始乳酸水平及24 h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射血分数、6 h入液量水平及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与患儿死亡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S、6 h入液量水平、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6 h液体入量、PCIS、初始乳酸及MODS预测脓毒性休克患儿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947、0.835、0.797、0.761。结论脓毒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PCIS评分、6 h内复苏液量、早期乳酸水平及合并MODS是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早期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预后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回顾婴儿巨细胞病毒(CMV)性肺炎的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效果等,探讨婴儿CMV肺炎的临床与诊治特点、提高临床儿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月本院南沙分院儿科及新生儿科收治的40例婴儿CMV肺炎。并分别对其治疗前后临床资料、临床症状、实验室、影像学等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汇总分析。临床资料包括患儿的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血CMV-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及血CMV-DNA;影像学资料包括胸部平片、肺部CT和头颅核磁共振、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网膜病变筛查等;并在肺炎的基础治疗下均给予更昔洛韦注射液抗病毒治疗,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40例患儿中,男性20例(50.0%),女性20例(50.0%);年龄1~6个月有37例(92.5%);春季发病5例(12.5%)、夏季12例(30.0%)、秋季13例(32.5%)、冬季10例(25.0%)。临床表现为咳嗽38例(95.0%)、发热6例(15.0%)、喘息10例(25.0%)、呼吸困难5例(12.5%),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有17例(42.5%)。所有患儿均接受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治疗后血常规、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血CMV-DNA定量治疗后显著降低[(0.058±0.021)×103拷贝/ml比(12.400±7.030)×103拷贝/ml](P<0.05),血CMV-IgM抗体转阴率为95.0%(38/40),治疗总有效率为92.5%(37/40)。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发现婴儿CMV肺炎主要发病年龄为6个月以内,主要发病季节为夏秋冬季;主要症状为咳嗽、喘息和发热;合并肺外器官损害最常见的有肝脏和血液系统,少数有听力、视力和脑发育的损害;CMV感染的治疗首选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疗效好,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肺炎 更昔洛韦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基础性疾病 预后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时间段:2018年10月~2020年7月,选取本院接诊的10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抽签法的方法进行分组,将两组患者分为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以及地塞米松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治疗有效率以及临床指标改善状况。结果:在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地塞米松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4.00%,(P

  • 标签: []地塞米松 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PICU)内不同基础性疾病并发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儿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SS患儿病历资料,按照有无基础疾病、基础疾病种类进行分组,总结不同基础疾病条件下SS的临床特征、预后及病原分布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218例SS患儿,总病死率为21.6%(47/218);合并基础疾病者141例[64.7%(141/218)],病死率24.1%(34/141);处于化疗骨髓抑制期的恶性血液病和肿瘤患儿病死率最高(17/45,37.5%),无基础性疾病者病死率最低(13/77,16.9%)。合并基础性疾病的SS患儿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63.1%,41/65),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儿革兰阴性菌感染最高(80.0%,20/25)。革兰阳性菌感染在无基础疾病组最高(52.1%,25/4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在恶性血液病及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者的发生率最高(95.6%,43/45),无基础疾病组最低(59.7%,46/77)。结论伴发基础疾病,尤其是血液肿瘤的患儿化疗后发生SS时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高;无基础疾病者以革兰阳性菌最常见,病死率和MODS发生率相对较低。

  • 标签: 脓毒性休克 基础性疾病 预后 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循证护理在重症病毒性脑炎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间我院住院护理的6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目标,根据护理情况分为参照组(常规护理)30例和研究组(循证护理)30例。对比家长满意度以及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的变化区别。结果 本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家长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重症病毒性脑炎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控制脑部炎症和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循证护理 重症病毒性脑炎 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的应用价值和疗效。方法:选择80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具体对象,并对此例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并对研究结果作具体分析。结果:此例使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患者通过护理在住院时间,患者心理状态、康复进程、对病毒性肝炎硬化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护理满意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使用临床护理路径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患者的恢复效果良好,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节省住院费用,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临床护理路径 病毒性肝炎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期间采用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收治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0例,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血清指标、CGOS评分、生存质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CRP、S100B、Glu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CGOS评分、生存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期间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措施,能够纠正患者临床症状,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循证护理 小儿 重症病毒性脑炎 血清指标 CGOS 生存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治疗中配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接收的76例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院患者采取随机分组形式均分为2组,各38例;A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B组则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经护理,B组患者ALT、AST指标水平(34.58±20.16)U/L、(36.84±21.07)U/L,对比A组的(51.24±21.05)U/L、(51.24±20.48)U/L,有明显降低(t=3.524/3.021,P

  • 标签: 重症病毒性肝炎 临床护理干预 肝功能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症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4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者,观察组行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结果:与对照组进行数据比较,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0.05。结论:重症病毒性脑炎继发癫痫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促使患者护理效果显著提高。

  • 标签: 护理干预 重症 病毒性脑炎 癫痫
  • 简介:[摘 要] 目的 探究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康复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本院选取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10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探究,依照随机数字法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法,试验组50例采用常规护理法加康复护理法,观察二组患儿在各方面改善时间情况。比较两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结果 经过护理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 康复护理 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