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双硫仑(disulfiram)又称双硫醒、戒酒硫、酒畏等,是酒增敏药物,用于戒酒治疗,被人体微量吸收后能引起面部潮红、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在饮酒后能使上述症状更严重[1].现就文献报道的320例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进行分析,以引起临床用药的重视.

  • 标签: 药源性双硫仑样反应 临床用药 预防 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对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对策进行探讨和剖析。方法以我院自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一年间所接收的服用他汀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不良反应发生年龄、时间及不良反应的表现。结果60例患者中60岁以上患者32(53.33%)例,60岁以下患者28(46.67%)例,其中56(93.33%)例患者在服药后三个月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肝脏损害、肾脏损害、肌病、胃肠道反应、认识功能改变、神经系统损害。结论他汀类药物临床上不良反应相对较多,且对患者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因此要严格掌握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指征,保障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不良反应 预防对策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分析前列地尔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收集2000–2014年度前列地尔所致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不良反应表现、处理及预后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前列地尔不良反应报告133例,不良反应多发生在50-69岁人群(44.36%),男性多于女性(83/50),原患疾病主要是神经系统疾病(56.67%)。不良反应多发生在用药前3天(71.00%),以心血管系统损害(51.33%)、神经系统损害(22.0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00%)为主。结论:应加强对前列地尔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标签: 前列地尔 药品不良反应 文献调研
  • 简介:目的明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定义及范畴,厘清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概念。方法回顾"监测"的语源学,以及作为术语在疾病监测或公共卫生监测中的定义和范畴;回顾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历史与实践,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对其的影响;分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警戒"与"药物流行病学"的概念框架。结果"监测"的目标是有危害可能的趋向。"持续"、"系统"、"收集"、"分析"、"解释"、"传播"是术语"监测"的基本元素。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从药物获批上市即开始,收集的数据不仅涉及药物的性质,还涉及药品标准、药品生产、药品储存和药品使用。信息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论建议定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为:一项以药品不良反应为目标的公共卫生项目,由一整套持续、系统性地收集、归整、分析和阐释药品对人体的危害方面的数据(包括相关的志愿报告、电子医疗记录和实验室记录等)并及时向所有应该知道的人(监管部门、医务人员或/和公众)反馈的过程组成。目的是认识药品安全问题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鉴别、评价、认识和交流药品非预期的有害作用,进一步认识药品的获益-风险的属性,防范或使药品的有害作用最小化。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药物警戒 药物流行病学
  • 简介:1病例患者,女,42岁。因患子宫肌瘤入院手术,手术前口服艾司唑仑2mg(商品名:舒乐安定,山东省平原制药厂生产,批号:20050810),服用后第2天出现面部发红,眼睛肿胀,四肢出现对称癍状泡疹,停药1周后逐渐恢复。

  • 标签: 艾司唑仑 舒乐安定 不良反应
  • 简介:HPV疫苗能够预防宫颈癌,对各种引起宫颈癌的妇科疾病产生一定的预防效果。目前,市面上常见的HPV疫苗主要有三种,分别是2价HPV、4价HPV、9价HPV等。从国内HPV疫苗来看,不同HPV疫苗的适用年龄存在差异。本文综述HPV疫苗的局限性与不良反应,对临床中应用HPV疫苗提供一定的指导。

  • 标签: HPV疫苗 局限性 不良反应
  • 简介:了解抗高血压药物的不良反应对高血压的长期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抗高血压药物的潜在不良反应如心脏抑制、肾损害及血钾异常等,其目的为有助于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 标签: 高血压 降血压药物 潜在不良反应
  • 简介:消渴丸是治疗糖尿病的中西药复方制剂,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随着临床的广泛使用,消渴丸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也日渐增多。通过对近年来消渴丸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国外相关安全性监管措施的文献检索,分析该药品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针对该品种的管理和临床合理使用提出了相关建议,以减少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 标签: 消渴丸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使用 药品监管
  • 简介:病例:患者,女,51岁。2009年6月17日于我院妇科门诊定期体检,诊断为尿路细菌感染。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其他疾病史。查体:体温36.8℃,脉搏76次/分,血压132/79mmHg(1mmHg=0.133kPa),心肺听诊无异常,腹软,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脓细胞(+++),其他指标无明显异常。

  • 标签: 致过敏反应 高血压病 2009年 药物过敏史 实验室检查 定期体检
  • 简介: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已成为药物警戒的重要内容。随着自发呈报系统应用的成熟,对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通过分析目前常用信号检测方法的缺陷,介绍关联规则的概念与算法,探讨其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数据挖掘的可行性与独特优势。

  • 标签: 关联规则 信号检测 药品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该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因素、一般规律及特征,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收集整理的159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Excel电子表格和手工筛选,按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由抗菌药物导致的ADR最多,共69例占43.40%;静脉滴注方式引起ADR99例占62.26%.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普遍,共81例占50.94%.结论临床应重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特别应注意观察老年人用药过程,同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分析 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9年至2011年我院的45例莫西沙星不良反应按照性别、年龄、给药途径等方法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近3年我院莫西沙星不良反应逐年增加,2011年增加量尤为明显,其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增加,皮肤黏膜类不良反应所占比例升高且女性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显著增加,年龄因素对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影响每年基本相似。结论临床应重视莫西沙星的不良反应,特别注意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早做好应对措施。

  • 标签: 莫西沙星 药品不良反应 皮肤黏膜 性别
  • 简介:概述文献报道的质子泵抑制剂类药品的不良反应,为该类药品的临床合理使用和不良反应监测提供参考。

  • 标签: 质子泵抑制剂 不良反应
  • 简介:本文对博莱霉素肺毒性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其防治措施作一综合报道.博莱霉素所致的肺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占使用含博莱霉素化疗患者的2%~46%,因肺毒性死亡的患者约占所有用博莱霉素治疗患者的3%;博莱霉素的肺毒性是严重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副作用.一些危险因素可能会增加博莱霉素的致病率或致死率.降低博莱霉素的累积剂量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 标签: 防治 博莱霉素 肺毒性
  • 简介:目的:探讨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本院乳腺内科应用曲妥珠单抗所致不良反应38例,又检索到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和PubMed筛选出的曲妥珠单抗相关不良反应的文献10篇(39例),合并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出现时间及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我院38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min者21例(55%),1~2d者9例(24%),3~7d者8例(21%);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2例,表现为严重输液反应(过敏反应),永久终止曲妥珠单抗的治疗。在数据库检索到的39例中,不良反应发生在给药后0~90min者30例(77%),大于7d者4例(10%),未报道发生时间5例(13%);最常见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严重不良反应为9例,包括非感染性肺炎和心脏毒性,未影响治疗。结论:曲妥珠单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输液反应,多在第一次输注时发生;用药前先给予苯海拉明、地塞米松预防,可降低其发生率;加强监测,预防心脏毒性,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 标签: 曲妥珠单抗 不良反应 分析
  • 简介:摘要:探讨1例老年患者使用莫西沙星发生头晕不良反应的分析以及体会

  • 标签: 莫西沙星 头晕
  • 简介:1倒1岁9个月川崎病女性患儿,因血小板升高(684×10^9/L),给予双嘧达莫25mg口服。首次服药后约15min出现呕吐,全身大汗,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口唇肿胀,呼吸困难,T36.3℃,HR130次/min,R32次/min,BP97/54mmHg,诊断为双嘧达莫过敏反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肌内注射,5min后患儿症状缓解。30min后给予西替利嗪和甲泼尼龙,1h后完全恢复正常。

  • 标签: 双嘧达莫 过敏反应 幼儿 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低分子右旋糖苷所致不良反应(ADR)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对1994年~2006年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13年间的国内文献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分子右旋糖苷的不良反应主要发生在小于5min和大于3d两个时间段,不良反应以皮肤及附件、心血管系统为主,分别占不良反应的53.73%和23.13%,其次为泌尿系统(18.60%)的不良反应。在817例不良反应中可痊愈的为719例,占88.0%,33例患者中有严重后遗症的占4.04%,有62例因抢救无效死亡的占7.59%,另有3例病危自动出院的占0.37%。结论:低分子右旋糖苷不良反应涉及多个系统,应合理应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低分子右旋糖苷 不良反应