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4 个结果
  • 简介:白念珠菌是人体常见机会致病性真菌,可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易在义齿、人工插管如尿道插管、气管插管等植入性设备表面定植并进一步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形成可保护菌体免受药物杀伤和免疫系统攻击。黏附是生物膜成膜关键,也是白念珠菌致病关键步骤[1]。本实验拟通过结晶紫法与XTT法观察中药厚朴对白念珠菌黏附影响,并对两种检测方法进行评价。

  • 标签: XTT法 结晶紫法 白念珠菌 黏附
  • 简介:热激蛋白90(HSP90,heatshockprotein90)广泛介导了胁迫信号传递,在控制人体细胞正常生长和促进肿瘤细胞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HSP90已成为细胞免疫、信号转导以及抗肿瘤研究前沿课题。但植物HSP90生理功能研究起步较晚,最近研究发现HSP90在植物发育、胁迫环境应答以及抗病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系统综述了植物HSP90分子作用机理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在改良植物抗性上应用,以期为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良作物抗性提供参考。

  • 标签: 植物热激蛋白90 分子特性 作用机理 抗病性 非生物胁迫抗性
  • 简介:本研究对绿色草莓(FragariaviridisDuch.)及其自交后代5个株系植物学性状进行了观察,发现与亲本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在观察67个性状中,可溶性固形物等42个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利用SPSS软件对其中15个差异明显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植株高度、冠径、小花梗长、小花梗粗、花序梗粗及花粉生活力是区分绿色草莓及其自交后代株系主要指标。5个自交一代株系自交坐果率差异明显,其中株系Ls-S1-4坐果率最低。本研究为绿色草莓自交亲和/不亲和系创建奠定基础。

  • 标签: 绿色草莓 自交后代 植物学性状 主成分分析 自交不亲和
  • 简介:为了解小麦大面积种植品种和育种骨干亲本遗传差异特点,利用分布于小麦全基因组428个SSR标记对4个大面积种植品种和4个骨干亲本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个材料间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460~1.126,平均0.876,其中骨干亲本间平均遗传距离(0.955)高于大面积种植品种(0.718)。骨干亲本中检测到等位变异数较大面积种植品种高16.4%,前者平均等位变异(2.90)也略高于后者(2.43)。从不同基因组和染色体来看,骨干亲本在A、B和D基因组上及19对染色体(除了2D和6D)平均等位变异均高于大面积种植品种。以上分析表明骨干亲本遗传异质性高于大面积种植品种。进一步比较二者分子差异,发现骨干亲本中有518个特有等位变异(在大面积品种中没有出现),其中Xwmc513和Xbarc59为骨干亲本共有位点,大面积品种中也检测到315个特有等位变异,其中Xp3029、Xwmc235、Xgwm518、Xgdm43、Xbarc146和Xcfd80为共有位点。前人研究表明骨干亲本一些染色体区段传递给了大面积种植品种,在它们形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特异位点可能是遗传研究中除了骨干亲本重要位点之外一些需要重点关注基因组区域,进一步研究有助于解析一个品种是被大面积推广利用或成为骨干亲本形成原因。

  • 标签: 小麦 大面积种植品种 骨干亲本 遗传差异 SSR
  • 简介:以包含甘薯近缘野生种、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129份种质为供试材料.采用SRAP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同时用MEGA软件结合DPS软件绘制甘薯及其近缘种进化树。结果表明:(1)基于SRAP标记124份甘薯栽培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848,5份野生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4822,野生种与栽培种之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4135。(2)当遗传距离为0.31时,可以把近缘野生种和栽培品种完全区分开。124份栽培种可以在遗传距离为0.21处划分为8个类别。(3)在基于SRAP标记绘制进化树上,129份甘薯及其近缘种种质按演化顺序分为3部分,分别为处于进化树最底端由5个近缘野生种组成第Ⅰ部分、处于进化树中部由6个育成品种和1个地方品种组成第Ⅱ部分.以及进化树上部由117份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第Ⅲ部分。(4)从进化时间来看,近缘野生种平均进化时间最长,地方品种次之.育成品种最短.与理论预期一致,同时菲律宾引入品种与我国福建地方品种进化时间一致,验证了甘薯经由菲律宾引入我国福建地区这一传播途径。SRAP标记可以有效运用于甘薯遗传多样性及其起源与演化分析。

  • 标签: SRAP 甘薯 遗传多样性 起源 演化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相关毛孢子菌鉴定方法及对常见抗真菌药物体外敏感性。方法对48株临床分离毛孢子菌分别通过形态学、API20CAUX、Vitek2Compact及核糖体rDNAITS序列分析等方法鉴定到种;采用浓度梯度法(E-test)测定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及卡泊芬净对48株毛孢子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形态学和API20CAUX、Vitek2Compact不能准确区分不同种毛孢子菌,以核糖体rDNAITS序列分析将48株毛孢子菌鉴定为8个种:阿萨希毛孢子菌,星型毛孢子菌,皮瘤毛孢子菌,真皮毛孢子菌,皮肤毛孢子菌,赖巴克毛孢子菌,T.domesticum,T.jirovecii。体外药敏结果显示:卡泊芬净对毛孢子菌无体外活性,MIC〉32μg/mL;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毛孢子菌活性差,体外活性最好药物是伏立康唑和伊曲康唑。结论常规方法不易将毛孢子菌准确鉴定到种水平,ITS序列分析准确快速,可以辅助临床区分难鉴定毛孢子菌。毛孢子菌药敏谱不同于临床常见其他酵母菌,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其活性差,伏立康唑具有良好体外抗菌活性。

  • 标签: 毛孢子菌 E-test法药敏试验 鉴定 抗真菌药
  • 简介:目的建立并评价FTA-DNA直接提取法在病原真菌分子鉴定中应用。方法采用whatmanFTA-DNA直接提取法从25个不同种属45株培养菌株和6例临床标本中提取病原真菌DNA,用于病原真菌测序鉴定。配制不同浓度孢子悬液探索该方法检测限和安全性。结果45株菌株扩增后均能得到1条清晰DNA扩增片段,并成功测序。应用该方法亦成功从腹水、胸水、口腔拭子、宫颈拭子来源临床标本中直接提取DNA并成功鉴定病原真菌。该DNA提取方法联合降落PCR能检测到1.0×103个cell/mL孢子悬液,1.0×104个cell/mL及以下浓度孢子悬液可以被FTA卡完全灭活。结论FTA-DNA直接提取法可快速有效地从培养菌株及部分临床标本中提取并保存病原真菌DNA,用于病原真菌测序鉴定。

  • 标签: 真菌 分子鉴定 FTA卡 DNA提取方法
  • 简介:为研究烟草黑胫病不同亲本来源抗性遗传规律,定位抗性基因位点,本研究利用抗黑胫病品种Beinhart1000-1构建了220个F2分离群体。通过病圃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确定Beinhart1000-1对烟草黑胫病抗性由多基因控制。利用筛选到70对稳定SSR引物对烟草黑胫病抗性进行了QTL分析,绘制了一张包含14条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且定位到5个与烟草黑胫病抗性紧密相关QTLs,分别在2、3、3、6、12号染色体上,其贡献率分别为6.2%、6.0%、6.7%、5.6%和5.1%。此结果使烟草黑胫病抗性研究进一步深入,推进了烟草黑胫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 标签: 烟草 Beinhart1000-1 黑胫病 SSR QTL定位
  • 简介:念珠菌是最主要致病性真菌之一。随着医学分子生物学发展,有关对念珠菌致病基因及其表达研究越来越广泛,进行这些研究一个关键步骤就是RNA提取。主要由几丁质组成真菌细胞壁厚且坚韧,因此破壁是提取念珠菌RNA关键。

  • 标签: 白念珠菌 RNA提取 破壁
  • 简介:香蕉束顶病毒(BBTV)是香蕉生产中严重病害之一,主要通过感病材料和香蕉交脉蚜等昆虫进行传播,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本研究以感染BBTV巴西蕉(MusaAAACavendish)为材料,研究了感染BBTV巴西蕉离体再生和超低温保存技术条件,表明离体茎尖在MS+6-BA4.0mg/L+NAA0.4mg/L培养基上分化不定芽较好;采用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保存带有BBTV香蕉茎尖,再生后植株BBTV脱除率达到60.6%,而常规茎尖培养对BBTV脱除率仅为26.7%。

  • 标签: 超低温保存 玻璃化法 香蕉束顶病毒 脱毒
  • 简介:为了进一步了解甜高梁茎秆糖分代谢规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测定了考利、拉马达和MN-2747等3个甜高粱品种成熟期6个节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以及中性转化酶(NI)、可溶性酸性转化酶(SAI)、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酶活性,并对其变化规律和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分别为2.32~4.34mg/g、2.30~4.14mg/g和35.92~95.92mg/g。随着节间变化,3个品种果糖和葡萄糖均呈现“U”型变化趋势,而蔗糖无明显变化规律,只是略有增高趋势。3个品种成熟期茎秆中NI、SAI、SPS和SS酶活性普遍较低,随着节间提高均呈现降低趋势。节间蔗糖含量与SAI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1),与NI、SPS和SS酶活性无明显相关性。SAI可能为甜高粱茎秆糖分代谢关键调控酶。

  • 标签: 甜高粱 蔗糖累积 转化酶 蔗糖磷酸合成酶 蔗糖合成酶
  • 简介:真菌感染,尤其是条件性致病真菌感染发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1]。由于深部真菌感染(deepfungalinfection)或系统性真菌感染(systemicfungalinfection)危害大,国外学者将这一类疾病统称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fungalinfection,IFI)或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iefungaldisease,IFD),以区别非侵袭性真菌感染[2]。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深部真菌病 定义
  • 简介:随着艾滋病(AIDS)疫情蔓延,患者人数日益增多,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生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东南亚、南部和东部非洲。有研究显示,即使在发达国家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也约为10%~25%,在资源有限地区该比例可高达43%。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2004~2006年收治住院艾滋患者中,11.7%(10/85)患有隐球菌性脑膜炎;37.5%(3/8)死亡病例死于隐球菌性脑膜炎。

  • 标签: 艾滋病 隐球菌性脑膜炎 治疗原则
  • 简介:目的通过对甘肃,青海桃儿七遗传多样性研究,为野生桃儿七资源保护提供依据。方法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13个野生桃儿七居群153份DNA进行扩增,对其扩增条带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所得遗传距离基础上进行UPGMA聚类和Mantel检验地理距离,对野生桃儿七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11条ISSR引物共检测到155个条带,每条引物10-17个,平均14.1个,共1320个多态性位点;居群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L)65.50%;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101,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191;遗传距离变化范围0.0316-0.3769;Mantel检验p=0.4220。结论甘肃,青海13个野生桃儿七居群间具有较高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基因流十分丰富,居群内遗传分化明显比居群之间分化要大,各居群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相关关系。

  • 标签: 桃儿七 ISSR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地理距离
  • 简介:抗性种质N9659含有野生二粒小麦(资源编号:AS846)抗白粉病基因,并对陕西关中地区白粉病优势小种表现为高抗。为了研究其抗白粉病基因遗传规律,用高感品种辉县红、阿勃、陕160和阿勃21个缺(单)体系分别与N9659进行杂交,F1和F2苗期接种关中地区白粉病流行小种。结果显示,组合辉县红×N9659、阿勃×N9659、陕160×N9659及阿勃21个缺(单)体系和N9659杂交组合所有F1均表现为高抗白粉病,F2白粉病抗感比例除组合阿勃5BM×N9659偏离3∶1外,其他组合均符合3∶1,表明N9659苗期白粉病抗性由1对位于染色体5B上完全显性基因控制。

  • 标签: 小麦 白粉病 基因定位
  • 简介:目的构建用于白念珠菌IPF14744基因敲除载体质粒。方法分别扩增白念珠菌IPF14744基因ORF两侧上下游片段,通过酶切与连接反应,将上下游片段分别插入到p5921质粒hisG—URA3-hisG盒两端,从而形成,IPF14744敲除载体质粒pUC-14744-URA3。结果成功获得IPF14744基因敲除载体质粒。结论所获得质粒pUC-14744-URA3可用于白念珠菌,IPF14744基因敲除。

  • 标签: 白念珠菌 IPF14744基因 质粒
  • 简介: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对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3月-11月间在北京友谊医院感染科住院患者174例,根据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排除深部真菌组、确诊组、临床诊断组、拟诊组。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检测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分析比较深部真菌感染组和非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结果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153.4±37.0)pg/mL,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为(54.6±8.6)pg/mL,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t=3.4,P〈0.01);分析血浆(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以20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拟诊病例,3组间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深部真菌感染组葡聚糖水平明显高于排除深部真菌感染组葡聚糖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以20pg/mL为诊断阈值,其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0.1%、87.5%、61.9%、52.1%、91.2%,可作为深部真菌感染最佳诊断阈值。

  • 标签: 血浆(1—3)-β—D-葡聚糖 深部真菌感染 诊断研究
  • 简介:目的了解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病原真菌构成及其体外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患者1164份生殖道标本致病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药敏情况。结果共分离9种295株念珠菌,其中自念珠菌为85.76%,近平滑念珠菌为7.46%,光滑念珠菌为3.39%,其他念珠菌为3.39%。295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敏感性分别为99.66%、97.29%、89.83%、72.22%、46.44%和36.61%。结论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患者致病菌分布以白念珠菌为主,体外药敏显示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有较好敏感性。

  • 标签: 生殖道念珠菌病 病原真菌 药敏试验
  • 简介:LBD基因家族是植物所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萝卜基因组中鉴定出分布于9条染色体上59个LBD基因。该家族成员结构比较简单,内含子数均不超过3个。萝卜LBD基因可分为两大类,分别包含50个和9个成员。它们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1号染色体上基因数目最多,有18个,而7号和8号染色体分别仅有1个LBD基因。对它们在不同组织和发育时期表达模式研究发现,该基因家族具有一定时空表达特异性,预测其参与萝卜不同发育过程。本研究为萝卜LBD基因家族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萝卜 LBD基因家族 系统进化 基因表达
  • 简介:目的构建白念珠菌ORF19.6012-MYC融合菌株。方法利用In-Fusion试剂盒构建插入片段,采用醋酸锂转染法将片段同源重组至SN152基因组DNA中,采用PCR以及Westernblotting方法进行验证,对验证为阳性菌株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及菌丝诱导实验。结果经验证,成功构建ORF19.6012-MYC融合菌株,且ORF19.6012-MYC融合菌生长增殖能力、液体菌丝形成能力与亲本菌一致。结论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稳定表达ORF19.6012-MYC融合菌株。

  • 标签: 同源重组 ORF 19.6012 MYC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